经济学说史习题总结:第一章:1、公平价格:中世纪教会学者关于价值和交换法则的解释。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和价格管制机构决定的价格何为公平价格。最早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著作,认为公平价格是某时期不受市场变动的影响。奥古斯丁提出概念马格努详细研究把公平价格看成与生产劳动耗费相等的价格阿奎那同意,同时认为价格范畴是主观范畴强调买卖中支付价格必须是公平的既反对商人贱买贵卖,又把公平价格说成是能使卖主获得相等于他的等级地位的生活条件的价格,认为公平价格取决与对人的效用和人获得的利益。既维护封建主利益,又为封建主凭借特权高价出售辩护。还认为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提出效用决定价格的观点。2、中世纪宗教和经济生活的关系:中世纪的旧观念使经济生活服从于个人救赎和整个社会的需求。道德法则必须在各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所有人类关系(包括经济关系)都要牢记上帝的法律。吃穿住,生产分配等一般只能要在恰当的位置执行,救赎是合理的生活事务。为财富而追求财富是罪恶的。第二章:1、早期重商主义:15-16世纪英国斯坦福德海尔斯法国蒙克莱田把货币看成财富的唯一形态严禁货币输出利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货币实现积累2、晚期重商主义:17世纪上半期英国托马斯·孟法国柯尔贝尔着眼于对外贸易允许货币输出发展制造业保护关税政策以保证对外贸易的出超。3、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两个发展阶段:以表象现象为研究方法,以商业资本的运作为考察对象,不触及生产。最早由亚当斯密提出。从流通领域研究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认为金银和货币上财富唯一形态,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真正源泉。利润产生于流通,贱买贵卖的结果。商品生产服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工场手工业服务于商业。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为货币财富积累和对外贸易采取行政上和经济上的措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货币资本的渴望。早期:15-16世纪多买少卖严禁货币输出利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货币实现积累重金主义晚期:17世纪上半期着眼于对外贸易允许货币输出发展制造业保护关税重工主义早晚期都把货币看成财富唯一形态,反映了商业资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早期:以贮藏形式积累货币。晚期:意识到货币在运动中能带来更多货币。看法本身错误,但在当时有积极作用,被产业资本取代。4、简述英国重商主义发展:①社会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使得商业资本作用突出王权和商业资本同盟出现封建中央集权国家②性质目标:资产阶级性质增加国家财富和权力为目标贮藏货币发展对外贸易③观点:金银和货币上财富唯一形态,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真正源泉早期《进来我国各界同胞常有的一些抱怨的简单考察》主张以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贮藏过多货币。振兴农业,减少放牧利益和提高农业利益。发展对外贸易,通过货币运动实现财富和货币的积累。晚期托马斯·孟《贸易论》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第三章:1、古典经济学术语有哪些不同的界定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由马克思最早提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蒙斯第结束,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20年代。第五章:1、自然秩序:①重农学派:自然秩序,自然法则,自然权利。自然秩序是神意的秩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居于统治地位,人类幸福存在于自然秩序。其统治基础是自然法则。②亚当斯密:自然秩序是社会的,客观的。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各种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2、纯产品:农业中生产的产品减去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后的剩余产品。3、如何看待重农学派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18世纪50-70年代,魁奈和杜尔哥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反对重商主义,最高信条和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自然秩序,废除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社会存在客观规律。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是纯产品学说,财富是使用价值,财富的创造是纯产品的生产。划分了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第一次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考察,经济表。主张实行单一税,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自由政策。其理论体系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却包裹封建主义外观。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马克思称之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第六章:1、斯密教条:指斯密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的错误观点。他认为收入决定价值,把商品的价值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工资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支付的可变资本v,利润和地租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m的两者形式,因此,斯密把商品价值分解为v+m。2、斯密悖论:斯密以利己心为核心的经济观和以同情心为核心的伦理观。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甚或没有。3、斯密的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①作用:提高生产力:通过分工,同数劳动者可以完成更多工作量,劳动者技巧可以提高,减少转换工作带来的损失,简化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人可以做更多工作。②原因:一方面,归为人类的特有的交换倾向。另一方面,他指出作出交换时都必然遵循的规律:交换行为出自自利的打算,但进行交换的人要做的是激励交换对方的自利心。③程度: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分工的程度,受交换能力的限制”,市场太狭小,就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与他人交换。4、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第七章:1、货币数量论:用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和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数量相同时,货币价值是由生产货币的劳动决定的。2、土地收益递减:,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3、比较成本学说: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生产自己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要比别国生产这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间,以及在其与其他各国产品比较时相对较低就可以交换,双方得到的使用价值比自己生产要多。4、级差地租: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5、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关于谷物法的各自观点及其原因:《谷物法》规定谷物价格在1夸特低于80先令,禁止外国谷物进口,以维持国内谷物的高价。这有利于地主阶级不利于工业资产阶级。李嘉图认为它阻止了谷物价格的下降,工人货币工资就必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利润就只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而这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因而,李嘉图主张废除谷物法。马尔萨斯认为谷物法使谷物价格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利于地主地租收入的提高及其需求的扩张,进而促使商品价格上升和利润的增加,因而,马尔萨斯反对废除谷物法。观点的不同源于两人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李嘉图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马尔萨斯为地主阶级利益做辩护。同时也源于两人在基本经济理论问题上的深刻分歧。第八章:1、如何理解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西斯蒙第第一个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发生经济危机。该理论是他成为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西斯蒙第认为: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起决定作用,生产服从于消费,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消费不足。②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生产无限扩张,另一方面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使财富集中在少数人。国内市场萎缩,生产与消费间的矛盾,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③资本主义生产源于国外市场的存在。但随其发展,国外市场会缩小,危机不可避免。④仅用生活消费不足解释了危机,忽视了生产消费和生产资料的实现问题,因此不能正确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不能揭示危机的实质。马尔萨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反对萨伊、李嘉图等人否定经济危机的观点。他认为财富增加依赖于生产,价值增加依存于分配,财富和价值的关系就是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财富的增长应与价值的增长一致。他认为为保证资本主义生产顺利发展,必须使地租永远存在发展,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非生产性消费者目的就在于维持供求平衡,使劳动成果获得最大的交换价值,促进财富增长。二者区别:双方都肯定了其可能性,但历史背景和阶级利益不同。西斯蒙第是小资产阶级代言人,抨击资本主义恶果。马尔萨斯是地主阶级代言人。西斯蒙第同情劳动群众,批判古典经济学单纯追求财富,探索政治经济学。马尔萨斯抨击劳动价值论,为地租论,危机论建立基础,依恋地主阶级。二者都认为需求不足带来危机,但西斯蒙第强调劳动群众消费不足,马尔萨斯强调地主阶级消费不足。西斯蒙第力图揭示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更清楚看到资本主义的矛盾缺陷,涉及了资本主义本质问题。马尔萨斯为地主积极获得地租辩解,力图证明地主阶级存在的必要性,是庸俗经济学。第九章:1、人口论:2、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危机存在必然性。资本主义生产为了顺利进行,必须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消费者必须有足够的购买力。如果资本积累过快,商品生产超过其所需的购买力的增加,会出现有效需求相对缺乏,从而产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3、三位一体公式:马克思对萨伊的分配理论的称谓。他认为劳动,资本,土地是生产的三个要素,相互协作,创造效用,产生价值。三位一体: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阶级之间的对立。4、萨伊定律:对萨伊的销售理论的称谓。“一种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立即提供一个刚好等于该产品全部自身价值的对于其他产品的市场。”他认为产品的销售是物物交换,货币只起瞬间作用,供给(出卖产品)会给自己创造需求(购买别人商品的欲望和能力)生产者越多,产品越多样,销售越快。一个企业越成功,可推动其他企业。购买和输入外国货物不会损害本国生产。仅仅鼓励消费不行,要刺激生产。萨伊强调供给会创造需求,其根本错误在于混同了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又把商品流通归为物物交换。第十章:1、节欲论及其主要内容:西尼尔用来说明利润来自于资本家节欲的庸俗理论。为资产阶级剥削辩护。他认为商品价值由效用,供给有限性和可转移性组成。供给受劳动,资本和自然要素制约。商品价值由有限的劳动和资本决定。劳动是工人放弃安乐和休息做出的牺牲,资本是资本家为提供生产资料而放弃个人消费的享乐和满足所做的牺牲,是资本家节制欲望的结果。价值由两种牺牲创造,并在两者分配。资本家节欲的报酬就是利润,劳动牺牲的保持是工资。西尼尔以此把剥削和被剥削关系描述为共同为产品生产作出牺牲的伙伴关系。2、纯经济学:3、为什么说约翰·穆勒实现了经济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他总结政治经济学第十六章马歇尔的收入分配理论有哪些特点1.克拉克将“边际生产力”作为工资、利息等分配形式的唯一决定因素,而马歇尔认为,边际生产力只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马歇尔从其均衡价格论出发,把提供生产要素也当作提供商品,把提供生产要素而获得的“报酬”也视为一种让渡价格;而作为一种价格,既取决于边际生产力之类的需求方面的因素,也取决于供给成本之类的供给方面的因素。2.马歇尔提出了生产四要素说,即除劳动、土地和资本外,还应包括“组织”(机器改良、生产规模、资本家的“管理才能”等),认为国民收入是各生产要素共同协作创造的,而各要素在其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则取决于它们各自的均衡价格。3.对劳动、资本、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劳动的“负效用”;资本的供给取决于资本家对未来享受的“期待”。工资是劳动供求均衡时劳动的价格;利息是资本供求均衡时资本的价格;利润是资本家组织和管理企业以及冒风险的报酬;地租是农产品价格超过其生产费用的剩余,它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4.马歇尔对各类生产要素均衡价格的决定,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他用生产要素价格论取代了收入分配理论,一点影响非常深远。当代西方经济学至今仍承袭着这个传统,把这种生产要素价格论奉为分配理论。第十九章20世纪20-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讨论20年代的争论(一)米塞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挑战20年代初,米塞斯在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一文中,声称社会主义没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