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相关史料解读内战的爆发1.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材料一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来电诵悉,期待正殷,而行旌迟迟未发,不无歉然。朱总司令电称一节,似于现在受降程序未尽明了。查此次受降办法,系由盟军总部所规定,分行各战区,均予依照办理,中国战区亦然。自未便以朱总司令之一电,破坏我对盟军共同之信守。朱总司令对于执行命令,往往未能贯彻。然事关对内妨碍犹小,今于盟军所已规定者亦倡异议,则对我国家与军人之人格将置于何地?朱总司令果为一爱国爱民之将领,只有严守纪律,恪遵军令,完成我抗战建国之使命。抗战八年,全国同胞日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旦解放,必须有以安辑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误。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深念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商大计,则受益拜惠,岂仅个人而已哉!特再驰电奉邀,务恳惠诺为感。蒋中正告(八月二十日)。──《新华日报》(1945年8月20日)材料二奉委座酉佳今一元勇电开:(一)兹派第三战区及第六战区,分别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三)卅三集团军之一个军,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以冯总司令治安率一个军替归孙长官指挥,担任剿匪。(四)该战区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1945年9月)【解读】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内外形势发生急速变化。全国人民热烈欢庆抗战胜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于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美、苏间在中国问题上达成某种妥协,希望国共两党举行和平谈判、停止内战。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接连发出三封电报,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但与此同时,蒋介石又先后密令各战区进行剿匪的军事部署。通过两则资料的对比,显示:①蒋介石国民党集团没有来得及接收日军的投降,他们用和平谈判的幌子与盟军统一命令阻挠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军的接收,限制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②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还没有完成进攻解放区的军事部署,立即发动内战尚有困难。所以一面伪装和平,一面积极准备内战。即便如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露美国和蒋介石的阴谋,团结教育人民,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达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他们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真和平的决心,从而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共产党争取到了政治主动权,有力推动了国统区的民主运动。2.《双十协定》的政治民主化主张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毛先生于8月28日应邀来渝,进见蒋主席,曾作多次会谈;同时双方各派出代表,政府方面为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四先生,中共方面为周恩来、王若飞两先生,迭在友好和谐的空气中,进行商谈。已获得下列之结果,并仍将在互信互让之基础上,继续商谈,求得圆满之解决。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二)关于政治民主化问题:一致认为应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并先采必要之步骤,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及召开国民大会各项问题。现双方正与各方洽商政治协商会议名额组织及其职权等项问题,双方同意一俟洽商完毕,政治协商会议即应迅速召开。──《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解读】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经43天的谈判,正式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共十二条: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二、关于政治民主化问题;三、关于国民大会问题;四、关于人民自由问题;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六、关于特务机关问题;七、关于释放政治犯问题;八、关于地方自治问题;九、关于军队国家化问题;十、关于解放区地方政府问题;十一、关于奸伪问题;十二、关于受降问题。资料显示:①蒋介石不得不同意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承认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②政治民主化是达到和平建国的必由途径。③国民政府应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尽快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双十协定》签订后,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分别就改组政府问题、施政纲领问题、军事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和宪法草案问题,分组开展讨论,并通过了《政协协议》。但是由于《双十协定》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签订后,蒋介石根本不打算遵守,在其自认为军事部署完成之后,就推翻了《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协议》。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3.《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行文采和杨亮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多大的分歧,文采被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纠正了很多自高自大。他坐在评地委员会,听着他们争论,他从原则上可以发表意见,却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他们对地亩熟悉,一个人说了,别人全懂得那块地在哪里,那地的好坏应该列在哪一等,块头有多大;谁家的地四邻是谁,水路在哪儿,能打多少粮食。他们对人熟,谁种着的,地主怎么种,种地的人怎么样,给谁合适,他们谈得热闹,他插不下话。他帮他们写,名字又不熟;他帮他们算,他连三角几何都还懂得些,可是任天华的算盘子比他快得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解读】1946~1948年,丁玲在华北参加土地改革工作,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1948年6月完成了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说通过农村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封建势力对农民的压迫和土改运动给广大农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是小说,由于大量的创作素材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可作为史料看待。史料反映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在农村的执行情况,特别是《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华北农村的执行情况。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使正在胜利发展的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支持。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工委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研究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一大纲于同年10月10日公布并被各革命根据地采纳,成为指导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文献。资料显示:①《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封建地主所有制。②《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了如评地委员会等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和执法机关。③土地分配中除了大原则之外,可以根据乡村的民情对特殊问题进行处理。《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部彻底的、比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土地纲领。它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强烈的土地要求,表达了中共彻底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精神,为解放区土地改革深入发展提供了战斗武器。土改的开展,最深入地发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调动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踊跃参军。仅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有148万,东北解放区达150万。可见,实行土改的解放区翻身农民,是人民军队的重要源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在解放战争时期起了重要作用。历史表明“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4.三大战役的伟大成绩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开始,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歼灭敌人正规军一百四十四个师(旅),非正规军十九个师,共一百五十四万余人。在这个期间,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都展开了进攻,歼灭了大量的敌人。在战争的头两年,人民解放军每月平均歼灭敌军八个旅左右。到了这时,人民解放军每月平均歼灭敌军的数目,已经是三十八个旅了。这三大战役,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的到来。──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解读】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人民解放军经过休整,根据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的精神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上,发起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随后,及时将秋季攻势引向就地歼灭国民党军重要兵团的战略决战。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实施“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艰苦作战,解放了东北全境,从而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就是辽沈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万精兵,以徐州为中心,与国民党军队在中原地区展开决战,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该战役称为淮海战役。从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决战,解放了北平和天津,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这一战役被称为平津战役。资料显示:①三次大的战略决战结束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得到极大提高。③国民党政权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全国胜利指日可待。5.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新中国的准备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解读】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河北省西柏坡举行。出席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全国胜利的前夜召开的,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农村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规定全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特别着重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经济各种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资料显示:①毛泽东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的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认为在新的革命形势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②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共产党面临的斗争有了转变,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主要危险。③共产党员要保持优良的作风,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作风。毛泽东的这个报告,和他在同年六月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构成了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所通过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的政策基础。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虽然这次会议考虑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但党所确立的,是在革命胜利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依据这个精神,会议所作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全国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都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