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微山县2016-2017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60分)1.18世纪的法国爆发了世界瞩目的启蒙运动,启蒙大师们高举自由、平等、人权和理性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从而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这说明()A.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B.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D.哲学革命是法国和德国革命的导火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真正的哲学的作用。题中“启蒙运动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从而迎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说明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C符合题意入选;材料中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革命不是法国和德国革命的导火索,故D项错误。A、B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答案选C。考点:真正的哲学的作用2.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有句名言:“水是万物之源”;我国古代也有“五行说”,认为世界是由水、木、金、火、土演化而来的。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A.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原B.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C.肯定了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D.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其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D说法正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把物质等同于物质具体形态,A说法错误;BC与材料内容不符。考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点评:考生需要对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熟悉,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3.《韩非子》上记述了一个“郑人买履”的故事。那位郑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从哲学上看()A.属于唯物主义B.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属于形而上学D.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答案】B【解析】题目中,那位郑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故他做事情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从哲学上看他的做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B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4.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D.“物是观念的集合”【答案】B【点睛】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5.孔子的“民无信不立”“和而不同”等思想精华,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论述()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②坚持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③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④体现了意识的决定作用A.①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孔子关于“民无信不立”“和而不同”等思想精华,对于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论述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②③符合题意;①④说法错误,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6.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减员增效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青春永远不下岗”激励了无数下岗职工,他们纷纷开始第二次创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主要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C.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答案】B【解析】“青春永远不下岗”激励了无数下岗职工说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本题选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7.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舒斯云教授,经过10多年的奋斗,在脑神经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新发现人脑中一个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区域,命名为“边缘区”。舒斯云教授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一科学研究成果再次证明()A.人的知识来源于人脑不同的区域B.大脑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C.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D.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答案】B【解析】题目中,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舒斯云教授经过研究发现人脑中一个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区域,这说明了大脑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故B入选。A选项表述错误,人的认识的来源于客观实践。C选项表述错误,物质不依赖与意识而存在。D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点睛:正确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物质器官,那么,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反映的客观对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3)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正确、错误之分。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是正确意识,歪曲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是错误意识。8.2016年入冬以来,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④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规律发挥作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题目中,入冬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古要解决雾霾问题需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做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①③入选,②选项表述错误,不能创造规律。④选项表述错误,限制规律发挥作用的表述错误。选C。点睛:全面把握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着。(2)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9.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说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越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题目“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意思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故A入选。③选项错误,排除。④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选A。点睛: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许多,其基本途径有两条,即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向书本或别人学习获得间接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10.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这要求()①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主义②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③把“穷根”作为精准扶贫的客观依据④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特殊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要读懂读透材料。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主义,把“穷根”作为精准扶贫的客观依据,故①③正确;设问要求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而②④均属于辩证法,不属于辩证唯物论,故排除②④。故选B。11.“是否自主招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等各持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一定是不同的,故①项错误;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是否自主招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等各持己见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是否自主招生”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故③④符合题意。②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D。考点:认识论点评:本题考查了认识论的知识点,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12.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久坐对健康有害”,建议每坐30分钟就起来活动一下。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对5000多人开展了为期16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久坐并不比久站对健康的危害更大。这告诉我们()①认识在实践中向前发展②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认识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检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久坐并不比久站对健康的危害更大”相比较原先的“久坐对健康有害”观点,体现了认识在不断的向前发展,本结论是通过科学实验获得并检验的,说明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认识受到认识主体差异的影响,也没有体现真理的条件性,故排除②③。答案选择B。【考点定位】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名师点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以满足其需要。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的,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离开了实践,认识是否正确,是无法得到证明的。13.“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话是指()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实践和历史来检验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D.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答案】B【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话是指真理要靠实践和历史来检验,故B入选。A、C、D选项表述错误,排除。点睛: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2)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长江起初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使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的东高西低的地势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注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注入太平洋了。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因而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了唐古拉山的山峰——各拉丹东雪峰。回答下列问题。14.长江流向漫长的变化过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B.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C.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