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经济体制改革作业本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开始: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3、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概况:时间:1978年对象: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内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结果:1978年农业获得大丰收,这种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意义: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普遍实行: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自编的歌谣5、影响:(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2)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3)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事业)——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知识点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1)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2、内容:(1)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2)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4、意义: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端,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建立的过程:(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建立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2)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3)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知识归纳】1、农业改革的启示:制定农业政策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注意维护农民利益。2、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的本质区别:土改是把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际上仍然是土地私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规企业改革的共同作用:二者都改变了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户和企业自负盈亏,劳动者多劳多得,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国有企业改革都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拓展延伸】建国以来,党对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变革或调整,这些变革或调整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产生了不同影响,现归纳如下:第一次:1950—1952年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第二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第三次: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第四次: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核心内容: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遵循规律与经验教训:①经济政策的制订既要解放思想,又必须实事求是②合乎经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③生产关系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④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