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诗经》1.重难字蒹葭()溯洄()晞()湄()跻()坻()涘()沚()检查预习jiānjiāsìjīchíméixīsùhuízhǐ蒹葭2.重点词语解释苍苍:茂盛的样子。溯洄从之:逆流向上去追寻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道阻且长:道路险阻而且遥远。阻,险阻,难走。溯游:顺流而下。晞:干。湄:水和草相接的地方,指岸边。跻:登。已:止。这里是变干的意思。涘:岸边。右:这里是(道路)迂回弯曲的意思。沚:水中小洲。水中沚诗歌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朗读指导1.翻译这首诗歌。深秋的芦苇啊真茂盛,清晨的白露啊变成霜。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河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仿佛又在那水中央。深秋的芦苇啊一片片,清晨的白露啊没晒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对面的河岸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仿佛又在那沙洲间。整体感知深秋的芦苇啊真茂盛,清晨的白露啊没全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她正在隔岸的水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绕弯,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她仿佛又在那小岛上。2.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用河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思念的心上人不能相聚的焦灼之情。“在水一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写出了主人公与日夜思念的心上人相会的艰难。第二部分(2):用反复咏叹的方法,更深一层地把主人公的企求和失望情绪推向高潮。第三部分(3):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持久绵长。1.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内容探究2.诗歌中,主人公为了见到意中人,有何举动?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①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而漫长,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著专一。3.《蒹葭》是一首优美而深情的恋歌,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是《诗经》中最富“朦胧美”的作品。这种“朦胧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是景物迷离朦胧,一是抒写主人公所寻找的对象如梦如幻。所谓“距离产生美”,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美,使这首诗产生了无穷的魅力。4.应该如何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蒹葭》中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蒹葭》中点明季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品味赏析2.出自《蒹葭》的成语是什么?秋水伊人。3.《蒹葭》中一唱三叹,叙写“溯洄从之”的艰险的诗句有哪些?“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1.重章叠句,反复咏叹,抒情一层深似一层。重章叠句(又称“复沓”)、回环往复是《诗经》的结构特色之一。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这种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便于尽情抒发诗人的感情,也便于诵读和记忆。写法探究如《蒹葭》中,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追求的执著,也在这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用韵方面,韵脚的位置相同,第一部分是“苍”“霜”“方”“长”“央”为韵脚,第二、三部分的韵脚位置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这使诗篇极富音乐的回环之美。2.恰当运用虚写、实写,增强艺术感染力。《蒹葭》一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部分都是写秋景,再写心上人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伊人”就在面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鉴赏评价试着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拓展延伸钱锺书《管锥编》论“企慕情境”这一原型意境,在《诗经》中以《秦风·蒹葭》为主,而以《周南·汉广》为辅,试着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汉广《诗经》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把《汉广》的诗境概括为“可见而不可求”。这也就是西方浪漫主义所谓的“企慕情境”,即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可以眼望心至却不可以手触身接,是永远可以向往但永远不能到达的境界。《蒹葭》是刻划“企慕情境”的佳作,与《汉广》比较,则显得一空灵象征,一具体写实。《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汉广》则相对要具体写实得多,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樵夫与游女;有细徽的情感历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灭;就连“之子于归”的主观幻境和“汉广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写都是具体的。不为无见。当然,空灵象征能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而具体写实却不易作审美的超越。《蒹葭》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强烈爱慕之情与追寻之苦。总结结构图示蒹葭————白露道路伊人感觉苍苍未晞萋萋为霜长一方水中央之涘未已之湄采采水中坻右跻水中沚兴环境凄迷苦苦追寻若即若离时间推移————执著追求爱情蒹葭→→→→→→→→—→→→→→—赋————————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