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的本义是“失掉,遗失”用作名词则是“遗失之物”;遗失东西往往是“忘掉,忽略”了;失掉了的东西只好“留下来”给别人拣喽;由“失掉之物”的意义又可特指“排泄大小便”。由“留”义引申出“死者留下的”“送给”“送信”“赠送”等义。从贝,台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赠送“贻”的本义是“赠给,送给”,引申出“遗留,留给”。“易”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改变,变更”(从日从月,意为日月变换);一是“容易”(也许古人认为日月变换是平常容易的事吧)。由“改变”引申出“交换,互换”“修治,治理”的意义;由“容易”引申出“平坦”(平坦的路不是容易走吗?),进一步引申出“安稳”(平坦的路走得安稳)。从语言角度鉴赏诗歌考点透析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通过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题型一:练字题(品味关键词)1.(2016·天津高考)“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2015·山东高考)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3.(2015·湖北高考)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2014·湖北高考)请欣赏“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5.(2014·大纲卷)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常见考查方式][备考方略]品味关键词(炼字)“3步骤”[注意]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应用体验]1.(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gan),宋代爱国词人。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我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我沾湿了衣服,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我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1)①“湿”字,“打湿”。(析本义)②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描情景)③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描物”角度说效果)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抒情”角度说效果)(2)①“迷”字,迷失。(析本义)②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描情景)③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造境”角度说效果)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抒情”角度说效果)2.(2015·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miao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①“荒”是荒凉、冷落,“瘦”指瘦瘠。(析本义)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描情景)③“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艺术”角度说效果)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抒情”角度说效果)3.(2014·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高高的栖在小楼阁上,打算终老山林,闲来无事吟诗作对,不为秋天而伤悲。寒山常常映照着斜阳色,叶落之时有刚刚升起的新月渐渐明亮。山水泛着烟气,天尽头有飞鸿飞过的身影,秋风卷地,菊花没有了美妙的身姿。二更的夜里,燃着短烛喝着三升小酒,北斗星低低的横跨天空,但看都懒得看它。①“常”强调时间频度,“偏”突出情态;(析本义)②“常”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描情景)③“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艺术”角度说效果)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别舍弟宗一[注]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柳宗元写诗送别。此时柳宗元已被贬为柳州刺史。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生离死别人间事,残魂孤影倍伤神;柳江河畔双垂泪,兄弟涕泣依依情。奸党弄权离京都,六千里外暂栖身;投荒百越十二载,面容憔悴穷余生。桂岭瘴气山林起,乌云低垂百疫行;欣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聚会惟赖南柯梦,相思愿眠不醒枕;神游依稀荆门现,云烟缭绕恍若真①“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是颔联中诗人所用的数量词。②“一身”指孤身一人,(析本义)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状;(描情景)“万死”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描情景)“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析本义)高度概括了诗人被贬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艺术”角度说效果)③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艺术”角度说效果)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①“葱葱”指“郁郁葱葱”,形容树木苍翠茂盛,充满生机;“靡靡”写江边丛草的繁密。(析本义)“葱葱”“靡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茂盛之貌。(描情景)②通过写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表达了诗人看到浓重春色后的欣喜之情。(“抒情”角度说效果)③妙用叠音词,富有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艺术”角度说效果)从阜(fù),从侌,侌(yīn)亦声。阜,土山,从阜多与地形有关。简化字属会意,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本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的本义是“山北或水南”(与“阳”正好相反),这里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故引申出“没有阳光,阴天”。由此引申出“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暗中,暗地里”(阴天当然暗)“右”的本义是“右边(的手)”(甲骨文字型是一只右手的正面的形状。金文则加了一口,意为:这是一只吃饭的手,即右手)。“右手”的首要功能是吃饭时把食物送到口中去,所以“右”字有了“帮助”(这一意义后由“佑”体现)之义;古人又以右为尊,故引申出“尊尚”之义。小篆:从一,冓(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再”是“两次,第二次”的意思(不要跟现在的“再”混淆)。第几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先要明确哪两个字用得好,然后进行三步骤1.动词2.形容词3.叠词4.数量词5.副词赏析“诗眼”类题型在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属于冷考点,从归类上看,从属于“题型一”,但因“赏析诗眼”题的方法与“题型一”有区别,故单列题型讲解。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具体说来,确定“诗眼”主要有以下5个角度:赏析诗眼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2.修辞上: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的动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4.结构上: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5.位置上:五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子第五个字。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2.指出“××”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3.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4.本诗是怎样以“××”统摄全篇或贯串全篇的?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5.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常见考查方式][备考方略]赏析诗眼“3步骤”步骤一(确定诗眼)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5个角度。步骤二(整体点明地位)整体点明诗眼在全诗中的地位,比如:“××”是这首诗的线索,“××”为全诗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承上启下等。步骤三(具体分析作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词主题上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应用体验]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望蓟门祖咏(唐)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串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①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整体点明地位)②全诗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整体点名地为)③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用)“造”有两个基本义:一是“到某地去”;一是“做成,制造”。由“到某地去”可引申出“到达某一境界”(到某地去的抽象表达)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知”的本义就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有“知识”,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写作“智”)。“致”的本义是“给予,送给,献出”。引申出“导致”。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凝香斋①曾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总感觉西斋的风景是最幽静的,(会让我)不知道自己身居古代诸侯的官位。执一樽美酒,面对着风月美景,没有俗事烦心,千里的耕地有秋日丰收的年景。云水醒心,鸟儿鸣唱。清澈寒冷的流水冲洗着洁白的砂粒。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古籍,这种美好的感觉好像在香炉峰的最上面。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①诗眼“幽”②“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展开意境。③其一,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悠游庭斋,临风玩月,乐而忘身乃一地方诸侯。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