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一、单选题1.“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力专一……”这反映出作者主张通过重农来()A.维护农民的利益B.维护社会的稳定C.维护经济的发展D.维护国家的统一2.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封建国家为了与地方豪强大族争夺劳动人手,打击和限制豪强大族势力,使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转而衣服于国家并与国有荒闲土地相结合,从而向封建国家交纳租调,提供徭役。封建国家这样做的原因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土地兼并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C.有利于组织农民开垦荒地D.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3.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材料反映丘浚()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4.“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从《颜氏家训》中的这段话看不出()A、中国的传统农户基本不和外界发生关系B、住房和所用工具无一不是劳动经营所得C、“桑麻以衣”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皆由官府供应D、日常所需都可以通过土地来直接或间接获得5.在2019年汶川地震中,位于成都平原的一座2019多年前的大型水利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A.三峡水利工程B.坎儿井C.都江堰D.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6.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是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项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下列最能反映出铁的“革命作用”的是()A.促使了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B.加速耕地的大规模开发第2页C.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D.促使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7.宋代起,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乐于接受这一经营方式B.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大为加强C.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D.土地兼并造成大量无地农民8.《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出现于()A.商周B.春秋战国C.汉代D.隋唐9.明朝中后期,在福建龙溪、南靖、长泰、云霄、漳浦、平和等县,佃户向地主交纳“粪土银若干,名曰‘佃头银’”,从而获得长期佃种的权力,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种现象()A.标志着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改变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体现了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D.说明“重本”政策出现松动10.《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该水利工程是()A.灵渠B.郑国渠C.都江堰D.京杭大运河11.春秋至秦汉,我国农业呈现出如下现象:①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②产生代田法,能防风抗旱;出现区田法,耕作技术提高。③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的规律。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些地方实行休耕制,出现两年三熟制。这说明()A.精耕细作的农业出现B.社会转型推动科技进步C.传统科技领先于世界D.小农经济持续发展12.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A.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第3页C.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D.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13.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圩田”、“沙田”、“架田”、“山田”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显现B.南方农业强调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盛行D.水稻种植面积得到扩大14.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感恩节作为美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二者共同反映出()A.各地的节日起源于民族文化B.农耕经济决定社会生活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世界D.节日文化排斥祖先崇拜15.“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植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反映的耕作技术是()A.耕耙技术B.代田法C.耕耙耱技术D.垄作法16.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A.人地矛盾的显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C.稻麦种植的减少D.技术交流的增加17.南朝后期梁、陈之际,南方大量士人河北方迁移。名士颜之推入北,深为北齐名流信重;文学家王褒、庾信与北周宇文宗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这一现象()A.推动了北方的农业发展B.阻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C.有利于南北方重归一统D.改变了人口的南北分布不均18.《论语·微子》记载“丈人止于路宿,杀鸡为黍食”;唐诗记载“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由此可以推知“黍”()A.在生活中有重要地位B.已经成为高产农作物C.在古代已被广泛种植D.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19.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第4页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户经营方式多样D.农民家庭生活闲适20.《易传》:“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A.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应用,在“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土地私有制产生,由此形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以农耕土地为业的自耕农,更使得土地的身价倍增。正是基于人们对于土地价值的认识,导致中国古代社会激烈的土地兼并。广大的农民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只能从家族或家庭内部寻找生存的途径。于是使用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力求解决自己的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材料二唐代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方式彰显,小农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农闲之余,从事家庭手工业、商业,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小农经济经营的多样化,不仅使小农经济生存力加强,乡村市场得以兴起,还使得国家政策不得不因农民贫富差距的加大而将赋役制度由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向按资产为宗的户税、地税转化。唐代南方草市的兴起即在于小农经济兼业化,乡村市场的发展,不仅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还在更深层次上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小农经济形成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小农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B2.B3.C4.C5.C6.D7.D8.D9.C10.C11.A12.A13.A14.A15.D16.B17.C18.A19.C20.D21.(1)因素:牛耕和铁制农具的推广使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重农抑商”第5页政策的实施;土地兼并的存在;自然灾害的冲击。(2)变化:“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出现(或小农经济经营的多样化)。影响:使小农经济独立性增强:推动了乡村市场的发展;导致了国家政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