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工作理论专题西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薛新娅2013年5月5日一.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一)理论的界定(二)理论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三)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理论的界定根据韦氏词典的定义,理论是一系列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它们是用来解释某些原理,并由相关的假设构成的。理论最早是由一种猜想、假设发生,经观察、推理证明、归纳为一般化的原则,演绎和归纳是任何理论必经的途径。理论是思想的科学方式,同时又是实践的事后总结;它既是人类经验的积淀,同时又是发展中的实践原则。(二)理论与社会工作的关系任何一个专业和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理论依据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工作专业而言,理论对专业人员的工作理念和实践方法具有重要影响。虽然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专业,但是理论对这门专业来说并非可有可无。理论对社会工作专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将促进实践的发展。同时,离开科学理论的知道,社会工作的实践不仅会失去方向,也会因缺乏内在的养分而失去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三)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包括来自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它们被频繁吸收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中。另一方面也包括社会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系统的工作方法和干预模式,即“实务理论”,它们是专业人员的行动指南,同时促成了社会工作目标的实现。二、外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组织理论女性主义理论(一)社会系统理论1代表人物:①20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帕克、伯吉斯,提出了认识城市社区的系统方法和理论;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发展成为“社会系统理论”主要流派之一。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③20世纪70年代,沃伦提出认识社区系统网络的两个参照体系:横向系统和垂直系统。横向系统是在地方层次平行联系社区机构的系统;垂直系统是在国家和地区层次跨社区机构的联系系统。地方单位通常与其他地方单位保持水平联系,也与跨社区机构保持纵向关系;2基本观点社区是许多具有重要功能的子系统组成的整体。社区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不同于一种组织,社区的所有子系统并不是由一个中心权力机构统一组织,相互协调以取得共同的目标。如美国城市社区,作为一种行政区划或政治自治体,即使由市长和市议会负责管理,但仍有一些重要的子系统并不受统一控制,如大量非政府部门或经济部门的公司机构提供各类物品和服务。3对社区社会工作的意义随着社会现代化,社区系统的横向关系和垂直关系在过去数十年中已经发生了变化。社区已经从注重初级和整体关系及责任的横向社区转向基于更明确的社会契约、劳动分工和次属关系的垂直社区。地方社区是人们居住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地方。然而,社区成员对自己生活的决策权却越来越小,相关决策常常由利益不同的外部机构所制定。这种社区关系变化的结果是市民责任的弱化、对政府的日益依赖和不信任、社区决策更加支离以及社区归属感的丧失。而补救措施主要是注重社区组织和发展,以提高社区认同和自立意识,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加大社区对主要社区机构的控制。(二)社会冲突理论2.马克思的矛盾性和社会冲突思想财产与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均-根源;私有制导致阶级斗争-现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意义3.韦伯的冲突思想社会冲突起源于权力、财富与声望的高度相关,弱者选择冲突是为了改变不平等的现状•1对功能论的批评冲突论4.齐美尔的冲突思想人有敌对本能。冲突是普遍而不可避免的。不太紧张和激烈的冲突能促进系统的团结、统一和有意义的变迁。1代表人物①冲突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社会学界,是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②人们普遍将现代冲突理论作为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以及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思想的一种延续和发展。2基本观点①社会系统本身经常产生冲突,冲突是社会的普遍特征;②冲突产生于对立的利益,而对立的利益集团或群体是社会结构的必然组成部分;③对立的利益产生于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之间就稀缺资源和权力的不平等分配,因此迄今所有社会依赖(建构)于一部分社会成员对另一些社会成员的限制;④不同的利益趋向于形成两个冲突的集团;⑤冲突是辩证的,旧的冲突解决了,还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新的冲突;⑥由于冲突的持续存在,社会变迁是普遍的和经常的,换言之,社会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强大推动力;⑦马克思主义冲突理论认为,冲突产生于社会经济制度,特别是财产所有制以及相关的阶级结构。3对社区社会工作的意义社会冲突理论和社区冲突分析对社会工作者和社会服务机构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们可以认识到案主的问题不只是个人的困难和问题,而更是制度缺陷或社会结构失调的结果。社会工作者可以自觉地体会到社区群体所面临的境遇,根据社区工作的目标和性质,有意识地选择三种不同的冲突策略:(1)运用冲突;(2)预防冲突;(3)控制冲突(第三方角色。(三)社会交换理论1代表人物:①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②霍曼斯提出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攻击与赞同命题五大命题,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③布劳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④埃默森运用严密的数理模型和网络分析,阐述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社会交换的基本动因和制度化过程,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充实了交换理论的理论体系(2)基本观点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3)对社区社会工作的意义社区本身作为一种社会交换场所,由不同的利益群体组成,并形成不同的组织结构,以交换各自需要的种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或产品———如社区服务、货币、信息、观念、政治影响、良好愿望、顺从行为等。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社区内外部关系是一种有价值资源的交换关系;人们不喜欢处于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中,而稳定的关系基于对等的交换,交换的不对等可能导致关系的终结;由于社会关系通常建立在关注报酬或获得的最大化和成本或惩罚的最小化的原则基础上,社区工作者需要掌握讲价、谈判、鼓动、联系、营销等技巧。(四)社会学习理论1代表人物:现代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的J.B.罗特、A.班杜拉等。他们在巴甫洛夫、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解释了人们在社会情境中获得各种复杂社会行为的方式。2基本观点①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假定是,人类行为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习得的②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③形成和调整人类行为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认知活动,“行为、认知、其他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影响都作为相互双向影响的互动性决定因素而发挥作用”举例说明:一个社区工作者从事一项发展活动的方式会受到来自几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他对自己组织能力的认识(认知)、其他参与者的经验和信心等。如果他成功地完成了该项活动,不仅解决了特定的社区问题,也会提高参与者的信心,改变对个人能力或自我效能的看法,从而引起行为、认知和环境“互动因果链”的持续变化。3对社区社会工作的意义社会学习理论的两个概念“个人自我效能认知”和“集体效能认知”对解释及调整社区工作者的行为方式十分有用。一个社区工作者是否掌握良好的介入技巧,是否对自己的能力具有信心(即“个人自我效能认知”),将影响到他的工作表现。自我效能认知水平低的社区工作者常常会逃避挑战,而自我效能评价高的社区工作者则会有更高的进取性和成功率。“集体效能认知”指一个团体的成员对本团体完成其目标的能力的评价。一种积极的集体效能认知产生于团体成员的经历以及团体与环境的互动。集体效能认知也会对个人自我效能认识发生影响,一个社会行动团体的成功经历能大大提升个体成员的自我价值和授权感。各种经验积累和知识学习,也会强化人们对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的政治意识,树立社会改革的目标和信心。(五)社会建构理论1代表人物社会建构理论”也被称为“社会现实建构”理论或“现实建构理论”。最早由P.伯格和T.卢克曼在《现实的社会建构》(合著,1967)中提出。2基本观点①“社会建构理论”所要说明的现象是:客观事实无法脱离人们所附加的主观意义所孤立存在;人们所经历的日常现实不简单是面对事实和物体,它也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②“社会现实建构”理论包含着以下假设:(1)人们只能通过知觉来认识世界;(2)人们的知觉来源于习得的解释;(3)这种学习是社会性的:通过人际社会互动而学习;(4)传递文化涵义的主要载体有:符号(如语言)、文化神话(有关物体、行动、事件的更大的社会涵义);制度结构和活动、行动规则;(5)以上文化载体共同建构了人们的世界观、自我观和意识形态(组织和文化准则等);(6)人们自身、社会、体制通过互动而持续变化;(7)社会存在的“真实条件”不是主观的,但它们通过社会互动才具有意义,其被感知的意义和价值是社会产物;现实就其对人们的意义来说是一种特定的情境,其内外联系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解释。3对社区社会工作的意义社会建构理论给予社会工作实务的启示是,许多社会现象如健康、犯罪、贫困并不是简单根据直观事实所定义的,而是包含在“由语言创造和维系的意义网络”中。这种符号网络系统构成了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社会条件。有成效的社会工作实践需要具备理解和进入案主的“假定世界”的沟通技巧,使社会工作者能够不受某些诊断经验或模式的局限,更敏感、准确地评估案主系统存在的问题。现实或建构既不是先天预定的,也不是任何情况下一成不变的。社会工作者应当使自己和案主认识到人作为现实的创造者和现实作为一种过程产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因此案主不只是得到个别化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得到对问题症结、介入手法和治疗结果的全面解释。另外,借助建构主义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从更宏观角度帮助案主“认识占统治地位的权力机构的压抑影响”,获得在自己社区所存在或出现的“补偿性知识”。(六)社会资本理论(1)代表学者“社会资本”概念最早出现在莱达·哈尼范的文章《农村学校社区中心》(1916)中。哈尼范认为,能使房屋、私人财产、金钱等有形资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体现更大价值的东西是“社会资本”,即善良愿望、友谊、同情心和社会交往。其他一些作家或学者也运用社会资本作为分析概念,如简·雅各布斯论及城市生活和邻里关系(1961)、皮埃尔·布迪厄论及社会理论(1983)、詹姆斯·科尔曼论及教育的社会关系(1988)等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学家罗伯特·帕特南(RobertPut-nam)《让民主运作》(1993)等著作对社会资本的探讨,使社会资本开始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的一个焦点2基本观点①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资本有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资本是可以转换的②罗伯特·帕特南区分了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资源———社会网络及其产生的互惠、信任准则③社会资本可能通过多种形式对社区发展和社会保障发挥积极功能。其发挥作用的空间既有正式支持网络,也有非正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