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导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揭示规律:为什么教确立价值:应该教什么优化技术:怎么教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一)意义: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需要教学要从经验走向科学教师要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一、课程的历史发展(一)前科学时期的课程特点(二)课程的系统理论时期(三)课程的专门学科时期泰勒原理示意图: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二、教学的历史发展(一)启蒙期的教学思想《学记》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成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二)教学论的建立德国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方法和技术即依赖于儿童心理,又依赖于学科性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论诞生的标志)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传统教学论体系:“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教学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的教学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基于经验的教学论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课程功能:异化了的课程功能:掌握知识应对考试促进学生的发展单一的知识传递功能→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课程结构:多样化学科课程(缺乏整合、门类过多)→加强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密切联系社会和学生生活社会学生知识(四)课程实施:教学方式:灌输→引导帮助尊重理解学习方式:被动接受→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五)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区甄别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重终结性评价→重过程性评价(如档案袋评价)(六)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1、课程目标是学校所有课程为完成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必须实现的具体要求。2、教学目标是为完成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来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3、问题: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存在怎样的关系?课程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是微观的。课程目标是抽象的,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如:课程目标: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知识、理解、应用课程目标是指导性的,教学目标是操作性的。(四)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五)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概念)3.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优点:为学生的自由生长提供了空间。缺点:不易把握4.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的创新性反应,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所追求的不是答案的惟一性,而是表现的多元性。优点:照顾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缺点:表现性目标过于模糊,很难保证学生掌握他们必须掌握的内容。二、新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目标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高效地学习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熟练地掌握升华华升华顺利促进过程与方法:关键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终极性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1.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确定教学目标要分三步走:解读课程标准→与文本(教材)对话→了解学情2.确定教学目标的一般步骤(1)根据教材查看目标,明确以下问题:标准关于此内容是怎么描述的?目标是如何表述的?(2)思考:如何将课标确定的学段目标具体化(3)回到教材:依据教材呈现方式、例题习题设计等信息的提示,进一步具体化目标。(4)联系学生:对于学生来讲,这些目标是高了还是低了?如何进行调整?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主体(一)、教师要转变角色1、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1)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到重过程转变(2)教师即促进者由居高临下到平等中的首席积极地旁观给学生心理支持2、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的角色(1)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着开发课程资源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课程评价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终身学习者研究者(四)教师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1)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是教育的一条铁律,教育从尊重开始(2)赞赏每一个人都需要被赞赏,赞赏是教育的最好武器。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1)帮助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2)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二)树立现代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发展是有顺序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智能结构不同:多元智能(MI)理论,兴趣爱好、学科特长、出现时间早晚(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左右脑功能研究、潜意识研究人脑通过开发智力水平可以明显提高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成功教育(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发展即还不成熟,不能对他们求全责备不完善很正常,十全十美不可能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理解学生身上的不足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不是“小大人”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三)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重教转向重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交给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六章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概念:(二)校本课程的特点关联性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各自的总体目标具有互补性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辅助性。校本性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可选择性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三)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需求主导模式条件主导模式目标主导模式第二节教学设计1、内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台、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2、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程序洞察学情聚焦任务确定目标安排过程配置检测第七章课程与教学实施(二)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1.忠实观2.相互适应观3.创生观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二)新课程实施的对策1.正确处理课程实施中的关系正确认识课程改革与社会成员参与的关系正确认识教师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处理好家长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正确对待学生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2.做好系列的配套改革加快教学评价制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课程资源建设3.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教师的培训问题校本培训制度的建立教师的培养问题高师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4.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多元教学目标≠淡化“双基”既要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又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既要重过程,又不能忽视结论满堂问答≠主动参与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问”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五)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规律三、高效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模式1、教学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P2463、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4、构成要素教学思想——指教学模式赖以建立的理论或思想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获得的教学结果教学程序——指教学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做法等教学策略——指为教师运用教学模式而简要提出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即操作要领5、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操作性简约性可模仿性灵活性第四节教学方法(二)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深入浅出这是讲授的功能和优点,也是有效讲授的基本要求。为什么需要教师的讲,就是因为教师的讲能够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2、富有感染力讲授不仅要求教师吐字清晰、抑扬顿挫、条理清晰,更要求教师情真意切,平易流畅,真挚感人,生动有趣,富有激情和个性色彩。3、针对性从教学内容而言,要讲学生不懂的,即学生经过自己学习仍然不会的教材内容的疑难点以及课堂交流中生成的新问题;从教学时机而言,教师要相机而讲,使讲与学生的思维状态相合拍,让学生在思考中听讲。4、启发性这是就教学方式而言的,一方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注重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不仅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掌握教师讲授的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5.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对于增强教学的魅力,强化教学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善于利用体态语言的教师,嘴一撇、眼一瞪、手一摆、肩膀一耸,学生对内容便心领神会,顿然领悟。二、谈话法(问答法、提问法)(一)设问的要求:问题要有思维性(含金量)问题要有趣味性问题要有人文性(二)理答要有技巧学会等待、学会倾听;学会追问,让学生证明自己的回答;准确点评,及时反馈;尊重不同答案和看法。(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三个阶段1.鼓励提问阶段。2.学会提问阶段。3.善于提问阶段。第八章课程与教学评价1、内涵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课程计划及课程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二)课程评价的类型1、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诊断性评价是指在课程实施之前,为预测学习者已有的认知、情感、技能方面的准备程度而做的评价。其目的是了解评价对象的现状、问题或原因,以便采取适当措施或对症下药。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中对课程设计各阶段草案或计划原型及实施过程所做的判断。目的是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整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结束后,为了确定工作成效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了解目标的达成情况、对评价对象的整体效益作出价值判断或甄别优劣,评定等级。2、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相对评价(常模式参照评价)是指以评价对象群体的平均水平或其中的某一对象的水平为参照点,确定评价对象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或与群体中某一个体之间的差距的一种评价。绝对评价(目标/标准参照评价)是指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以某一预定的目标或标准为客观参照点,确定评价对象达到标准绝对位置的一种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评价对象群体中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评价类型。3、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的分类他评价与自评价他评价是指作为非评价对象的其他主体对评价对象的评价。自评价是指评价对象作为评价主体对自我进行的评价。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外部评价是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以外的其他人实施的评价。内部评价是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三)课程评价的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注重目标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目标评价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的依据。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关注结果斯克里文:评价者应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