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口岸中学张大巍1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诗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羁旅思乡诗常用意象,初步读懂此类诗歌。2.准确把握羁旅思乡诗的感情类别和常用技巧。一、思考: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战乱频仍《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宦游不归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久戍边关《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漂泊在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逢年过节1.环境意象:月亮、秋风、浮云、衰草、杨柳、孤舟、梧桐二、思考:主要标志、常用的意象2.动物意象:鸿雁、归鸟、杜鹃、鹧鸪、沙鸥、瘦马3.时空意象:节日、日暮、寒秋、远山、高楼、驿站4.声音意象:笛声、芦管声、角声、鸦鸣声、杜鹃声、鹧鸪声5.特殊意象:家书•夕阳外,暮霭里,月光明,秋风起,•杨柳色,春草绿,梧桐树,芭蕉雨,•鹧鸪鸣,子规啼,雁南飞,宿鸟归,•倚高楼,浮云飘,凭栏处,箫声咽,•碧云天,黄叶地,暮钟响,流水长,•驿馆里,孤灯下,茅店月,板桥霜,•长亭外,古道边,杨花落,笛声残……《意象三字经》三、思考:主要艺术手法1、借景(物、事)抒情,以景衬情(反衬)2、细节描写张籍《秋思》3、虚实结合(相生)苏轼《江城子》4、对面下笔(想象)杜甫《月夜》四、思考:常见思想情感(1)天涯漂泊羁旅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望尽天涯怀人愁。李商隐《夜雨寄北》(3)羁旅他乡幽怨愤。杜甫《登高》(4)忧国忧民志难酬杜甫《旅夜书怀》五、鉴赏思路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抓住诗人选用的意象和构造的图景,弄清诗人所思所想,从而理解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鉴赏训练1(1)“抱膝”这一细节,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虚实结合、想象(对面下笔)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贬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鉴赏训练2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①一句一个场景;②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②近,卖饧(xíng)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直击高考1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委婉含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虽然不是家乡苏堤之上的,却也勾起自己的思乡情绪,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2013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直击高考2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这些气氛的渲染,让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结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金代赵秉文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字,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之境。而雨声深竹的点染,更加浓了凄清的氛围。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此诗和韦应物的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及手法同中有异。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情感表达,一明白如话,一含蓄蕴藉。各得其所,各尽其妙。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1、整体感知,初悟情感(知人论世)2、抓住意象,体会意境(景情关系)3、确定情感,明确技巧(具体独特)4、精细审题,规范作答(运用术语)课堂小结: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