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榆中县高原夏菜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孙振兴王丽君王蕊婷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02期摘要:甘肃省榆中县近年来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然而也存在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品牌意识、销售渠道单一、沟通平台狭窄、浪费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的具体分析,本文从科学蔬菜生产、建立品牌思路、配套物流设施、建立立体平台、加强综合利用几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以期对当地高原夏菜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关键词:高原夏菜;发展问题;对策1榆中县高原夏菜简介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是兰州地区传统的农业主产区,全县总面积3301km2,总人口42.4万人,现有耕地7.07万hm2,海拔1480~3670m之间,年均降雨量350mm,蒸发量1450mm,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120d左右。近年来,榆中县依据自身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灌溉条件好等优越地理优势,充分发展现代农业,尤其以高原夏菜为发展龙头,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保证,截至2013年,全年高原夏菜已经达到2万hm2[1],极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所谓高原夏菜,指的是当地地处黄土高原,海拔很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差异10℃以上,蔬菜的生长周期长,由于上市集中在每年的6~9月的夏季,故名“高原夏菜”。但由于发展经验不足,经济条件所限,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2榆中县高原夏菜发展的问题分析2.1生产方式落后,劳动成本偏大生产方式的先进性决定着劳动成本的降低和劳动效率的提升。榆中县菜农的生产方式仍然沿用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来完成种菜、田间维护、菜品收割、菜品入库等繁重工序。加之没有很好的技术指导和信息帮助,菜农的生产技能不是十分科学,特别在种子选购、田间护理、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储存保鲜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有待于切实提高。落后的方式必然加大劳动的成本,劳动成本加大的后果是菜农的获益减小。2.2缺乏品牌意识,市场价值偏低现代商品经济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竞争。而产品的附加值是现代市场非常有利的竞争要素。榆中县高原夏菜品质好、绿色安全,这是产品本身的价值。但由于初级农产品本身的龙源期刊网特点,加之该地区并不像“寿光,蔬菜之乡”、“海宁,皮草之都”那样有鲜明的、已经在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市场效应,所以要想提高榆中县高原夏菜的价值,必须要做品牌建设。2.3销售渠道单一,销售数量不稳当地高原夏菜目前主要的销售模式为最简单的以菜民零散个体为单位供应给菜贩子,再由菜贩子销售于市场或供货于大型蔬菜公司。这种方式天然的不足就是菜农的分散性和被动性,造成议价能力的低下和受制于人的被动。由于没有行业协会的保护和正式合同的制约,往往蔬菜采摘早、迟一天都会有很大的价格变动,菜农的获益受制于菜贩子的灵活变动。2.4沟通平台狭窄,地方效应偏小榆中县为推广高原夏菜,积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形式对当地农产品进行宣传。这些传统宣传模式由于兰州榆中本身的地理经济局限,一时所起的宣传效果有限。人们提起榆中,还不能够和精品高原夏菜做正相关联系。这种地方效应和产品效应都很低的现象,相互影响了彼此的市场和社会效应。地方特色农产品始终搭不起地方效应的列车而造成养在深闺人未识。2.5综合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每年菜品上市后都会产生大量未卖完的剩菜、尾菜,菜品收获完会产生大量废弃的农膜。这些剩菜、尾菜菜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个体农自身无法自我合理消耗完,虽然目前有了一些初步的技术和加工尝试,但很多数量还是被被白白地倒掉,最后腐烂在田间、地头;废弃农膜由于没有专门的综合回收、再加工过程,散落在田间地头、经年不化,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3榆中县高原夏菜发展的对策分析3.1科学蔬菜生产,供给市场精品生产精品蔬菜,就必须科学种植。就目前调查来看,由于菜农自身的种植经验不足,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菜农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55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农民任然凭借种植小麦的老经验种植蔬菜,特别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过程中,还有待科学提高。这就需要政府的有效组织来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不能再由菜农自己盲目摸索,被动应付市场需求。具体来看,村级单位可以组建农业知识学习阅读平台,通过报刊书籍、视频讲解等方式服务基本的田间科学指导;各乡镇统筹规划,拿出更多农业发展基金组建农业综合服务部门,特别招收农学毕业学生,组建专人负责团队承包行政区域,积极组织农业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和季节性辅导;县级单位做好资金扶持和对外接洽和沟通桥梁工作,为乡镇一级的切实工作做好最大限度的支持。这样通过三级行政力量的统筹协作,着力打造榆中县高原夏菜的发展,通过切实提高榆中县的农业经济的服务水平,来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特别是高原夏菜的发展。3.2建立品牌思路,明确目标市场龙源期刊网榆中高原夏菜本身的品质决定了,其品牌思路就是绿色优质精品的定位。然而这个优质是特殊地理优势的优质,所以该高原夏菜品牌的价值以区别其他地区就是“经得起自然界考验”的精品蔬菜。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由其造就的优良品质通过各种营销推广建立正相关关系。让消费者看到“榆中高原夏菜”就会想到高原“特殊的地域+精良的品质”,而这种优势是其他地区不可复制或很难再造的。独特的品牌优势确定后,目标市场即要明确。由于消费者理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从饮食的科学性上选择自己的食品。榆中高原夏菜除了供应本地需求外,90%主要远销广州、深圳、福州、杭州、上海等东南沿海地区,10%的蔬菜产品已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2]。通过销售点和物流的合作使购买者都能清晰的了解“榆中高原夏菜”这个特有的高品质品牌。这就决定了榆中高原夏菜的目标市场一定是接收清晰品牌告知和推广消费群体。他们知性,具有良好品牌和生活品质要求,对饮食有科学认知和选择。3.3配套物流设施,及时便捷服务蔬菜由于及时的供应市场和特殊的保鲜要求需要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现代蔬菜物流包括3大部分内容:应用强大的数据和订单保证的供应和变通系统,一流的冷链保鲜系统,快捷的运输系统。从榆中县现在的发展来看,高原夏菜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明显的地理优势,高积极性的菜农生产,而不配套的物流业明显制约了高原夏菜的发展。这一点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搭台、沟通作用非常重要的[3]。政府建立专门的蔬菜数据库,组织成立行业协会,紧盯市场需求和发展,实时跟踪市场,和专门蔬菜公司和采办机构签订有效书面合同,以订单化生产和供应。依据数据库建立应急机制,一旦出现某市场行情不好,尽量减少菜农的损失。依据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统筹规划保鲜菜库的数量和地点建设,以及冷鲜设施的采购和使用。蔬菜的保鲜做不好,就没有好营养、好价值。依靠当地综合物流基地,签订运输协议,特别是在蔬菜大量上市之际,积极沟通交通运输部门,做好蔬菜绿色通道协调,最快速地保证菜品供应市场。3.4建立立体平台,提升产地价值产品的价值一定和产地的价值一脉相承。通过提升地域的综合价值来带动当地特色产品的价值,以此来达到相互的支撑和协助。这在过去,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例如近几年榆中县各村庄也开展了诸如“高墩营民俗节”、“詹家营采摘节”、“洪亮营油桃节”、“小康营花儿节”、“马衔山戏曲节”等营销体验活动,但效果一般,社会反响都不大。营销实践证明,这种软性的文化活动如果没有现代感、时尚感、高级感、国际感,当地的地区地域文化效应就出不来。这几年榆中县所在省会兰州市借助马拉松节、金鸡百花颁奖活动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就是软性宣传的作用。所以,今天的宣传和沟通平台不再是仅仅利用有限的技术手段的问题,而是全方位的立体资源整合的过程。而且就榆中县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当地的品牌效应还没有与之毗邻的“定西土豆”有市场名气,所以,榆中县综合利用现代媒介的效应有待集中加强。借力使用微媒介的龙源期刊网软性宣传,特别是及早在销地进行宣传,让消费者有个信息免疫和接收的过程。让信息畅通于产销两地,这不仅需要榆中县积极运作,更需要和销地政府及经销商有效沟通和交流,以充分促进榆中县高原夏菜的竞争优势。3.5加强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强农业综合利用途径,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针对收获后的菜花叶、莲花菜叶、笋叶、萝卜叶等废弃的蔬菜叶堆满地头的现象。兰州市科技局组织兰州工业研究院利用废弃菜叶开发研制出了羊、牛等家畜颗粒饲料,此项技术有待于扩大生产;该院与其他公司一起,引进山东农业大学以环境昆虫为核心的生物系统技术,利用黄粉虫规模化养殖加工使尾菜得到生态化处理,这一技术也有待于向当地推广普及。2011年,榆中县畜牧水产中心承担完成了“尾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养殖蚯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也积极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寻找有效途径。另外,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和甘肃农业大学共同实施的《兰州高原夏菜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示范推广》科技创新项目应运而生,也正在积极探索尾菜堆沤肥、还田应用和工厂化三项技术处理方法。[4]目前,废弃农膜、大量种子、农药包装袋、蔬菜塑料包装网等的回收和处理还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节水灌溉技术还没有推广和应用,这些都亟需政府和科研、企业部分的合力解决。通过以上实践,我们不难看出,农业发展不是孤立的经济现象,蔬菜生产的背后围绕尾菜、剩菜、农膜的处理加工,再利用等是需要形成产业集群的,这样才能产生资源优化的价值。榆中县高原夏菜要想走向现代农业的道路,必须应用集群化思路,形成当地特色产业链,整体提高现代农业水平,从而带动当地积极的发展。参考文献[1]兰州市榆中县高原夏菜用“高原品质”成就全国蔬菜品牌[EB/OL].http://[2]谢成俊,郭小俊,胡相莉等.兰州市高原夏菜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江蔬菜,2008(05).[3]杨永岗,张化生,李亚丽等.甘肃高原夏菜优化栽培模式中[J].中国蔬菜,2009(01).作者简介:孙振兴(1979-),男,甘肃兰州人,硕士,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市场营销;王丽君(1979-),女,甘肃兰州人,硕士,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零售学;王蕊婷(1984-),女,甘肃兰州人,硕士,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物流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