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六中李安朝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1.西汉、隋唐、北宋、元朝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趋势是什么?☆2.西汉、魏晋、隋唐的选官制度有何变化?如何评价科举制度?△3.归纳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课文结构示意图地方(中央集权)中央(君主专制)西汉解决郡国并行,颁布推恩令,设刺史建立内外朝制度隋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创立三省六部制度北宋夺其权,制其钱,收其兵三分相权;二府三司元朝创立行省制度一省二院注意: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是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也有人把以上所有内容概括为加强中央集权。一.中央集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汉:解决郡国并行问题2.唐朝:形成藩镇割据局面3.北宋:解决藩镇割据局面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一.中央集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汉2.唐朝3.北宋4.元朝1.西汉:解决郡国并行问题⑴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度。⑵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封土而不治民”2.唐朝: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⑴设置:唐玄宗开元以后,朝廷在沿边相继设置了安西、北庭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经略使。⑵转折: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北宋:解决藩镇割据局面⑴措施①军事: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统调分离。②行政:中央三分相权;地方州判互制。③经济:中央设三司使,各路设转运使。⑵评价①积极: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②消极:“三冗”“两积”局面形成。⑶特点高度分权;重内轻外(守内虚外);重文轻武。注意:秦御史大夫、宋通判、明锦衣卫都属于监察制度。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⑴内容①在中央:设置中书省;②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由近及远”⑵影响①元朝: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②后世:中国省制的开端。⑶特点①中书省,既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也兼管地方事务。②行省,长期代表中央管理地方,权力大而不专,又具有灵活性。③行省划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防止地方割据。“性质双重性”“形胜分割性”注意: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疆域辽阔;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台湾、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典型例题】☆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典型例题】☆(湖南联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行省与郡县无异【典型例题】☆(江苏T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典型例题】☆(2017年甘肃天水)元朝建立后采用“犬牙相入”之法,打破过去以山川河流为分界的自然经济地理区划,人为地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种行省划界()A.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主要是基于政治军事考虑B.促进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使行省失去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造成南北制衡的局面D.“犬牙相入”之法是元代所创立并沿用至今的行政区划设置原则【典型例题】☆(全国)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A.辽阳省B.岭北省C.黑龙江省D.东北省【典型例题】☆(上海)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二.君主专制: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两汉:形成外朝和内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2.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度3.北宋:三分相权;二府三司4.元朝:一省二院二.君主专制: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两汉2.隋唐3.北宋4.元朝1.两汉:形成外朝和内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⑴概念:外朝即传统的三公九卿;内朝如尚书令、侍中等。⑵措施:让内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注意:西汉朝官自汉武帝以后有内朝、外朝之分,内朝又称中朝。【典型例题】☆(湖北武汉)汉初,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B.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2.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度⑴职能①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②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工程建设。⑵特点①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独尊。②职权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⑶影响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典型例题】☆(福建)《朱子语类》云:“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典型例题】☆按唐制,中男(16至21岁)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A.尚书省B.中书省C.兵部D.门下省【典型例题】☆(江苏T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典型例题】☆(山东临沂)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A.尚书省与中书省B.中书省与门下省C.门下省与尚书省D.尚书省与吏部3.北宋:三分相权;二府三司⑴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政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⑵二府指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使掌管军事,三司指三司使下设置盐铁、度支和户部,分管手工业、商业和农业。【典型例题】☆(海南)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二.君主专制: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两汉2.隋唐3.北宋4.元朝4.元朝:一省二院⑴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⑵枢密院掌军事;宣政院掌佛教事务,兼管辖西藏。【典型例题】☆(江苏)“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学思之窗】思考元朝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唐朝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决策;元朝是最高行政机构,且兼管部分地方行政事务。元朝中书省是最高中央机构,兼管京畿地方事务;更类似于唐朝尚书省。【典型例题】(上海)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唐)门下省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D.(唐)中书省三.选官制度1.汉朝:察举制度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是一种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到东汉末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2.魏晋: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结果士族长期垄断政权,逐渐腐朽没落。“指马为虎”“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3.隋唐:科举制度【典型例题】☆(海南卷T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结党营私【典型例题】☆(江苏)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隋唐:科举制度⑴历程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②隋炀帝:605年,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④结束:1905年,在“新政”中废除。⑵影响①统治基础: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②中央集权:把选拔人才和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③消极没落:明清以后,八股取士,约束思想,强化专制。④近代重焕新机:对近代中西民主制度和文化教育都有借鉴作用。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典型例题】☆(广东卷T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本课小结1.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总体趋势是什么?⑴君权相权: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⑵中央地方:中央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的行政、经济和军事。⑶权力机构不断转移:由外朝转向内朝,由法定机构转向内侍机构。君主以亲信待从机构制约相权,在自身形成新的权力核心同时,又逐渐被更新机构所牵制。西汉内朝外朝;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⑷监察逐渐兼理行政:地方监察机构逐渐发展为新一级行政机构,地方管理体制渐趋完备。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位卑而权重”⑸传承与发展:“汉随秦制”“唐承隋制”“清沿明制”。【典型例题】☆(2017年重庆南开·飒萧改编)有学者指出,宋代施行了“权知”法,“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中央和地方官员由朝廷派出,不得世袭,且军政分开,这就一次性解决了由藩镇掌权,地方割据的可能性。这表明宋朝()A.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C.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D.军事管理由文臣来充任【典型例题】☆所谓尚书,乃是替天子掌管文书的,犹如掌管衣服的谓之尚衣,管食物的谓之尚食,属于朝廷中的低级官员,在汉武帝之后,尚书一职地位日高,且握有实权,自隋唐以后,成为六部长官。“尚书”一职的崛起主要源于()A.因品级较低,难对皇权构成威胁B.担任尚书一职的官员素质都较高C.汉武帝重用尚书,以示独尊儒术D.因系近臣,容易获得皇帝的信任【典型例题】☆(四川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