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以后城市规划理论的综述精品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程名称:中外城市建设史作业题目:工业革命后城市规划理论综述任课教师:陈志文姓名:杨棋远学号:11650234成绩:工业革命以后城市规划理论的综述杨棋远11650234摘要: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引起了城市结构的深刻变化,从而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包括欧洲的旧城建设,亚非拉殖民地城市的产生,美国新城市的建设以及为探索解决资本主义城市的各种矛盾,促使了近代各种规划理论的产生和探索。在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中,著名的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和带形城市的理论、现代城市设想理论等。关键字:工业革命;城市规划理论;目录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32、“田园城市”理论.......................................................................................................................33、工业城市.....................................................................................................................................44、带形城市.....................................................................................................................................55、现代城市设想.............................................................................................................................55.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65.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96、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97、区域规划的理论.......................................................................................................................108、结语...........................................................................................................................................10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提出理想之邦《乌托邦》后,欧文的新协和村,傅立叶的“法郎吉”等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理论随之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当时未产生实际影响。但他们的设想中把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实体,把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以及其规划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广大劳动者的生活、工作问题,在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的一些设想及理论也成为其后“田园城市”、“卫星城镇”等城市规划理论的渊源。2、“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他以一个“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具体阐述其理论。规划人口3.2万人,占地404.7m2。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和6条放射线路组成,中心是20hm2的公园,向外依次为公建、公园、商店、学校、住宅等;城市外围有2033.4hm2土地供农牧业生产。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联系城乡关系,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提出了见解,对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因此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於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2.1、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2.2、田园城市的影响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3、工业城市法国青年建筑师戛涅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出发,对“工业城市”规划结构进行了研究。他设想的“工业城市”人口为35000人,规划方案于1901年展出,他对大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功能分区,城市组群等都做了精辟的分析,使其各功能要素都有了明确的功能划分。4、带形城市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伊·马塔在马德里出版的《进步》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带形城市设想,使城市沿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他认为那种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会使城市拥挤、卫生恶化。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带形城市的理论是: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他认为带形城市可以横跨欧洲,从西班牙的加迪斯延伸到俄国的彼得堡,总长度2880公里。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带形城市”理论对以后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5、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柯布西耶发表《明天的城市》论文,提出现代城市的概念其实质是提高市中心的建筑密度,改善城市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全面改造城市地区。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提出集中发展,即通过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来解决城市问题。其理想是在机械化时代里,所有的城市应当是称为“垂直的花园城市”。勒·柯布西耶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他提出了“光明城市“理论,描绘出城市生活的高级状态。“光明城市”理论主张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生活环境。他认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产生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现有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他还认为,交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车辆增多,而道路面积有限,交通愈近市中心愈集中,而城市因为是由内向外发展。愈近市中心道路愈窄,他主张中心空地,绿地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5.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恩温“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卫星城对中心城(母城)具有较大的依赖关系,其实质是中心城某一功能疏散的接受地(工业卫星城、科技卫星城、卧城);“新城”—改进的卫星城:居住与就业岗位之间相互协调,具有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卫星城居民的就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对立的城市。新城概念更强调新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市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2)有机疏散理论为解决城市膨胀而产生的“城市病”,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他从生物有机体的细胞成长现象中受到启示,认为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他是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把密集地区分为一个个的集镇或地区,彼此之间用绿化带分隔,以便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有机疏散“论是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沙里宁在他1942年写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论作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脉搏,而又不脱离自然。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式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沙里宁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它的内部秩序实际上是和有生命的机体内部秩序相一致的。如果机体中的部分秩序遭到破坏,将导致整个机体的瘫痪和坏死。为了挽救今天城市免趋衰败,必须对城市从形体上和精神上全面更新。再也不能听任城市凝聚成乱七八糟的块体,而是要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有机疏散论认为没有理由把重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轻工业也应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家庭疏散到新区去,将得到更适合的居住环境。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也就会降低。有机疏散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则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