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社会与杂剧的创作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元代社会与杂剧的创作发展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等戏剧形式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戏剧样式,它是以散曲为主,兼有说白的新型戏剧样式。在体质上,元杂剧的结构单位以音乐论称“套”,以情节论则称“折”。在曲调上,杂剧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在演员阵容上,演剧角色可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一类又细分;在唱腔及演唱方面,元杂剧追求自然、悠扬而不做作,给人一种韵味天成的感受,达到使观众性情愉悦的效果。从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叶,杂剧经历过一个自兴盛而渐趋衰微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以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为界,其前是杂剧的兴盛时期,其后是杂剧的衰变时期。毋庸置疑,元杂剧的这些特点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社会烙印。1、民族的统一和压迫是元杂剧创作和兴起的强大动力。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一个社会背景复杂的朝代。就其民族关系上看,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压迫特别严重的朝代之一。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据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夺掠性质。元统治者将国家内部的臣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对于后二者采取了极端歧视和高压政策。因此,那些沦落到社会底层的士人,为了生存,在当时杂剧成为社会需要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把写作杂剧当成谋生糊口的主要手段。这也就成为元杂剧繁荣的根本条件。其次,民族压迫掠夺的社会环境还影响了元杂剧的创作内容。由于社会一直激烈动荡。元杂剧有不少作品写到贪官污吏、权豪势要对人民的压迫,不少作品透露出愤激昂扬的情绪,这正是在火与血交并的时代人民反抗精神的反映。所以,元杂剧其实是那些沦落到社会底层的士人的血泪凝聚和生命歌曲。2、随着社会统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丰富了元杂剧内容忽必烈灭宋,接受了汉族文明。同时,他制定了纲领:“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元史·世祖本纪》)他要求继承蒙古族的祖宗成法,采取中原王朝的仪文制度,力图把两者融合起来。人口的迁移,交通的发达,民族的杂居,也是导致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因素。而且,元军兵锋西指,西域归附,驿路畅通,方便了商贾往来,加深了彼此的友谊和交流,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有些人接受了汉族文化熏陶,还擅长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杂剧作家则有杨景贤(蒙古人)、李直夫(蒙古人)等造诣颇高,其中李直夫所著杂剧,有《虎头牌》等11种。这一批来自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作家,笔端流露出各式各样的风情格调。西北游牧民族特有的质朴粗犷、豪放率直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中,使元代的文坛更加多姿多彩。民族杂居,也给汉族文化在固有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成分。如元杂剧中常提到“烧埋”,这说明一向习惯土葬的汉族接受了蒙族火葬的风尚;《西厢记》提到“赤腾腾点着祅庙火”,《争报恩》和《倩女离魂》也有“我今夜着他个火烧祅庙”,“则待教祅庙火刮刮匝匝烈焰生”的说法,可见从波斯传入的拜火教已深入到民间生活中,成为我国文化的一部分。在文艺创作方面,杂剧作家们更是大量吸取少数民族的乐曲,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像《唐歹合》、《拙音速》、《风流体》、《六国朝》、《阿忽合》等曲牌,已为汉族群众喜闻乐见。徐渭说:“北曲盖辽金北鄙杂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南词叙录》)北曲包括蒙族女真族的乐曲,它们流入中原,为民间接受,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胸襟。3、经济发展和都市繁荣为元杂剧发展创造了条件杂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它的兴盛发展必须具备-的环境条件,如要有演员,观众、剧场、设备等。戏剧的发达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元朝完成了南北的大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断续纷争、对峙的局面,也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忽必烈采取一系列修水利,削税收等措施,对促进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宋末以来我国城乡的手工业、商业,又走上繁荣的道路。与此相关,许多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当时的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在杭州,商贾云集。随着北方的真定、大同、汴梁、平阳;南方扬州、镇江、上海、等大中城市的涌现,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他们的思想意识,影响到包括在元代都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城市扩大,市民增多,市民、商贾、吏卒都需要文化娱乐,瓦肆勾栏一类娱乐场所比宋代出现更多,规模更大。众多的观众、遍布各地的表演场所,为戏剧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从事剧本创作的人也自然日渐增多,从而促进了杂剧发展。4、元代思想领域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丰富了元杂剧的题材内容与艺术特色势,。元朝立国,和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得到确认,但儒学仍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向。因为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特色。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下降,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下层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这也说明了元代杂剧中出现众多违背封建礼教的人奠定基础。也使元杂剧有了更加丰富的主题: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如《窦娥冤》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如《双献功》、《李营负荆》等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有的描写青年男女真诚相爱和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如被誉为四大爱情剧的《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以及神话剧《张生煮海》、《柳毅传书》等。4、歌颂忠良,鞭挞奸佞。如《吴天塔》、《东窗事犯》、《赵氏孤儿》等,或寄寓民族感情,或歌颂正义。在艺术方面,元杂剧形式新颖独特,在结构情节、人物塑造、戏剧语言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造诣,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去仕进机会,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文坛便掀起波澜。儒生不幸文坛幸,换言之,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激发了创作的创作情绪,这一点,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浅论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文论共同发现和阐释的符合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之一。古往今来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文学典型,以其强大的魅力深深吸引着读者、感动着读者,穿越了时代,活在读者的心中。接下来我想从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社会功能以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3个方面简析文学典型。一、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文学典型具有独创性,即最熟悉的陌生人,因为文学是现实生活在作者脑中的反映,因而文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现实生活的实际状态和真实风貌。优秀作品总是以真善美作为他的追求目标。正是因为文学创作的真,使文学典型显示了真实的人的形象,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读者才可以不断地从他们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就像是我们熟悉的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因此文学典型能使读者发现自己心灵世界那些真实的东西,从而喜欢这个典型人物。但典型人物又不是现实中的人,如阿Q、贾宝玉,就如闻一多所说:绝对的写实是艺术家的破产。文学典型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典型的特征性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典型的创造是通过特征化实现的,高明的作家可能通过特征化把上述的各个因素,单独地变为传世之作。契诃夫把“打喷嚏”一个细节,生发成一篇名扬四海的小说;尤涅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通过“夫妻对面不相识”的人际关系,让你产生透心的悲凉。巴尔扎克说:“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如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总特征”。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其次,文学典型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如《水浒传》中的108好汉在有侠肝义胆的总特征的同时,各有各的性情,各有各的气质文学典型就是这样,在鲜明的整体特征和丰富的局部特征的展示中,成为一个立体的“圆整人物”,成为显示出无穷魅力的个性。4、文学典型具有艺术魅力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首先,文学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魅力。这种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现的生命的斑斓色彩。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一颗心显得那样晶莹、那样高洁。那是聪慧过人的、诗意充盈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又是敏感多思的、痛苦忧伤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表现了性格的多侧面,以其性格的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其次,性格的魅力也来自作家塑造的灵魂的深度。其中包括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典型所反映的历史真实的程度。这是艺术创造的原则,更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核心命题,他们提倡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希望通过卓越的个性刻画能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体现出历史的必然趋势。上述的像阿Q、林黛玉这样的典型,当他们以扑面而来的“特征性”进入我们视野的时候,便能以他们所揭示的现实关系的真相、真理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文学典型的魅力还在于它合乎理想。黑格尔说:“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典型是人类根据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它已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而是合乎人类心灵愿望的审美的升华物了。二、文学典型具有一般社会功能1、审美认识功能文学作品不是知识读物,而是生活的能动反映,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认识材料,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视为法国19世纪的百科全书。2、审美教育功能文学典型的教育功能是指典型人物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净化人们的心灵和灵魂,增强人们改造生活勇气的功能。文学典型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对千千万万的青年人产生了激励教育作用3、审美娱乐功能文学典型的审美娱乐功能是指读者在审美接受过程中,从典型人物那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情感的满足,并在自由状态下,获得身心健康的积极休息的特殊作用。读者在欣赏文学典型时,很容易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情绪的宣泄。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马克思说: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中,任何一个典型性格都是在人与环境的主动和受动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典型性格的丰富意义、审美价值也只能在性格与环境的特定关系中才能显现出。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其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性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果戈里的《外套》中,对小公务员意外丢失猎枪的官场的轶闻题材的改造,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把奢侈品改为生活必需品,把乐善好施的机关改为欺上瞒下、嘲弄弱者的官场,把愉快的结局改为“大人物”冷酷无情的呵斥造成的可怕结局。主人公生活条件、同僚关系以及命运主宰改变后构成的社会环境,为一个“谁都不可怜的人”的性格成因和悲惨结局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根源。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例如阿Q在未庄本是微不足道的,受人欺凌的。但当他一旦从城里回来,把满把的“铜的”和银的’’往酒店的柜台上一甩,地位便立刻改观:昔日被视为“伤风败俗’’的阿Q,这时竟成了未庄人注意的中心,赵太爷一家深夜静候的客人。充分显示了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的反作用。总之,文学典型是显示出特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