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妇女保健方案一、生理和心理特点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点,其脏腑经络气血活动的某些方面与男子有所不同。妇女又具有感情丰富、情不自制的心理特点,精血神气颇多耗损,极易患病早衰。《千金要方》中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始妊生产崩伤之缘故也,又说: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念爱憎嫉妒忧恚……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愈。故养生之家,特须教子女学习此三卷妇人方,令其精晓。做好妇女的卫生保健,有著特殊重要的意义。她们的健康不仅影响自身寿命,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体质和智力发展。为了预防病减少妇女疾病的发生,保证妇女的健康长寿,除了注意一般的卫生保健外,尚须注重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及更年期的卫生保健。二、养生指导導(一)經经期保健1、保持清洁,行经期间,血室正开,邪毒易于入侵致病,必须保持外阴、内裤、月经带、垫纸的清洁,勤洗勤换、月经带,并置于日光下晒干,月经纸要柔软、清洁、勤换。洗浴宜淋浴,不可盆浴、游泳,严禁房事、阴道检查。如因诊断必须做阴道检查者,应在消毒情况下进行。22、寒温宜适:经期宜加强寒温调节,尤当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切勿涉水、淋雨、冒雪、坐卧湿地、下水田劳动。严禁游泳、冷水浴,忌在烈日高温下劳动。否则,每致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症。3、饮食宜忌:月经期间,经血溢泄,多有乳房胀痛,少腹坠胀,纳少便溏等肝强脾弱现象,应摄取清淡而富有营养之食品。忌食生冷、酸辣辛热香燥。多食酸辣辛热香燥之品,每助阳耗阴,致血分蕴热,迫血妄行,令月经过多。过食生冷则经脉凝涩,血行受阻,致使经行不畅、痛经、闭经。也不宜过量饮酒,以免刺激胞宫,扰动气血,影响经血的正常溢行。4、调和情志经期:经期,经血下泄,阴血偏虚,肝失濡养,不得正常疏泄,每产生紧张、忧虑、烦闷、易怒之心理,出现乳房胀痛、腰酸疲乏、少腹坠胀等症。因此,在经前和经期都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否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轻则加重经间不适感,导致月经失调,重则闭经、患痨瘵等症。5、活动适量:经期以溢泄经血为主,需要血气调畅。适当活动,有利於经行畅利,减少腹痛,但不宜过劳,要避免过度紧张、疲劳、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若疲倦过度则耗气动血,可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症。(二)産孕期保健怀孕后,生理上起各种变化,以生殖系统变化最显著,应定期作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下列预防措施。1.饮食调理怀孕早期出现纳少泛恶、乏力等现象,不影响工作3和生活,是正常的妊娠反应,一般不需治疗。孕期饮食宜清淡,富于维生素、蛋白质,又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有刺激食物。孕期更不能随便乱服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2.劳逸结合怀孕后应避免剧烈体力劳动或运动,更不宜提拿重物或攀高涉险,保证足够的睡眠和养成有规律的生活。3.饱暖避寒妊娠早期,孕期卫气较虚弱,易感冒,故衣着要暖,服装及鞋要宽畅,舒适柔软,勿紧胸束腰,阻碍气血运行,以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4.注意清洁孕期保持外阴及皮肤清洁,常洗澡,勤换内衣,并用温水清洗乳头,常用手指牵拉或用手掌按摩乳头,以防乳头内陷。5.注意胎教妇人怀孕,其思想、视听、言行,均应端正坝u胎儿可得到感化,古称胎教。胎教,首见于《大戴礼记》和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历来得到群众和医家的重视。《叶氏女科证治》云: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不较是非,则气不伤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不嫉妒,则血自充矣。情无淫荡测精自足矣。安闲宁静,即是胎教。孕妇的生活、思想、言行,足以影响胎儿,已为现代医学所注意。因母亲之思想情操,七情变化都可影响胎儿,故在孕期应保持精神愉快,多听悦耳优美的乐曲,可能有利胎儿发育和性格训导。6.严慎房事房事过频可损伤肾气,发生流产。特别是在妊娠头3个月不慎房事,易致流产。妊娠后3月不避房事,可引起早产或诱发产褥感染,故严慎房事十分重要。7.产前检查妊娠3个月时应测基础血压和作盆腔检查,了解子4宫大小与孕月的关系以及盆腔情况。妊娠5个月后应定期作产前检查,孕期如发现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治疗。在近预产期时发现阴道少量流血、流水、腹部阵痛等先兆临产现象,应立即赴医院检查。8.牢记六字产妇临产时不必恐怖紧张,医务人员应予关心照顾,向病人宣传睡、忍痛、慢临盆六字的精神,避免过早迸气,鼓励产妇进食和休息,必要时可进服参汤、桂圆汤等,以扶助正气,增加体力,加速产程进展。如出现难产或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也要镇静,迅速果断地作出处理。(三)产褥期保健:产后6-8周时间内属产褥期,由于分娩时耗气失血,机体处于虚弱多病的状态,需要较长时间的精心调养。1、休息静养,劳逸适度产后充分休息静养,有利於生理功能的恢复。产妇的休息环境必清洁安静,室内要温暖舒畅、空气流通。冬季宜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或煤气中毒。夏季不宜紧闭门窗、衣著过厚,以免发生中暑。但是,不宜卧于当风之处,以免邪风乘虚侵袭。产后24小时必须卧床休息,以恢复分娩时的疲劳及盆底肌肉的张力,不宜过早操劳重负重,避免发生产后血崩、阴挺下脱等病。睡眠要充足,要经常变换卧位,不宜长期仰卧,以免子宫后倾。然而,静养绝非完全卧床,除难产或手术产外,一般顺产可在产后24小时起床活动,并且逐温增加活动范围,以促进恶露畅流,子宫复元,恢复肠蠕动,令二便通畅,有利于身体康复。2、增加营养,饮食有节产妇于分娩时,身体受到一定耗损,产5后又需哺乳,加强营养,实属必要。然而,必须注意补不伤胃、不留瘀血。忌食油腻和生冷瓜果,以防损伤脾胃和恶露留滞不下,也不宜吃辛热伤津之食,预防大便困难和恶露过多。产妇的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於消化吸收,又富有营养及足够的热量和水分。产后1~3天的新产妇可食小米粥、软饭、蛋和瘦肉汤等。此后,凡蛋、奶、肉、骨头汤、豆制品、粗粮、蔬菜均可食用,但需精心细做,水果可放在热水内温热再吃。另外,可辅佐食疗进补,以助机体恢复。如脾胃虚弱者可服山药扁豆粳米粥,肾腰疼者食用猪腰子菜末粥,产后恶露不畅者可服当归生姜羊肉汤或益母草红糖水等。饮食宜少量多餐,每日可进餐4~5次,不可过饥过饱。3、讲究卫生,保持清洁产褥期因有恶露排出,产后汗液较多,且血室正开,易感邪毒,故宜经常擦浴淋浴,更需特别注意外阴清洁,预防感染。每晚宜用温水洗涤外阴,勤换会阴垫。如有伤口,应使用消毒敷料,亦可用药液熏洗,有利于消肿止痛。内衣裤、月经带要常洗晒,产后百日之内严禁房事。产后四周不能盆浴,以防邪毒入侵引超其他疾病,不利於胞宫恢复。产褥期注意二便通畅。分娩后往往缺乏尿感。应设法使产妇于产后4~6小时排尿,以防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如若产后4~8小时仍不能自解小便,应采取措施。产后因卧床休息,肠蠕动减弱,加之会阴疼痛,常有便秘,可给番泻叶促使排便。(四)哺乳期保健哺乳期的妇女处于产后机体康复的过程,又要承担哺育婴儿的重6任,该期保健对母子都很重要。1、哺乳卫生:产后将乳头洗净,在乳头上抹植物油,使乳头的积垢及痂皮软化,然后用肥皂水及清水洗。每次哺乳前,乳母要洗手,用湿开水清洗乳头,避免婴儿吸入不洁之物。哺乳后也要保持乳头清洁和干燥,不要让婴儿含著乳头入睡。如仍有余乳,可用手将乳汁挤出,或用吸奶器吸空,以防乳汁淤积而影乳汁分泌或乳生乳痈。刚开始哺乳时,可出现蒸乳反应,乳房往往胀硬疼痛,可作局部热敷,使乳络通畅,乳汁得行,也可用中药促其通乳。若出现乳头皲裂或乳痈,应及时医治。2、饮食营养:乳母应加饮食营养,增进食欲,多喝汤水,以保证乳汁的质量和分泌量。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滥用补品。如乳汁不足,可多喝鱼汤、鸡汤、猪蹄汤等。若乳汁自出或过少,需求医诊治。3、起居保健:疲劳过度,情志郁结,均可影响乳汁的正常分泌。乳母必须保持心情舒,起居有适,劳逸适度。还要注意避孕。用延长哺乳期作为避孕的措施是不可靠的。最好用避孕工具,勿服避孕药,以免抑制乳汁的分泌。4、慎服药物许多药物可以经过乳母的血循进入乳汁。例如,乳母服大黄可使婴儿泄泻。现代研究表明,阿托品、四环素、红霉素、苯巴比妥及磺胺类,都可从乳腺排出。如长期或大量服用,可使婴儿发生中毒。因此,乳母于哺乳期应慎服药物。(五)更年期保健妇女在45~50进入更年期。更年期是女性生理机能由成熟到衰退7的一个转变时期,亦是从生育机能旺盛转为衰退乃至衰失的过渡时期。1、自我稳定情绪更年期妇女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排除紧张恐惧、消极焦虑的心理和无端的猜疑。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遇事不怒。心中若有不快,可向亲朋倾诉、宣泄。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适当的方式怡情养性。要保持乐观情绪,胸怀开阔,树立信心,度过短暂的更年期,又会重新步入人生坦途。2、饮食调理:更年期妇女的饮食营养和调节重点是保护脾、肾,充养肾气,调节恰当可以从根本上预防或调治其生理功能的紊乱。更年期妇女其肾气衰,天癸将竭,月经频繁,经血量多,经期延长,往往出现贫血,可进食鸡蛋、动物内脏、瘦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以及菠菜、油菜、番茄、桃、橘等绿叶蔬菜和水果纠正贫血。患有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患者,可摄食粗粮(小米、玉米渣、麦片等)、蕈头(蘑菇、香菇等)、芹菜、苹果、山楂、酸枣、桑椹、绿茶等以降压安神,少吃盐,不要吃刺激性食品,如酒、咖啡、浓茶、胡椒等。平时可进食黑木耳、黑芝麻、胡桃等补肾食品。3、劳逸结合:更年期妇女应注重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和休息。但是过分贪睡反致懒散萎靡,不利于健康。只要身体状况好,就应从事正常的工作,还应参加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量不大的体育活动及力所能及的劳动,以调节生活,改善睡眠和休息,避免体重过度增加。要注意个人卫生。84、定期做好身体检查:女性更年期常有月经紊乱,也是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好发年龄,若出现月经来潮持续10天以上仍不停止,或月经多而引起贫血趋势,则需就医诊治。若绝经后阴道出血或白带增多,应及时就诊做有关检查,及时处理。在更年期阶段,最好每隔半年至一年做一次体检,包括防癌刮片,以便及早发现疾病,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