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Overviewofneuromuscularjunctionandautonomicganglia华西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旷喜神经系统传入神经(感应器中枢)局麻药外周神经系统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神经(中枢靶组织)传入神经afferentnerve,centripetalnerve具有从神经末梢向中枢传导冲动的神经称为传入神经。当于所有的感觉神经。实际上把传入神经称为传入(神经)纤维(afferentfiber)或传入神经元则更为确切。从任何一个感觉部位出发向中枢传导冲动的全部途径称为传入神经径路(afferentpathway)。传入神经由感觉神经纤维组成,其直接接触到灰质的后角。第一节传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传出神经自主神经Autonomicnerve运动神经Somaticmotornerve交感神经Sympatheticnerve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nerve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能独立完成生理调节功能,从中枢发出后需经神经节才到达效应器。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不更换神经元。神经节是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部位集合而成的结节状构造。表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膜,其中含血管、神经和脂肪细胞。被膜和周围神经的外膜、神经束膜连在一起,并深入神经节内形成神经节中的网状支架。按生理和形态的不同,神经节可分为脑脊神经节(感觉性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两类。脑脊神经节在功能上属于感觉神经元,植物性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器官的附近或器官壁内。在神经节内,节前神经元的轴突与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神经节通过神经纤维与脑、脊髓相联系。运动神经系统自中枢发出后,中途不更换神经元,直接到达骨骼肌自主运动神经自中枢发出后,中途在神经节更换神经元,然后到达效应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中枢部位不同:交感神经:源于脊髓胸腰段灰质侧角。距离效应器官较远,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源于脑干内第Ⅲ、Ⅶ、Ⅸ、Ⅹ对脑神经的神经核以及脊髓骶段。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支配范围不同:刺激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的反应比较弥散;交感神经支配范围广:头颅各器官,胸腹腔内脏,全身皮肤粘膜血管。刺激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引起的反应则比较局限。副交感神经支配范围稍窄:大部分血管、汗腺、立毛肌,肾上腺髓质只受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传出神经系统生理功能大部分内脏器官及其组织都接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纤维的双重支配,而两者的作用往往呈现生理性拮抗效应。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从正反两方面使内脏器官的活动表现为协调一致。第二节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神经传递是化学物质的传递,即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递质作用于次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离子通道的开放和离子流的改变或其他作用,重新产生电冲动或生物学效应,从而实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的发现德国科学家洛伊维(OttoLoewi)在1920年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两个蛙心:蛙心1带有神经,蛙心2不带神经。刺激1的迷走神经引起心跳抑制,将其心脏中的灌流液吸出转移到心脏2,后者的心跳也变慢。同样地刺激心脏1的交感神经,将其中的灌流液移至心脏2,后者的心跳也加速。蛙心1蛙心2这些实验结果第一次在历史上证明:神经并不直接作用于肌肉,而是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起作用。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一种物质可抑制心脏活动,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另一种加速心脏活动的物质。英.H.H.Dale于1930年证明了副交感神经末梢、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运动神经末梢:ACh外周神经末梢→效应器的神经递质:外周递质中枢神经元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受体:中枢递质洛伊维和戴尔在1936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洛伊维于1920年发现迷走物质时,也曾同时刺激了灌流蛙心的加速(交感)神经,从而也发现了加速心跳的“交感物质”。关于“交感物质”究竟是什么,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各实验室结果很不一致,争论很多,进展一直很慢。最初认为这个神经递质就是肾上腺素,后来有发现不是肾上腺素。直至1946年,瑞典的冯.阿勒尔才成功地分离出这个拟交感物质,认为无论从生物学作用上还是化学结构上都不是肾上腺素,而是与肾上腺素最接近的去甲肾上腺素。SirBernardKatz卡茨UlfvonEuler冯.阿勒尔SwedenJuliusAxelrod阿克塞尔拉德UnitedKingdomUSAfortheirdiscoveriesconcerningthehumoraltransmittorsinthenerveterminalsandthemechanismfortheirstorage,releaseandinactivation.1970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神经系统的主要细胞组成神经元细胞:神经系统表现出来的一切兴奋、传导和整合等机能特性都是神经元细胞的机能。神经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占脑容积一半以上,数量大大超过了神经细胞,但在机能上只起辅助作用。神经元1.神经元(neuron)的结构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胞体突起树突(dendrite):多个轴突(axon):一个2.主要功能①接受刺激②传递和整合信息根据轴突的数目,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大类。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细胞之间通过突触发生广泛联系神经动作电位可传递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在结构上无直接联系突触:将一个神经元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另一细胞的特殊结构传出神经突触及其超微结构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间隙(15-1000nm)运动终板(运动神经与骨骼肌纤维之间的突触,是连接神经电信号和骨骼肌收缩过程的中间桥梁)膨体、囊泡(20-50nm)神经突触的超微结构交感神经末梢分为许多细微的神经分支,其分支都有连续的膨胀部分,呈稀疏串珠状,称为膨体(varicosity)。突触前末梢内含有大量囊泡状结构称为突触囊泡(synapticvesicle),是突触部位最具特征性的结构。突触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突触内囊泡突触的分类按接触部位轴突—树突形突触(C)轴突—胞体型突触(B)轴突—轴突型突触(A)按作用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突触前膜:突触的基本结构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受体递质弥散突触亚细胞结构主要含有线粒体和囊泡(vesicle)。每一个膨体内约有1000个囊泡,囊泡内可合成递质,贮存递质。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AP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入前膜内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递质释放入间隙,弥散至后膜与其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增加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总和效应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延搁时间总和空间性总和神经元之间突触处的信息传递比轴突慢短暂的时间内重复刺激产生的效应有累积作用不同区域的数个突触传入对神经元产生累积作用传出神经的分类在突触,传导的核心是神经递质,通过递质完成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换能过程。胆碱能神经(Ach)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NA)多巴胺能神经(DA)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ATP,5-HT,NPY,NO等胆碱能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Ach。包括: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全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大神经(相当于节前纤维);运动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也称为肾上腺素能神经(adrenergicnerve):兴奋时末梢释放NA。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均属此类。传出神经递质的代谢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1、合成胆碱+乙酰辅酶A乙酰胆碱+辅酶A胆碱乙酰化酶乙酰胆碱胆碱+乙酸胆碱酯酶2、释放:胞裂外排3、消除:胆碱酯酶水解突触间隙ChAc:胆碱乙酰化酶ChAcAcCoA:乙酰辅酶A乙酰胆碱在胆碱能神经末梢合成,进入囊泡储存AcCoA:Ach胞裂外排(exocytosis)的过程神经冲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被乙酰胆碱酯酶水解而中止作用,每一分子的AchE1min内可水解105分子Ach。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来源: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分泌,是后者释放的主要递质,也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但含量较少。循环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adrenaline,AD;epinephrine,E)来源:是肾上腺髓质的主要激素主要由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分泌性质:不稳定,接触空气或受日光照射,极易被氧化变质在中性尤其碱性溶液中迅速氧化变色而失效肾上腺素,不是主要的突触神经递质,但是能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1、合成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脱羧酶多巴胺β羟化酶2、释放:胞裂外排3、消除:摄取1,摄取2由酪氨酸经多步反应合成,其中酪氨酸羟化酶是限速步骤。合成的NA储存于囊泡中。囊泡有大小之分,生理状态下释放以小囊泡为主,应激状态时以大囊泡释放为主。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羟化酶多巴脱羧酶酪氨酸羟化酶甲基转移酶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后通过胞裂外排将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而后被再摄取入细胞•摄取l: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NA大部分被突触前膜迅速摄取入神经末梢内,并被再摄入囊泡中贮存,这称为摄取l(神经摄取)。它是释放至突触间隙的NA作用终止的主要方式,摄取量占75%一90%。摄取1是一种依赖于胺泵的主动转运过程。摄取1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选择性大于肾上腺素。•摄取2:神经末梢内囊泡外的NA可被线粒体膜所含单胺氧化酶(MAO)灭活。非神经组织如心肌、平滑肌等也能摄取NA、Adr和异丙肾上腺素,称为摄取2(非神经摄取)。摄取2对肾上腺素的选择性大于去甲肾上腺素。二者被摄取2摄取之后,即被细胞内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和MAO灭活。尚有少量NA从突触间隙扩散到血液中,主要被肝、肾等组织的COMT和MAO灭活。小结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A)合成胆碱、乙酰辅酶A酪氨酸关键酶胆碱乙酰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储存囊泡大囊泡、小囊泡释放胞裂外排胞裂外排消除胆碱酯酶AchE摄取1摄取2MAO、COMT第三节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根据递质受体分布的部位不同:突触前膜受体,突触后膜受体根据递质选择性与受体结合的不同:1、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receptor):能选择性与Ach相结合的受体。2、肾上腺素受体(adrenoceptor):能选择性与NA、AD相结合的受体。一、胆碱受体(cholinergicreceptor,cho1inoceptor)是能选择性地与ACh结合的受体,由于其对某些药物反应不同,又可分为两类::1.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胆碱受体):对毒蕈碱(muscarine)较为敏感.主要分布:胆碱能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如:心脏、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瞳孔括约肌和各种腺体。M受体激动效应抑制循环: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兴奋平滑肌:支气管、胃肠道、泌尿道、子宫等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瞳孔括约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汗腺、支气管腺、消化腺等的分泌增加。近年来发现,M胆碱受体可分为5种亚型,其中主要的是M1,M2和M3三种亚型。M1受体主要位于大脑皮质、海马、纹状体和外周神经节及分泌腺体。调节大脑的各种功能,调节汗腺和消化腺体的分泌。中枢M1受体的激动剂可用于治疗早老性痴呆症,外周M1的拮抗剂可治疗消化道溃疡。(哌仑西平)M2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脑的周围效应器组织。引起心脏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M2受体的激动剂可治疗冠心病和心动过速,拮抗剂则用于心动徐缓性心律失常。(加拉碘铵)M3受体主要位于腺体和平滑肌。M3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血管痉挛,术后腹气胀和尿储留;拮抗剂治疗

1 / 7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