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关于词的常识产生时间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名称“曲子词”(曲词、曲子)“诗余”、“长短句”、“琴趣”、“乐府”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分类按长短分:按片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单调、双调、三调词的流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浑厚。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婉约派清丽含蓄,婉转缠绵。代表作柳永、秦观、李清照。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沁园春沁园春,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标题。(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橘子洲头橘子洲头听江亭橘子洲头望橘亭橘子洲头看湘江:渔舟唱晚橘子洲头公园美景湘江橘子洲头橘子洲头公园里的毛主席诗词碑刻课文朗诵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3.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4.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点:时、地山上——层林尽染江中——百舸争流天空——鹰击水底——鱼翔(静)(动)(远)(近)秋景图(生机勃勃)万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描写议论即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李可染作“层林尽染”1.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生机勃勃,壮阔明丽2.这秋景与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秋景在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革命者的宽阔胸襟和博大情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为衰!——宋玉《悲秋之始》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君不见满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王实甫有关“秋”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少年壮志)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细腻含蓄)有关“秋”的诗句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1929.10)毛泽东诗里的“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1935.10)风华意气指点激扬粪土记情中显志抒发诗人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恰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沁园春长沙》意象总结全文1.用语形象生动2.思路立—看—怅—问—忆—记3.立意通过对长江秋景的描绘及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表现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