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分析方法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主要内容:一、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方法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一、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方法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1、对经济形势变化作出基本判断2、梳理出影响经济大局的突出问题3、分析突出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4、作出经济形势变化的基本趋势(预测)5、提出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对策一、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方法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方法1、主要矛盾法2、以长看短法3、对照比较法一、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方法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定量方法1、指数调查法2、景气指数合成法(时间序列)3、关键经济关系测算法(内在逻辑)4、计量经济模型测算法(趋势外推)5、CGE模型进行政策仿真实验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期望经济出现三部曲:刺激政策退出、经济适当减速、物价上涨势头得到控制。1、刺激政策退出今年刺激政策部分退出:货币政策从扩张转向中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减弱,房地产需求有保有压,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结束。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5.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1.3和6.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2.1和18.4个百分点。M2再次回落到16%以下,M1增速继续低于M2。刺激政策退出为经济降温和控制物价创造条件但财政政策仍然是扩张性的,刺激出口政策多数保留,货币政策调控没有到位,负利率现象仍然存在。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是第一位的。今年后七个月和明年上半年政策取向仍主要是逐步实现刺激政策退出,总量政策常态化、中性化,同时促进结构调整的政策体现“十二五”规划战略意图。2、经济初露减速苗头,为物价回落提供前提条件一季度GDP的增速是9.7%,去年三季度是9.6%,四季度是9.8%,连续三个季度GDP的增速在9.5%-10%之间。实体经济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一季度GDP环比年化增长率8.4%,较去年四季度的9.6%出现较明显放缓。工业生产4月份环比、同比双双下降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3月份增长14.8%。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3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一是PMI指数中产成品库存指数连续上升,企业的库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业增长的动力;二是受货币政策紧缩效应以及电力短缺的影响,工业增长势头受到一定抑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月环比增长1.15%,年化增长率13.8%,4月份环比0.93%,年化增长率11.16%。二季度预计GDP将进一步减速。4月份进口增速环比、同比双双下降4月份进口1442.6亿美元,增长21.8%。3月份进口1520.6亿美元,增长27.3%。进口同比增速4月份比3月份下降5.5个百分点。进口金额4月份比3月份少进口9.5%,78亿美元。4月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明显,进口回落不能用价格解释,更多原因在国内企业库存压力大,进一步进口动力减弱,库存压力难消化是因为工业增速放缓。因此,进口减速是工业生产、特别是出口生产的预期转弱的表现。5月份贸易数据点评出口1571.6亿美元,同比增长19.4%(4月29.9%);进口1441.1亿美元,同比增长28.4%(4月21.8%)。当月贸易顺差为130.5亿美元。5月进出口均实现季调后环比正增长:5月份出口环比上升1%,升幅较4月份收窄(2.3%),但经季调后的3个月移动平均环比增速由负转正(7.3%,4月份-0.5%),高于历年同期表现(2001-2010年,除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09年,5月份季调后环比移动平均增长1.0%),也大于03/05/08这三年5月份的经季调平均环比涨幅(2.8%)。5月进口环比下降0.1%(4月环比下降5.1%),但经季调后3个月移动平均环比增速由负转正(3.3%,4月份-5.2%),大于03/05/08这三年5月份的经季调平均环比涨幅(2.1%)。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年率1.8%明显慢于2010年第四季度增速PMI持续小幅回落经济缓慢回落态势延续影响下一阶段经济走势的主要因素开局之年需要新开工一批项目,内需比较旺盛,4月份投资、消费环比增速比3月份加快。投资由2.09%提高到3.08%,投资的强势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强劲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达到34.3%。4月份减速主要是的电力紧张所致,货币政策效果到下半年更加明显。经济减速与金融危机时经济下滑性质不同。经济降温信号初步显现。不会出现经济硬着陆。高盛集团在日前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将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4.3%,比该公司4月发布的4.8%的预测降低了0.5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处于稳定增长区间总体来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根据模型测算,今年季度之间同比增速波动较上年明显减缓。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回归潜在增长区间,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刺激政策逐步退出,抑制通胀和调控房价等各项紧缩政策接连出台的情况下,全年我国GDP同比增速仍有望保持在9%以上的稳定增长水平。关注环比增长水平,力争环比折年率不低于8%。三、抑制物价上涨仍面临不少挑战从国际环境看,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一是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3月份巴西CPI6.3%,俄罗斯9.5%,印度2月份是8.8%。欧元区连续多月超过2%警戒线,不得不加息。英国4.4%,美国也持续上涨。3月末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玉米、大豆主力合约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9.4%、100.9%和49.9%;国际原油价格4月上旬突破110美元关口。二是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企,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成为当前世界经济两大难题。价格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我国居民消费价格3月份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0.2%。4月CPI同比上涨5.3%,环比上升为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3月份上涨7.3%,环比上涨0.6%。4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8%,涨幅比3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4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5%。由于二季度CPI翘尾因素较高,未来两个月CPI同比通胀率仍然可能处于相对高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可能在4.5%左右全年通胀走势前高后低的可能性大。但后低不明显。随着食品价格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涨幅逐渐趋缓(过去10年5-12月食品价格平均环比增长为0.1%),以及持续货币紧缩政策对非食品价格反季节性增长动力的消弭,我们预计全年的CPI走势将向历史规律预期的方向继续靠拢。预计5、6两月CPI同比增速稍高于5%,从三季度开始,通胀水平将呈现一定的回落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可能在4.5%左右主要挑战:气候灾害严重程度有不确定性国际商品价格走势有不确定性,美元不具备持续走强的基础,新兴国家经济减速有限,近期价格大幅回落已经对美元和需求因素的预期充分反应。为缓解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保障民生,自6月1日起,15个省市工商业、农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千瓦时上调1.67分钱,但居民用电价不变。电价上涨等成本推动因素,企业普遍有涨价压力。四、结构调整需要积极推进1-4月份,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6%和16.9%,高于工业增长平均水平(14.2%)。工资和原材料成本压力已经转化为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的动力,中国制造业进入设备集中更新的高潮期。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新兴产业中可能最先成为我国新的支柱产业。一季度,供电煤耗同比每度下降7克标煤,吨钢综合能耗、吨铝综合电耗分别下降1.44%和0.5%,部位GDP能耗继续下降。部分地区煤电油供应趋紧的原因一季度发电量同比增长13.4%,4月份11.7%增速趋缓,前4个月,发电量同比增长12.6%;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2.4%,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12%。主要用电行业中,钢铁、建材行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4.1%和21.3%。5月份以来,全国有11个省市采取了有序用电措施。当前局部地区煤电油供应趋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些地区经济增速偏快,特别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因素,也有煤炭进口下滑、来水偏枯等原因。部分地区煤电油供应趋紧的原因——部分地区经济增速偏快使能源需求快速增加。一季度,全国有28个省份公布的GDP增长达到两位数,也大都超过了本级人大会议批准的今年预期增速。前4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有21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7个省份的用电量增速超过全国12.4%的平均水平,14个省份增速超过14%。——一些高耗能行业过度发展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前4个月,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增速高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增速0.4个百分点。4月份,建材、化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1%和13.9%,分别比全国工业平均增速高4.7个和0.5个百分点。当月粗钢产量5903万吨,增长7.1%;水泥、平板玻璃、烧碱、乙烯、甲醇等产量增幅都在20%以上。部分地区煤电油供应趋紧的原因——进口减少和自然因素影响国内资源平衡。今年以来,国际煤炭、原油价格持续上涨,进口煤价格高于国内价格100元/吨左右,直接导致前4个月煤炭净进口量同比减少1356万吨;4月份进口原油同比增长仅1.6%,增速比1-3月回落10.3个百分点。华中、西南地区来水偏晚,水电大幅减发,影响了水电比重较大地区的电力供应。今年以来,在国际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国内通胀预期增强、一些煤炭主产区正在进行资源整合、火电企业经营困难的形势下,能源生产仍保持了较快增长,供应保障已经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仍出现了部分地区煤电油供应趋紧问题。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过多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问题突出。部分地区煤电油供应趋紧的原因在电力“迎峰度冬”的1-3月份期间,1月份,全国共有近20个省级电网出现电力供应缺口,合计最大电力缺口3000万千瓦左右,这些省份基本是中西部水电、煤电大省以及取暖用电负荷比重较高的东、中部省份;2月份以后逐步缓解;4月份通过采取有序用电等措施,电力缺口下降到1000万千瓦左右,湖南、江西、重庆、浙江、贵州等地或由于处于电煤运输的末端、或由于水电持续偏枯、或由于新增装机不足、或由于当地电煤供应不足以及电力消费需求的刚性增长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作用,导致电力缺口占当地最大发电负荷的比重较高,供电形势是严峻的,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压力较大迎峰度夏(6-8月份)期间,预计全社会用电量1.25-1.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2%;最高用电负荷增长14%左右。从电力供需平衡关系分析,在供应方面,1-5月份,全国基建新增装机约2500万千瓦,到5月底全口径装机在9.85亿千瓦左右;预计迎峰度夏期间,华东电力缺口1500万千瓦,华北、华中、南方缺口均在500万千瓦左右;而东北、西北电力富余较多。如果气候、来水、电煤供应等不确定因素的叠加作用,高峰缺口还可能进一步扩大,就全国平均而言,届时最大电力缺口占最高用电负荷的比重在5%左右(2004年这一比重超过10%)。发电设备利用率在电力行业,发电设备利用率通常用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这个指标进行对标衡量。从历史经验来看并结合新时期的用电特性,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在5000小时(其中煤电在5100小时)以下,表明全国电力供需平衡有余;在5000-5400小时(其中煤电在5100到5500小时)范围内,表明供需紧张;超过5400小时可认为处于缺电状态。2011年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