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义务段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漠西初中2013年9月近年来,我校在县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的,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在推进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这些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各种因素,我们客观分析,全面认识,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以求解决问题。一、存在问题及原因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延缓了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底子薄弱,加之08年以来的灾后重建工程迟迟没有结束,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虽然财政经费投入逐年加大,但义务教育经费也仅能够满足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和教育教学环境得不到及时改善,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深层次推进。2、“留守儿童”现象增多,学生教育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孩子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不在身边,一些“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有的任性、冷漠、自卑、自闭,有的内向、孤独、柔弱无助,有的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和逆反心理。这个特殊的群体,加大了教师教育工作的难度。3、家庭教育的配合不够,给学校教育设置障碍。许多家长忙于家务和挣钱,对子女疏于管理,致使学校问题学生多,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放心了,孩子要钱给钱,需要什么就买什么,对孩子缺少克制与督促,造成孩子任性、自私的性格形成,在校自由散漫,顶撞老师,不服管教。还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他们不闻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就会找老师麻烦,到学校吵闹。因此说,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绊脚石。4、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影响较大。初中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网吧,难以自拔,养成了不良习惯,产生厌学、逃学情绪,诱发了学生违规违纪事件的出现。个别餐厅为了营利,纵容学生在店内娱乐,抽烟喝酒,酒后闹事,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难度。5、教师自身因素(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欲的膨胀,让许多老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了怀疑,由此产生消极心态。个别教师不安现状,不思进取,缺少主人翁意识,敬业精神差,没有危机感,缺乏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部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对推进新课程改革认识不够,加上平时不主动学习,不积极参加活动,对新课程理论了解甚少,对新课程标准掌握不全面,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方法还是老一套,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6、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抓得不够实,落实不够到位,许多工作只有计划,没有过程管理的实施措施,更没有结果的督查与反思。三、针对以上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和原因,学校拟定以下思路与对策:1、加强学校管理工作,完善并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奖罚制度,通过制度要求教师要从严治学。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业务素质,建立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和无私奉献精神,引导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2、进一步做好新课改工作,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做好教师培训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大新课改的工作力度,尽快转变工作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实验,多角度、全方位、脚踏实地的做好新课改工作,真正把新课改工作落实到实处,做出成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加强帮扶工作,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留守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学习指导,多给予肯定和鼓励;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并经常与其家长联系,争取家长支持,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他们自立,自强,自信,在集体的关照下快乐成长。4、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鼓励教师主动做好家访工作,定期不定期召开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家长会,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使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形成家校互助,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5、做好学校与司法机关的联系工作,共同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对网吧等场所要依法做出明确要求,加大监管力度,力争使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加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要使法制教育工作经常化、系列化。同时结合学生的思想情况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把学生的理想教育、做人教育工作,做细致、做扎实,真正落到实处。6、增加校园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加强学校校舍建设,美化绿化校园,投入先进教学设备,以满足新课程对教育教学的需要。认真分析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及原因是加强学校管理和进行管理改革的前提,我们惟有理性思考,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才可以寻找有效并且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方法,朝着正确的目标稳步迈进!(E)。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78%的老师觉得精神压力大。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有近10%的老师因为精神压力而导致身体的不健康,其中76%的老师有慢性咽炎。教师精神上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他们自私、任性脆弱,动不动就闹离家出走,一不留神就闹自杀,一不顺心就不读书。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对待学生,轻不得重不得,宽和严的尺度标准难以把握,很是郁闷。还有来自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压力,特别是一线教师,在拥有各种“质量指标”的“量化管理”系统里面挣扎,备课、上课、辅导、改作业,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笔记、和名目繁多的检查,教师精神压力太大。二是家长方面。教育是一项社会性事业,这项事业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去共同实现。农村学校校网分散,学生分布广,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需要加强校网撤并,充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很多农村的家长对此认识不到位,既要求优质教育,又要求就近入学,对于学校提出的一系列方案,不仅不予以配合,还千方百计加以阻拦,导致教师工作开展不顺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很多的家长要求很高,认为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不好老师难辞其咎。特别是农村的家长,根本不会管你什么素质教育,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的全都不重要。素质教育这么多年,从某种角度上讲,老师是没有目标的,怎么做不清楚,评价体系不到位,这与家长的态度也是有关系的。三是学校和上级部门方面。作为教师,来自于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压力是很大的。看看现在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升大学的比率越来越大,但是增,升学数、升学率牵扯着老师、校长、基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每一根神经。大家一门心思地、为学生订正错误、为“放松”了自身要求的学生做“上大学的好处”等人生“美好”愿景的教育……没日没夜,周而复始。老师们苦不苦?当然苦!老师们怨不怨?当然怨!但是能怎样?整个教育都这样,教学期间每个节日的庆祝活动、会议记录、读书安全问题、学习问题、生源问题等等,不仅让老师觉得经济上吃不消、更多的是精神上吃不消。而当假期临近,我们老师却没有将要解脱的轻松快乐,因为眼前的通知早已把我们的假日瓜分了——职务、职称、岗位、学历等各种名目的假期培训进修要用去十几或几十天,更为可怕的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实行假期补课,时间一般都至少是假期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78%的老师觉得精神紧张,担心上级检查不合格、年度考核不合格、学生成绩不好,很多的老师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四是社会方面。自古以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教育事业中是“辛勤的园丁”,就是无私奉献的那种人,是辛辛苦苦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那种人,是甘守清贫而无怨无悔的那种人。然而,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特别是现今社会对教师职业更是有着多重的要求,既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指导管理学生的权威,他们又在一定时间是学生家长的代理人,要负责照顾学生,他们还是学生的朋友,需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思想和情感。此外,还要协调与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自己家庭生活的多重关系。这种多元化的不同性质的角色,很容易造成教师精神劳累和思想冲突。公众却认为教师不应该索取物质和一个平常人应有的精神回报……这样下去何时是头啊!这样,农村教师更迷茫了。教师这职业(这里只探讨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到底好不好?如果让一个非教师来回答,答案肯定是这样:当然不错!你看,一年工资没少拿,却有寒、暑假近三个月的假期,哪行哪业有这种待遇?我相信,说这话的人都是真诚的,而且,在他们夸赞老师这行当的两个理由中,“工资不少”是次,是客套和敷衍,因为这实际上并不太客观,有许许多多行业的工资也不少,甚至更不少,“有两个长假”则是主,因为从表面上看这很客观,是事实。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实际上,我们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些年来,我们的老师没几个能过上完整的寒暑假。为什么呢?大家知道,每逢假期临近,我们老师并没有将要解脱的轻松快乐。因为要竞争职称,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要适应社会对教师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利用假期进行充电学习。看似轻松好玩的假期实际上却比平时上班还要辛苦,这些都不是别人所能理解的。三、农村教师的心态及其形成原因根据以上几种现状,我们把农村教师的心态归纳为以下几种:1、积极心态。尽管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意思、待遇不好,但是也有部分老师在对待工作问题上,仍然是积极面对和充满热情的投入。许许多多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农村教育事业付出一生的心血,问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私奉献”的决心。千百年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而伟大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焟蚷成灰泪始干”,把教育事业视作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就是无私奉献的,是辛辛苦苦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是甘守清贫而无怨无悔的……许许多多的老师就是带着这样的“无私奉献”的决心在农村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一生。隆兴小学的杨文泉老师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该校任教,其中有25年是在该学校的村小任教,他所在的地方,山高路难行,孩子上学难,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去。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去了,他在当地也算是一个高知识分子,看见农村孩子读书难,他放弃了很多的机会,一直扎跟山区教育,有的孩子上学没钱,他还拿出自己不多的工资为孩子补贴学费、买学习用品。这么多年来,他坚持在最基层,一个人担负起一个村的教育工作,甚至上复式班,为了教育事业,杨老师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讲台和乡村的孩子。二是“回报社会”的感恩心。很多的老师,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老师,他们经历了艰苦的文化大革命,成了历史的牺牲品,当他们在党的关心帮助下回到学校,走进课堂,他们就格外的珍惜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满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不计较报酬,不啬求回报,无怨无悔。会龙二小的杨文贵老师在谈到为何坚守在乡村教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时,他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回报给社会,在哪教书都是无所谓的!”三是“安于现状”的满足心。有这种心态的老师一般分为三种:(A)中年教师。他们已经处于人生的中年,生活、事业、家庭都基本稳定,面对未来,认为没有改变的必要,已经习惯了目前的生活状况,所以能积极的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去。隆兴小学的胡蓉国老师教龄27年,在村上呆了6年,和丈夫在同一所学校,对于目前的生活,胡老师表示比较满意,而且她觉得,他们这样的年纪没几年就可以退休,何必大费周章的去调动什么的呢?(B)回家乡的教师。这部分老师他们从农村读书走出去,因为种种原因回到家乡教书,离家近,就比较能积极的教学。御史小学的刘冬明老师,98年出来参加工作,8年来一直是在他本乡的村小教书,直到去年才到乡中心学校上课。(C)夫妻俩在同一个地方的教师。一些老师夫妻俩在同一所学校或者同一个乡镇,他们的家庭生活稳定,在别人来看,属于美满幸福的,这些老师没有想过迁移,因此也能积极的投入到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