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第6章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主要内容•1.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特征、种类、理论及其发展;•2.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和管理的概念、特征、种类及发展趋势;•3.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4.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分类、原则、程序和基本方法;•5.工程项目设计、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6.质量保证的内容;•7.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8.质量管理的数学工具与方法。6.1质量和质量管理概述6.1.1质量的涵义和特性1.质量的涵义•质量是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狭义质量是指产品的质量。广义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6.1质量和质量管理概述6.1.1质量的涵义和特性2.质量特性。•(1)质量特性参数——用定量表示的质量特性(长、宽、高)•(2)真正质量特性——直接反映顾客对产品期望和要求的质量特性,通常表现为各种数量指标(长度、重量、温度、不合格产品数)。代用质量特性——企业为了满足顾客期望和要求,相应地制定产品标准、确定产品参数来间接地反映真正质量特性(包装、服务)。6.1质量和质量管理概述6.1.1质量的涵义和特性2.质量特性。•(3)质量特性值。•质量特性值通常表现为各种数量指标。一个具体产品,常需用多个指标来反映它的质量。测量或测定质量指标所得的数值即质量特性值。习惯上称为数据。根据质量指标性质的不同,质量特性值可分为计数值和计量值两大类。6.1质量和质量管理概述6.1.1质量的涵义和特性2.质量特性。•(3)质量特性值。计数值。当质量特性值只能取一组特定的数值,而不能取这些数值之间的数值时,这样的特性称为计数值。计数值可进一步分为计件值和计点值。计件值是指产品进行按件检查时所产生的属性,如一批产品中的合格数、废品数等;计点值是指每件产品中质量缺陷的个数,如棉布上的疵点数,铸件上的砂眼数等。计量值。当质量特性值可以取所定范围内的任何一个可能的数值时,这样的特性值称之为计量值。如用各种计量工具测量的数据如长度、重量、温度等就是计量值。不同类的质量特性值所形成的统计规律的不同的,从而形了不同的控制方法。6.1.2工程项目质量及其种类1.工程项目质量的涵义•所谓工程项目质量是指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使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目前的工程项目质量是在合同环境下形成的。包括了业主的要求和国家、行业标准及工人标准。2.工程项目质量的种类•(1)按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划分,包括:1)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质量;2)项目决策阶段质量;3)项目设计阶段质量;4)项目施工阶段质量;5)项目竣工验收和保修阶段质量。•(2)按工程项目组成划分,包括:1)工程项目综合质量;2)单项工程质量;3)单位工程质量;4)分部工程质量;5)分项工程质量;6)工序质量。•(3)按工程项目的功能与使用价值划分,工程项目质量表现为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外观质量等。6.1.3建设工程质量的特点和形成过程1.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特点•(1)影响因素多•(2)容易产生质量变异•(3)隐蔽性•(4)质量问题难以处理•(5)受投资、进度的影响2.工程项目质量形成过程质量目标设计质量实施方案质量施工质量材料和设备质量工艺质量施工工序质量隐蔽工程验收质量分部工程验收质量工程验收质量运行质量6.1.4质量管理理论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1)质量管理•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6.1.4质量管理理论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2)质量方针•质量方针qualitypolicy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的基本要求应包括供方的组织目标和顾客的期望和需求,也是供方质量行为的准则。一般包括:产品设计质量、同供应厂商关系、质量活动的要求、售后服务、制造质量、经济效益和质量检验的要求、关于质量管理教育培训等。6.1.4质量管理理论•(3)质量体系•指为保证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或潜有)的要求,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成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为了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而建立的综合体;为了履行合同,贯彻法规和进行评价,可能要求提供实施各体系要素的证明;企业为了实施质量管理,生产出满足规定和潜在要求的产品和提供满意的服务,实现企业的质量目标,必须通过建立和健全质量体系来实现•质量体系按体系目的可分为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两类,企业在非合同环境下,只建有质量管理体系;在合同环境下,企业应建有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6.1.4质量管理理论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4)质量控制•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称为质量控制。这就是说,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质量作业技术和活动。6.1.4质量管理理论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5)质量保证•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指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质量所必须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也可以说是为了提供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2.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起源于上个世纪初,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以F.W.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见公差制)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2.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6σ”法,绘制出第一张控制图并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与此同时,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关于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成为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解决质量问题的先驱,但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事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的质量管理标准。2.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此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3],美国A.V.费根鲍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中国自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统计质量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过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它是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业生产技术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出现了许多大型产品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美国曼哈顿计划研制的原子弹(早在40年代就已开始),海军研制的“北极星导弹潜艇”,火箭发射,人造卫星,以至阿波罗宇宙飞船等。对这些大型产品和系统工程的质量要求大大提高了,特别对安全性、可靠性提出的要求是空前的。•安全性、可靠性奉产品质量概念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产品质量如此高标准、高精度的要求,单纯依靠统计质量控制显然已越来越不适应,无法满足要求。因为,即使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得再好,每道工序都符合工艺要求,而试验研究、产品设计、试制鉴定、准备过程、辅助过程、使用过程等方面工作不纳人质量管理轨道,不很好衔接配合、协调无序,则仍然无法确保产品质量,也不能有效地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就从客观上提出了向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新的要求。而电子计算机这个管理现代化工具的出现及其在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又为综合系统地研究质量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物质技术基础,进一步促进了它的实现。•第二,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加深与发展,随着工人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会运动的兴起等等,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资本家对工人的态度和管理办法也有新的变化,资产阶级管理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管理科学中引进了行为科学的概念和理论,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现代管理”的主要特点就是为了实现更巧妙的剥削,必须首先要管好人,必须更加注意人的因素和发挥人的作用。•第三,在资本主义市场激烈竞争下,广大消费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买到质量可靠、价廉物美的产品,抵制资本家不负责任的广告战和推销的滑头货,成立了各种消费者组织,出现了“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运动,迫使政府制定法律,制止企业生产和销售质量低劣、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等劣等品,要企业对提供的产品质量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制造者提供的产品不仅要求性能符合质量标准规定,而且要保证在产品售后的正常使用期限中,使用效果良好,可靠、安全、经济,不出质量问题。这就是在质量管理中提出了质量保证和质量责任的问题,要求制造厂建立贯穿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把质量管理工作转到质量保证的目标上来。6.1.5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要开展质量管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必须要建立基本的秩序和准则、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和基本的技术手段、并建立畅通的信息流通环境等一系列前期性工作。这些工作都是开展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质量管理工作取得成效、质量体系有效运转的前提和保证。这些工作一般包括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质量信息工作、质量责任制和质量教育工作等。6.1.5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1.质量教育工作•质量教育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内容:•(1)培养人的质量意识;•(2)技术培训工作。2.标准化工作•质量管理的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3.计量工作4.质量信息工作5.质量责任制度工作6.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6.2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归纳起来主要有:“人(man)、材料(material)、机械(machine)、方法(method)和环境(environment)”等五大方面,简称为4M1E优化配置、动态管理机械方法人环境材料QCDS质量成本工期安全生产要素(4M1E)管理目标(QCDS)6.2.1人的因素及其控制•人的因素主要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领导者、组织者,操作者的理论、技术水平,生理素质,责任心,质量意识等。人是工程建设的主体,工程质量的形成是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6.2.2材料因素及其控制•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构成工程项目主体,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