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的质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 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测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下法:亦称泻下法,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2.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粉末类、含绒毛类的药物需要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煮。3.补法:亦称补益法,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适用于某一脏腑或几个脏腑,或气、血、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的一种治疗方法。4.后下:凡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为防其有效成份挥发,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10分钟放入,再与其他药物同煎。5.时药:不论患何种疾病,除了辨病施治外,都要根据四季不同,配伍时令性药物,以适应四季时间气候的特点。6.时禁:指不论患何种疾病,除了辨病施治外,都要根据四季不同,禁忌配伍某些药物。7.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病邪在半表半里之证。8.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9.磨汁:某些贵重或质地坚实难于煎出气味的药物,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如羚羊角、犀角等。10.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与其他药物同煎则易粘锅煮糊,且附着他药,影响药效,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11.冲服:对某些不耐高温且又难溶于水的药物可先研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用煎好的汤液冲服,如三七、琥珀、犀角、珍珠、羚羊角等。12.清法:亦称清热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使邪热外泄,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方法。二、单项选择题1A2E3D4A5A6A7D8D9A10A11B12D13D14A15A16C17A18C19D20D21A22D23D24A25E26D27B28B29B30A31B32D33C三、简答题1.煎药禁忌器具有哪些?为什么?答:禁忌器具:铁、铜、锡、铝等容器原因:这些容器的金属活性较强,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过程中可与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液的颜色加深;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等;将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轻者使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发生沉淀,药物有效含量降低,重者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毒性。2.简述中草药中毒的一般处理原则。答:(1)快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物:清洗中毒部位洗胃催吐2 导泻或灌肠服用吸附、沉淀和保护剂(2)加速已吸收毒物的排出和解毒(3)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3.简述消法与下法的区别?答: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下法适用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之证,必须急下,速除;消法适用于病势较缓,虚实夹杂之证,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块,不可能迅速消除,必须渐消缓散。4.简述煎前泡药的原因。答:因为中药大多数是干品,且含有淀粉、蛋白质,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可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的析出。5.煎药适宜器具有哪些?为什么?答: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和陶瓷器罐为佳。因为此类容器材稳定,在煎药过程中不宜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受热均匀,导热性能缓和,被历代医家认为是较为理想的煎药容器。此外搪瓷、不锈钢和玻璃器皿亦可作为煎药器具,但其传热较快,不利于药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的析出,且散热也快。6.煎药前可不可以用水洗药?为什么?答: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成分中含有糖和甙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7.简述煎药火候一般应遵循什么原则,为什么?答: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即在煎药开始用武火,至水沸后改用文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水分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8.举例说明哪些药需烊化?具体方法是什么?答:某些易出味、挥发性较强的药不宜煎煮,宜采用泡服,如番泻叶、胖大海、菊花等。将药物放入茶杯中加沸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可将药物放入刚煮好的药液中泡服。9.举例说明哪些药需先煎?具体方法是什么?答:1.难容与善于水的药,如贝壳类(海蛤壳、牡蛎、珍珠母等);2.角、骨、甲类(水牛角、龟板、鳖甲、穿山甲、鹿角等);3.矿石类(生石膏、寒水石、磁石、代赭石等);4.质地坚硬,不易煎煮的药物打碎后先煎煮30分钟,再下其他药。5.有毒的药物,如附子、乌头、半夏、商陆等需先煎1~3小时,以消除或降低毒性。6.泥沙多的药物(灶心土、梗稻根等)、质轻量大的药物(芦根、茅根、玉米须等)应先煎,澄清后取汁,以其药汁代水再煎其他药。四、论述题1.叙述温法的概念与护理。答:定义: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护理:1.应辨别寒热真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护之;应注意保暖,饮食宜给性温的狗3 肉、羊肉、桂圆等,以助药物温中散寒之功效3.服温中祛寒药,应在服药后饮热粥少许,有微汗时避免揭衣。4.服温经散寒药时,服药后应注意保暖。5.服回阳救逆药时,昏迷患者可给鼻饲法用药;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血压、脉象及四肢回温等情况。如服药后患者汗出不止,厥冷加重,烦躁不安,脉细散无根等,为病情恶化,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2.叙述和法的概念与护理?答:概念: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病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护理: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油腻及辛辣之品。2.服少阳药,如小柴胡汤时应忌食萝卜,因方中有人参,而萝卜可破坏人参的药效;服截疟药时应在疟疾发作前2~4小时服用;服和解少阳药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及出汗情况。3.服调和肝脾药时应配合情志护理,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将有利于提高疗效。4.服调和肠胃药时应注意观察腹胀及呕吐情况,并注意观察排便的性质和量。5.因方中以柴胡为主药,服药时应避免同时服用碳酸钙、维丁胶性钙、硫酸镁、硫酸亚铁等西药,以免产生毒副作用。3.叙述下法的定义及其护理?答:定义:下法亦称泻下法,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护理方法:1.药宜空腹温服;以邪去为度,中病即止,以免克伐过度。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注意排泄物的质、量、色、味等;若泻下太过而致虚脱,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3.寒下药适用于里实热证,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忌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4.温下药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药宜取连续轻泻,于饭前温服;食宜温热性味之品。5.润下药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证,药宜早、晚空腹服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6.逐水药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且此药有毒而力峻,易伤正气,故体虚、孕妇及有恶寒表证者忌用。4.叙述补法的概念与护理。答:补法,亦称补益法,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适用于某一脏腑或几个脏腑,或气、血、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的一种治疗方法。护理:1.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整病室的温度、湿度,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做到起居有常,适当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睡眠,提高抗病能力。2.补益药大多质重味厚,汤剂宜文火久煎;阿胶需烊化;贵重药品应另煎或冲服,宜空腹或饭前服下。4 3.饮食调护上应对证进补,阳虚者,可选用牛、羊肉和桂圆等温补之品,忌生冷瓜果和凉性食品;阴虚者应选用银耳、木耳、甲鱼等清补食物,忌烟、酒,辛温香燥,耗津伤液之品;气虚者可选用山药、母鸡人参汤、黄芪粥等健脾、补肺、益气之品,忌生冷饮食;血虚者可选用动物血、猪肝、大枣、菠菜等补血养心之品;冬季宜温补,夏季宜清补。应忌食萝卜、浓茶及纤维素多的食物,以减缓排泄,促进吸收。4.情志护理虚证患者大多处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情况,易产生悲观、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血色素、体重等情况;若遇外感,应停服补药以防“闭门留寇”。6.虚赢不足之证,多病势缠绵,久治不愈,病程较长,需指导患者坚持用药。5.叙述消法的概念与护理。答:消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软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法。护理:1.消导之剂,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不同的煎药法。如药味清淡,临床取其气者,煎药时间宜短;如药味重厚,取其质者,煎药时间宜延长。2.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过饱,婴幼儿应注意减少乳食量,必要时可暂时停止喂乳。3.加强病情观察应用消食导滞剂,应观察患者大便的性状、次数、质、量、气味、腹胀、腹痛及呕吐情况等;若泻下如注,次数频繁或出现眼窝凹陷等伤津脱液表现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应用消痞化积药,应注意患者的局部症状,如疼痛、肿胀、包块等,详细记录癥块大小、部位、性质、活动度、有无压痛、边缘是否光滑。4.汤剂宜在饭后服用。与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味酸,忌与胃舒平、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以免酸碱中和,降低药效。另外,不与补益和收敛药同用,以免降低药效。5.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年老、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弱、无食积者及孕妇禁用。6.叙述汗法的概念与护理?答: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护理: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粘滑、五辛、酸性和生冷食物。2.汤药宜武火快煎热服;并饮热水、热饮料等,以助药力;服药后宜卧床加盖衣被,促其发汗。3.观察生命体征及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部位等。一般汗出热退即停药,并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口服糖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采取措施。4.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汗液;汗止后及时更换衣被,并注意避风寒,以防复感。5.病位在表,药后仍无汗者,可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透邪发汗;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热反更甚。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之法,忌大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6.要因人因时而发汗;如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寒冷,汗之宜重;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宜峻等。7.服发汗解表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比理通等,防止汗出太过。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