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通史复习--明清-经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贡德·弗兰克认为,直到1800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①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②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③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①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②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③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不仅在绝对规模上,而且在增长幅度上,都雄居世界各大经济地区之首。1700年1820年中国23.132.4欧洲23.326.6国民生产总值所占世界比重(%)19世纪中4.1亿2.67亿人口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0.850.21明清经济发展的原因政局:国家统一,社会较安定。政策: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垦荒;赋税制度改革。技术: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更有利于民族交流。文化:《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著作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人力: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18C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法律和制度阻碍了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停滞的其他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八股取士轻视技术等。明清经济特征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3、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农耕经济占主导。(2015·广东高考)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麻缕机织”“耕耘、刈获、桔槔”可知材料描述了家庭生产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现象,这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因此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与官营手工业等信息,B、D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男女社会地位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答案A(一)农业1.水利灌溉特点:风力为动力--使用风力,用于排涝风力水车“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明宋应星《天工开物》2、农作物种类扩大(1)美洲传入的玉米、甘薯、烟草等进一步推广。“甘薯即番薯,李元仲《宁化县志》、周栎园《闽小记》皆言万历间闽人得之南洋吕宋,而不著其人之姓名”。--清施鸿保《闽杂记》“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拆糯谷之状。”--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意义:开发土地--使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人口增加--养活众多人口。烟草“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淡巴菰,今莆中亦有之,俗曰金丝醺。叶如荔枝,捣汁可毒头虱,根作醺。”--明姚旅《露书》(2)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丘《大学衍义补》载:“盖自古中国所以为衣者,丝、麻、葛、褐四者而已。汉唐之世,远夷虽以木棉入贡,中国未有其种,民未以为服,官未以为调。宋元之间,始传其种入中国。关陕闽广,首得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海通舶。……至我国朝,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盖百倍焉。”意义:促进棉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3)经济作物(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湖之畜蚕者多自栽桑,不则豫租别姓之桑……凡蚕一斤,用叶百六十斤。……我郡在在有之,惟德清尤多。本地叶不足,又贩于桐乡洞庭,价随时高下,倏忽悬绝。谚云:仙人难断叶价。”--明朱国祯《涌幢小品》“蚕桑之利,莫盛于湖。大约良地一亩,可得叶八十个(每二十斤为一个)。计其一岁垦锄壅培之费,大约不过二两,而其利倍之。自春蚕之利复稍加赢,而其劳固已甚矣。”c--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意义: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商品化。3、土地开垦和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明初为8.5亿亩,清高达10亿亩左右。在籍人口数:明初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近2亿,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清朝在籍人口剧增的原因:玉米、甘薯、烟草等进一步推广;清赋税制度重大变革-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情况对照表明洪武26年0.70亿明万历28年1.97亿清康熙39年1.50亿乾隆59年3.10亿道光20年4.10亿面对人口的迅速膨胀,当时的中国通过哪些途径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提高精耕细作技术;高产作物的引进;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明初为8.5亿亩;清朝10亿亩左右。5.041.180246人口耕地1377-1812年增长倍数人口数量:明初为6600余万;1840年为4.1亿。耕地与人口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中国的现代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兹曼教授主编面对短时间内的“人口大爆炸”,乾隆帝降谕:“各省丈量田亩及抑勒首(注:强逼自首)报垦田之事,永行禁止,违者以违制论。”又谕:“现今海宇户口繁滋,难以数计,如各省粮价,有增无减,即可为滋生繁庶之征,况人数既多,自地无遗利,安得复有未辟之旷土,广为耕种升科?若求可垦之地,则惟新疆、乌鲁木齐等处,地土沃衍,尚可招徕屯垦。至于内地开垦一说,则断无其事!各省督抚亦断不得以此为言。即或濒河沿海之区间有东坍西涨,其数甚微,只须地方官查明照例妥办。”——摘编自张研《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缓解人口增长压力方式①禁止内地报垦、鼓励边疆免税新垦;②默许民间大量隐匿土地;③发展传统经济,以农养农。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早、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产禁豪强首告争夺。”——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解析: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A项错误;材料体现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说明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手工业领域,并且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强调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在江南地区推广是在西汉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时间粮食总产出(千吨)种植面积(百万公倾)粮食单产(千克/公倾)粮食全部作物14002052019.824.7103816503505532.040.0109517507410048.060.01544182010858559.073.71840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农业的精耕细作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D马戛尔尼使团总管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在中国,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①对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认可②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③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④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B明代苏杭地区职业结构表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24%36%30%10%4、租佃关系发展特点: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占人口比例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不抑兼并。在明朝中后期通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雇佣关系的货币化原因:商品货币经济繁荣使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关:由于有

1 / 1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