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十六年前的回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两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①课前搜集有关李大钊的相关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了解字词的意思,。③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思考课后的问题。二、教学课题知识方面:1、学会生字;理解“尖锐严峻乱蓬蓬披散不慌不忙怒气冲冲”等词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2、了解李大钊的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领悟本文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前后照应等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5、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教育方面:1、学习本文,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2、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品质。发展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教学之前在百度在网上搜索有关课文的相关教学材料(如李大钊的生平、被捕时的情景等资料),也找了很多教案课堂实录作参考,并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四、教学方法大胆放手: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内容;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认为值得深人体会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必要时给予点拨。(一)教师活动设计1、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加以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2、帮助学生品析人物语言,体味人物神态,感悟人物的思想。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二)学生活动设计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李大钊同志的材料。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3、分角色表演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深化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体会。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课,检查预习,了解李大钊。1、教师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2、检查预习:读词语──书籍抽屉严峻散步勉强披散待了一会儿。再读课题,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系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段,(点明了时间,作者是李星华。回忆的是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了。)3、介绍李大钊:百度搜索: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1943年。)那么女儿回忆了父亲哪些事情,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2.指名检查初读情况。(1)正音:待会儿、沉着(2)指名回答问题。(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四件事: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捕后。)板书: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捕后教师:你刚才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被捕时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对敌人的不卑不亢、坚贞不屈、临危不惧,对家人的平静慈祥。教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讲了一个个故事。这些事情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老师也不例外,所以课前也做了预习,找了资料,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当时的形式和李大钊受刑时间40多个小时,但是……)我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读过,长大后也多次读过,但是每一次总是深深地打动我。百度搜索资料(李大钊英勇就义的真实情景)::李大钊被绞图片、自主探究课文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集体交流讨论,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情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小组中交流的情况进行汇报,同学们共同品味,并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⑴幻灯显示: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出去了。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让学生谈体会。(学生可能体会到当时的革命局势开始紧张,李大钊的革命工作也加紧进行着。夜里回来得很晚,早晨很早又出去了,都是去组织革命工作,进行革命活动,对自己的一切都不顾惜了。)⑵幻灯显示: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让学生谈体会。(学生可能体会到父亲对我们总是很慈祥,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这一次竟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是因为当时局势紧张,没有时间与孩子谈心,而且像书和纸片要烧掉的原因的问题,不是几句话能与孩子解释清楚的,所以父亲只好不细作解释,含糊地回答。)⑶幻灯显示: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①让学生谈体会。(学生可能体会到李大钊完全明白当时环境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他把革命工作看得高于一切,不顾生命危险也要坚持工作,这是李大钊对革命的坚决态度。)②指导朗读这几句话。(注意读好两个反问句,要用反问的语气来读,表示强调。)⑷幻灯显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①让学生谈感受。(从中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革命态度,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②请同学们通过朗读,体会父亲的这种精神。(注意语调要低沉些,读时缓慢些。)⑸幻灯显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①让学生谈体会。(学生从中体会到李大钊同志受过敌人的苦刑的折磨,然而他依然沉着镇静,毫不慌乱,从“乱蓬蓬的长头发”和“没戴眼镜”等词体会到李大钊受过毒刑。)②朗读以上句子。⑹幻灯显示: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①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可能会谈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毒刑拷打面前毫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声而忧伤,而是表现的安定、沉着、临危不惧。也可能体会到李大钊对革命工作有着鉴定、执著的信念。)②“伟大的力量”指什么?(“伟大的力量”指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③指导朗读以上这段话。(“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要读得低沉一些、重一些。“伟大的力量”要重读表示强调。“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语调要高昂一些。)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前后照应)四、小组合作交流(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五、归纳学习目标(各小组上交疑难问题,由教师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待下一步探讨。)六、布置作业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二、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2、围绕“信心”一词,展开联想。(引导学生围绕“信心”一词,联想到战争年代革命英雄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是因为他们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革命事业必定会取得胜利,才使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3、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这里可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①“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就“知道什么”设计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A.小孩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②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析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在读中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4、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写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②面对凶恶的敌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面对敌人的态度保持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5、体会对比描写手法的反衬作用。“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要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③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6、学法迁移,自学“在法庭上”。(可放手让学生按以上的方法,讨论、自学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学生会很快找出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找出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可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深化理解。)三、围绕重点,学习表达(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教师应让学生学习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从文中学生能很快地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A.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B.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C.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报三。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五、作业超市(1)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2)课后收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百度搜索《红岩》(3)登陆网站通过百度搜索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六、教学反思《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学习本课,一开始心里没谱,因为它有一定的历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