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吗?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2010年09月06日07:35:23来源:人民日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措施,对于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须理清头绪、妥善应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首先,城乡收入差距仍然过大。城乡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一方面会加剧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并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其次,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过大。农村区域间收入差距要远大于城镇间收入差距。区域间收入差距所反映的是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广大中西部地区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第三,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中有一部分是合理的,比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收入较高是由行业技术特点所决定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垄断所造成的,是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没有理顺,初次分配差距扩大。第一,一些垄断性国有企业依靠政府所赋予的垄断权力获取垄断利润,而这些高额利润绝大部分留在企业支配。第二,劳动法令执行不力,一些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但很多劳动保护法令在现实中得不到有效执行。与资本相比,劳动者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如果缺乏法律保护,本该由劳动者享有的收入就会被资本侵蚀。劳动收入所占比例过低,是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制约机制缺失,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不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按照对生产的贡献在各类生产要素之间进行收入分配,就必然会造成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尽管这种收入差距是合理的,但仍然需要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的职能加以调节,以保证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获得维持其基本生存的收入。政府主要通过向富人征税并向穷人进行转移支付的方式来调节收入差距,主要调节手段是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然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限制了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一是缺乏切实可行的监测居民收入的办法,税务部门无法切实掌握居民实际收入状况,从而为逃税、避税提供了可能;二是存在课税方式不合理、免征额过低等问题。这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不足,个人所得税占GDP的比重偏低,同时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不是高收入者,而是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保障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依然不健全。二是城镇部分社会保障仅仅针对特定群体,比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导致大量劳动者被排除在这些社会保险制度之外。三是城镇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之间不平等,导致社会保障待遇存在较大差距。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的思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我国收入差距的大部分形成于初次分配领域。所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键在于整顿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首先,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消除行政性垄断。对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国有企业,逐渐减少国家持股比例。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促进行业竞争,最终消除垄断利润。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国有企业,政府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管理。其次,强化劳动法令执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建立行之有效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扭转单个劳动者相对于资本的弱势地位,形成劳资双方共创、共享企业财富的新模式。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首先,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结合起来,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其次,积极推进城镇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以增加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量和农产品需求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再次,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或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中西部地区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切实可行的收入监测制度,为健全税收调节等收入再分配机制提供必要前提。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将分类所得税转变为综合所得税,并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农村居民最需要的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村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和农村居民的医疗需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逐步建立面向所有城镇劳动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经济内生增长2010年09月06日07:35:23来源:人民日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改变我国经济长期依靠高投资和高出口驱动而消费低迷、缺乏内生动力的治本之策,也是改善人力资本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基本途径。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两种效应我国消费长期低迷、人力资本结构提升缓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因素。收入差距拉大对经济增长具有两种效应,即改善效应和恶化效应。改善效应是指收入差距拉大一般会带来资源集中,产生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可流动资源将被配置于需求更大、效率更高的领域,从而有效避免资源闲置,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拉大的改善效应明显。资源的有效集中,有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总体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恶化效应是指收入差距拉大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增长。这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高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若收入分配均衡,则总体消费水平较高;若收入分配不均衡、差距较大,则总体消费水平将降低。消费不足,经济增长就缺乏动力。二是低收入人群没有资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受教育水平较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力资本不足会严重阻碍经济增长。其他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改善效应与恶化效应在一个经济体中可能同时存在,收入差距拉大对经济增长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影响程度的对比。在我国,不同时期的收入差距拉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不同。在改革开放初期,收入差距拉大通过影响消费结构和储蓄水平,促进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带动了经济增长,即收入差距的改善效应更为突出。但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又导致社会需求不足,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研究表明,在1980年到1984年期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程度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在这一阶段收入差距拉大的改善效应更明显;而在1990年到2008年期间,两者之间的变化呈相反趋势,表明收入差距的恶化效应超过改善效应,收入差距拉大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特别是2000年到2008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收入差距拉大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当前,由于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和投资需求驱动不可持续,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一方面需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加快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增长更多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应把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作为增强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重要切入点。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总体来看,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过低,是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城乡之间不仅在居民收入水平上差距明显,而且在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距。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近年来,国家在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加大了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力度,包括取消农业税、构建农村社保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二是行业收入差距。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垄断及不公平竞争的存在。长期以来,一些资源性行业和基础设施行业因垄断而获取高额利润,而竞争性行业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稀薄,由此必然造成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三是地区收入差距。由于区位、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而且这一差距还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遏制收入差距拉大趋势,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各个环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初次分配环节,应建立健全中低收入者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在再分配环节,应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此外,还应增加教育培训支出,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创造条件。具体来说:一是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促进农民增收,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深化垄断性行业改革,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增强经济活力,缩小行业差距。三是根据产业演进规律和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政策,有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什么是是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诱因调查:腐败多发是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诱因2010年07月02日14:55:48来源:人民论坛【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中国能否越过“中等收入陷阱”——50位专家与6575名网友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阅读提示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00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600美元,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各类陷阱已不同程度地凸显,但可喜的是,中国经济依然增长强劲,如何在加速发展中越过这些“陷阱”,不仅是执政党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也是每一位中国人必须面对的挑战。为此,人民论坛杂志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等做了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问卷调查,受到网友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参与调查的网友达6575名;此外,人民论坛记者还分领域调查了50位专家学者。本报告对两个群体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简单对比分析。调查结果·最可能诱发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腐败多发,民怨较重”(占52%),“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占44%)·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系数,60%的网友认为在0.5以上(风险系数设置为0-1),90%以上的专家认为风险系数在0.5以下·跨越陷阱的最大忧虑,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腐败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社会保障和分配难题”中国可能掉入陷阱的最大诱因“腐败多发,民怨较重”(占52%),“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占44%)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您认为以下哪类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最可能诱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调查结果显示,比例最高的是“腐败多发,民怨较重”,占总人数的52%;其次为“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占总44%。高度警惕“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假说中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吗反腐问题专家:反腐需“特别方略”腐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自古至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还是小国,腐败问题导致政权更迭的现象并不鲜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卓元在接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