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竹镇依土库幕诗冲易地搬迁实施方案okok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薄竹镇依土库幕诗冲易地搬迁实施方案更新日期:2009-2-2618:34:04索引号:532621-001344-20090226-0008名称:薄竹镇依土库幕诗冲易地搬迁实施方案第一章总论一、项目背景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消除贫困,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解决温饱的重要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扶贫搬迁战略的重大举措。自《国家“八七”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国家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先后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对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把扶贫搬迁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目前,部分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条件差,资源缺乏,交通不便,教育卫生落后,靠天吃饭的现象较为突出,缺粮、缺水、缺钱和就医上学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因此,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文山县薄竹镇幕诗冲村委会幕诗冲村民小组和白租革村委会依土库村民小组,由于受历史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饮水、交通、就医、上学困难,依土库村还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长期以来,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幕诗冲和依土库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和脱贫致富的问题,根据国务院、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关于易地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文山县委、政府对易地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县上以分管扶贫领导挂帅,成立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项目乡镇以乡镇长挂帅,成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指挥部,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做好文山县2009年度幕诗冲、依土库两村民小组80户384人搬迁安置的宣传发动和项目规划及申报工作,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项目的实施,必将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二、项目概要(一)项目名称文山县小团坡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二)项目实施单位及项目负责人项目实施单位:薄竹镇人民政府项目负责人:李文灿(薄竹镇人民政府镇长)(三)建设性质:地质灾害、生存条件恶劣。(四)项目建设期:一年(五)搬迁规模、安置类型及安置方式规模:80户384人。安置类型:县内安置。安置方式:集中安置。三、编制依据(一)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三)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关于易地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四)云南省“十五”扶贫开发纲要;(五)云政发[1999]67号文件《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易地扶贫开发的决定》;(六)云政发[2000]56号文件的指示精神;(七)中央、省历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相关政策;(八)文山县易地扶贫“十一五”规划;(九)《文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十)《文山县2002--2010年扶贫开发规划》;(十一)镇内符合易地开发扶贫条件的贫困农户具有强烈的脱贫愿望,迫切希望国家实施易地扶贫。四、研究范围及原则(一)研究范围主要针对幕诗冲村民小组和依土库村民小组80户384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涉及的通路、通水、通电、住房、就医、上学等困难,地质隐患,人均有粮、人均纯收入低下的实际,实现解决温饱直到脱贫致富的目标,对搬迁对象及安置点的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建设方案,领导组织方式,保障措施,资金运作方式,搬迁效益,投资估算和相关政策配套等进行研究。项目涉及幕诗冲、依土库2个村民小组共80户384人。在保证人均1.5亩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户均安排250m2的宅基地集中进行安置。主要开展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项目、生态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建设,确保迁入人口安居乐业,长期生存发展。(二)研究的原则1、统筹原则。紧紧围绕扶贫开发及其易地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以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户为对象,以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户收入为重点,以解决农户温饱为目的,以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统一实施。2、避免项目交叉重复原则。为便于检查、总结经验、加大整村扶贫推进和易地扶贫搬迁的覆盖面,该项目不与其它渠道的扶贫项目相互交叉重复。3、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与治理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原则。易地扶贫搬迁要因地制宜,与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等各项建设工程相结合,切实做好迁入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4、群众自愿、政府引导搬迁原则。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正确处理好自愿搬迁和组织领导的关系,杜绝搬迁过程中无政府主义行为和违背群众意愿强行搬迁行为,坚持缺乏生存条件贫困群众自愿搬迁的原则,在政府投入的必要扶持下,发动组织搬迁群众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建设美好的家园。5、瞄准对象、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原则。严格按照搬迁对象标准和安置点选择条件,以就近、集中安置为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综合开发,一次规划,一次审批,坚持搬迁与保护环境并重,实现迁入地、迁出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五、编制工作概况文山县薄竹镇易地扶贫搬迁小团坡安置点工程项目从群众自愿、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和预防地质灾害相结合、开发与搬迁并举的角度出发,及时成立了镇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镇各职能机构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人员在县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借鉴文山县以前的成功经验,按照编制大纲要求及时到迁出点和迁入点进行实地勘察,最后确定薄竹镇白租革村委会小团坡为迁入点。在保证人均1.5亩以上坡度小于25度基本农田(地)的基础上,户均安排不低于250m2的宅基地集中进行安置。同时开展人畜饮水、农田水利、通电、通路、生态能源等方面的建设,确保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消除农户今后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工作人员根据搬迁的原则和规定,经过努力,完成了该搬迁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六、主要建设规模及内容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征求农户意见,借鉴易地搬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集思广益,结合安置点实际,安置点主要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建设项目、经济发展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一)小团坡安置点主要建设规模及内容小团坡安置点共转移安置80户384人,总投资24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92万元,县级配套15万元,群众自筹42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安居工程平整场地20000m2;建砖木结构安居房80套3200m2(户均40m2);宅基地户均250㎡,共20000㎡。总投资12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3万元,县级配套15万元,群众自筹39万元。(2)农田水利建设新建三面光沟两条,总长3500米,断面0.4×0.4米。总投资37万元,国家补助37万元。(3)人畜饮水工程架设2寸PE管7500米,1寸镀锌管1200米,1/2PE管850米,新建300m3水池1个,建过滤池1个,安装80户用水配套设备。总投资25万元,国家补助25万元。(4)通路工程新建村内道路1400米。总投资23万元,国家补助23万元。(5)通电工程安装50KVA变压器一台,架设10KV输电线路1400米,0.4KV输电线路2200米,220V入户线路6800米,80户用电设备安装。总投资20万元,国家补助20万元。2、生态建设项目新建8m3沼气池80口。总投资1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3、社会事业闭路电视安装80户。总投资2万元,国家补助2万元。七、资金来源及筹措根据文山县的实际,参照相关工程建设投资标准估算,文山县薄竹镇白租革村委会小团坡易地扶贫安置点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249万元,其中:项目专项资金192万元,县级配套15万元,群众自筹42万元(含投工投劳及以物折资)。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以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为主。八、效益评价项目建成后,一是改善了80户384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消除地质灾害对依土库迁出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改变幕诗冲迁出点交通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现状,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二是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科技含量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三是有利于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有利于促进农村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五是有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项目的立项建设不仅使薄竹镇小团坡迁入点资源与人口得到合理的布局,稳妥地解决原居住区地质灾害隐患突出、水土流失加剧、环境保护及其土地负荷过重的压力,而且还能从根本上解决迁出点群众因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脱贫致富步伐缓慢的问题,并能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脱贫致富,促进周边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该项目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章项目区基本情况一、薄竹镇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及范围文山县薄竹镇位于文山县西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2公里,东接马塘镇,南连坝心乡、小街镇及屏边县和平乡,西邻蒙自县老寨乡,北与德厚镇接壤,境内有文(文山)—蒙(蒙自)公路过境。全镇国土面积263.07平方公里。全镇辖12个村委会,104个自然村,13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傣、回、白、蒙古8个民族,共有6684户30233人。其中,少数民族1719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6.8%;农业总人口2941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7.3%。(二)水文气象薄竹镇属亚热带高原气候,西部海拔高,气温稍低,东部、东北部海拔较低,气温偏高,年平均气温17.7℃,最高气温27.7℃,最低8.2℃,年平均降雨量706毫米—1441毫米,无霜期330天以上。自然灾害主要以旱灾、洪涝及山体滑坡等灾害为主。(三)地形、地貌薄竹镇属滇东南岩溶低山区,境内山峦连绵起伏,具典型喀斯特地容地貌,最高海拔2991米,最低海拔1320米。山多、地少,土地贫瘠。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红壤等。地表渗漏严重,部分村组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四)水资源状况薄竹镇水资源较为丰富,辖区内有蓄水量80万立方米的老回龙水库和3个蓄水量达3.5万立方米的小坝塘,部分条件较好村寨已实施自来水工程解决饮水问题,其它村寨均靠蓄雨水饮用(主要是靠池、塘、小水窖蓄水),现全镇仍有部分群众饮水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五)耕地类型、数量及开发程度和利弊状况到2007年末,全镇总耕地面积37468亩,其中水田10974亩,旱地26494亩。部分稻田和旱地均可一年两熟,旱地亩产在600公斤左右,稻田亩产800公斤左右。旱地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由于薄竹镇具有高海拔冷凉和坝区温湿两种气候,适宜种植多种作物,目前,部分农户靠种植烤烟、三七、林果走上了富裕道路。耕地有利因素:坡地所占比例大,有种植潜力,只要投入跟上,灌溉条件完备,粮食和经济作物及经济林果产量和效益就能大幅度提高。不利因素: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隐患突出,治理较为困难;其次是财力困难,群众贫困,无力投入修建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致使农业投入增大,群众贫困的状况一时难以改观。(六)生态环境状况据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薄竹镇有林业用地9705.2公顷,其中有林地5353.6公顷,疏林地68.6公顷,灌木林地3703.1,未成林造林地371.5公顷,宜林荒山荒地208.4公顷。现有集体商品林12.16万亩,生态公益林5.69万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4.23亩),森林覆盖率为32.5%。薄竹镇辖区内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但山区面积大,基础设施薄弱,农耕条件差,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七)自然灾害及生存条件分析薄竹镇是一个农业镇,山区、半山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差,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