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启蒙》第一课:孝亲《德育启蒙》第一课:孝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我爱自身,应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荣亲]一、颂词略解我们的身体,乃至于一寸肌肤,一根毛发,都来自于父母,是父母赐予的。父母与我们,不论是身体,还是感情,都是“深于海、浓于水”,实为一体,无法分割。所以我们为人子女,若懂得爱惜自身,就应该孝顺父母;除此之外,我们不要因自己品行低劣而让父母蒙羞,而应该建立良好的德行,这便是做父母者最大的光荣。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孝敬的开始,便是爱惜自己,保重自己的身体、增上自己的德行。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孝”。二、每课一字——孝“孝”,从它的造字由来看,上为“老”,下为“子”,指儿子背负父母,是上一代与下一代代代相传,融为一体,称之为“孝”。要代代相传,我们就要效法父母、照顾父母、孝顺父母。孩子念念背负着父母,时时想着父母,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所以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事,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人云“孝乃天经地义”。由此我们明白了“孝”的含义,我们再进一步结合颂词来了知父母的恩德,和如何报答父母之恩。三、颂词讲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1、小故事有一次,佛陀和他的弟子们经过一个地方,见到地上有一堆枯骨,佛陀就向这一堆枯骨顶礼。弟子们就问:“佛陀,您为什么给这堆枯骨顶礼?”佛陀就说:“这些枯骨可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或是前世祖先,所以我要恭敬礼拜。”拜完之后,佛陀就叫弟子把这堆枯骨分做两堆,颜色较黑的分一堆,颜色较白的分一堆。弟子就问:“这两堆枯骨,为何一堆比较黑、一堆比较白?”佛陀告诉弟子:“较黑的骨头是母亲的骨。因为在怀胎的过程中,胎儿的营养都来自于母亲,因此母亲的钙质流失很多,而且养育的过程也十分辛劳,致使母亲身体日渐憔悴,所以母亲的骨头颜色比较黑,重量也比较轻。2、提问: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学生发言,师总结)——当我们还是胎儿时,我们的所有营养都来自于母亲。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母亲是用自己的心、自己的血养育我们成长。3、小游戏——“怀抱西瓜”请两个孩子出来,把装好西瓜的书包前背在腹前,然后请他们分别做几个动作:(1)来回走几趟;(2)抺玻璃;(3)拖地;(4)坐小椅子。游戏结束后请孩子们谈谈自己背着西瓜生活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自己只是个暂时背负一个小包袱,就感觉非常累,生活、行动都很不方便。那我们的母亲,从怀孕的那一天起,便要承受着由我们带来的一天胜过一天的重量,整整十个月,其辛苦可想而知。并且行动格外谨慎,心里日夜怀揣着不安和担忧。等到我们要出生时,母亲的痛苦更是难以形容。古人说“儿奔生,娘奔死”,足以说明母亲在生产时的苦痛。更不用说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是怎样无微不致地照顾我们。由此我们便可以真实地体会母亲的不易,及予以我们的恩德。[父母与我,实为一体]从怀孕,到出生,到成长,不论身体还是感情,我们总是深深的依赖于父母,而父母也总是用他疼爱的心、慈悲的眼,追寻着我们、伴随着我们。我们与父母血相连、心相牵。小故事——曾参的故事春秋时代,鲁国有一位很有名的孝子叫曾参。在古代,交通不便,拜访朋友都要走很久的路。有一次曾参上山砍柴,正好朋友来找他。曾参的母亲为人忠厚,想到朋友远道而来,假如没见到曾参,对朋友会过意不去,所以她索性往自己手止扎了一下。这一针扎下去,曾参顿感心痛,心想一定是母亲出事了,于是立刻快步赶回家去。一回家见到母亲,马上跪下来说:“母亲,到底有什么事,为何我的心一阵痛?”母亲解释说:“因为有朋友自远方来,想赶快叫你回来,迫于无奈才这么做。”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心心念念都把父母放在心头的孩子,他一定能从心里感受到父母的爱和需要。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父母的血,父母与我们是永远也分不开的一个整体。而生活中,我们又是否真正能把父母放在心上?有句谚语是这样的:“父母疼儿长流水,儿想父母树尾风”,父母疼爱孩子的心是无时无刻的,像细水长流,没有中断过;但孩子只是偶尔想起父母,就像轻风掠过树尾。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关怀真是无可比拟。那我们该如何做才是报答父母的恩德呢?1、爱惜自己的身体:2、长养自己的德行[我爱自身,应孝父母]为人子女,欲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身有伤,贻亲忧”(《弟子规》),从小到大,当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或者病痛的时候,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他们会吃不下饭、睡不了觉,日夜守护在我们的身边,期盼着我们能早日康复。当我们长大后,父母还会为我们的交友而担忧,怕我们因交友不慎,而导致身心受到伤害。可以说一个人从小到大,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我们,所以我们也要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这才是孝顺的表现。如果不懂得照顾自己,长大后还让父母为此操心,那也是不应该的。[能不辱身,便是荣亲]《弟子规》中有“德有伤,贻亲羞”一句。其实每个父母最大的期望,无非就是将来小孩在社会上能有成就。不但有成就,也希望所有的子弟都能成贤成圣,那是父母最期望不过了。假如我们不能做到如此,反而还有品德上的瑕疵,一定会让父母非常伤心。作为学生我们哪些方面是品德有瑕疵的表现呢?————在外面跟同学打架;————晚上在外面逗留,不回家:————抽烟、喝酒、赌博;————旷课,上网、打游戏。这些都是品德上有很严重的瑕疵,给父母带来的只是伤心难过而已。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应该遵循好的行为规范,而一切优秀的行为表现,其基础就是对父母那颗时时牵挂、时时着想的心。当我们时时都能想到父母对我们的关注和期盼时,我们就一定会做父母高兴、欢喜的事。有一个人通过学习,理解到天下父母都一样辛劳后,明白了自己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而且要尊敬所有的父母,于是就买了好多的礼物回到自己的家乡分送给乡里的长辈。每一位长辈接到礼物后,内心都非常欢喜,所以那一天整个乡里敬老尊贤的风气达到了顶点。隔天,她父亲打来电话告诉她:“乡里很多长辈打电话到家里来,他们说,我们乡从来没有一个嫁出去的女儿还这样关心自己的家乡。”她父亲在讲这句话时,心情非常的欢喜;她自己心里觉得很安慰、很踏实。我们大家思考一下,她父亲的这个欢喜,跟买一件新衣服送给她,是否一样?不一样!买一件新衣服,只能快乐一时;而女儿的行为让他感到光荣、欣慰,可以欢喜一辈子。《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用自己的德行奉献社会,让社会上的人们感受到因为父母教导有方,才让这个孩子这么有成就,能为社会付出。当我们能用自己的德行让父母感到光荣的时候,就是养父母之心,也是养父母之志,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为社会做出奉献自己、让父母感觉荣耀的事,但起码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好人,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品德有缺陷,徒让父母伤心,这是很不应该的。通过以上颂词的学习,我们了知了父母的恩德,知道应该从现在起就回报父母;同时我们也知道了自己如何做才是对父母行孝。我们不光从文字上做学习、了解,更应该把它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愿意做一个人人都欢喜、赞叹的孝顺孩子吗?我们一起努力吧!四、好孩子日记请大家说一、两件父母疼爱自己的事,再想一想自己又是如何以孝心回报父母的。1、你妈妈常做你最喜欢吃的菜吗?——你知道妈妈喜欢吃什么吗?2、父母为你庆祝过生日吗?——你知道妈妈或爸爸的生日吗?如果我们还有很多没有做好的地方也不要紧,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行动:内容时间一二三四五六日恭敬听受父母的教诲好吃的东西先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冷暖、健康认真完成父母吩咐的事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请同学们按照表格提示的内容慢慢来实践,每天哪怕只是做了一件,也请你用心去体会父母的那份惊喜与快乐,认真在那一栏里打上一个“勾”,为自己加油、鼓劲!五、园丁加油站尊敬的老师、家长:您们好!感谢您带着孩子一起加入到我们“德育启蒙”的学习行列中。我们和您一样,都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祈盼着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予孩子们一些帮助,让他们沐浴着爱的阳光健康成长。也许我们都会有认识相同的感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调教了,甚至我们会怨天尤人:现在的社会风气越来越不好了。其实不然,我们有困惑,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教育孩子的根本方法。“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其实都是纯真善良的,我们教给他什么,他们就全盘接受。所以孩子其实就是我们的影子,是我们为人处世、行为举止的反射。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在批评孩子、要求孩子的时候,我们不防也静下心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我们既能够加强自身修养,也能够为孩子们做出榜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我们有时候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替他们想想:我们教给了孩子什么?我们要他们听话,但听话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要他们好好学习,但好好学习的方法又是什么?诸如此类。我们的孩子其实是可怜的,不是他们不想做好,而是我们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可以衡量自己的标准,没有给他们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所有,我们选择了“德育启蒙”,这里有二十八条世间行为规范的准则和要求,通过系统而细致的学习,孩子们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和感受。每个孩子都是一株幼草、一朵小花,他们的成长得益于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我们都是培育他们的园丁。孩子们需要教育,园丁也要学习,只有园丁不断掌握科学的培植技术,我们的花朵才能开放得更加美丽。所以,我们从下星期开始,在每节课后给家长和老师们设立了一个“园丁加油站”,为大家选取了很多成功家长的成功经验,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希望您能一方面和孩子们学习《德育启蒙》的内容,便于自己的提高和对孩子们的督促;另一方面也掌握一些教育的技巧,让您的教育更轻松、更有实效。当然,经验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字上,作用是不大的,只有我们真实去体验、去实践了,效果才会慢慢显现。我们真诚地希望您能和孩子们一起完成各项实践性的作业,并反馈意见;您也可以把您的想法和意见通过我们的互动平台与我们交流。真诚地谢谢您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