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严重缺失在一个信息爆炸、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如果每个公民乃至全社会不能拥有一个健全的世界观与自身价值定位,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许多社会问题说到底都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缺失有关。我们的下一代缺少了自身的是非善恶价值体系,从前童话书中美丽王子与公主、善良的渔夫的故事,已经被现在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与色情所替代,电视广告、网络游戏在社会观念上给他们带来的冲击远比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来得强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社会公民的内在精神道德建设更显得重要!面对着社会的现实,我对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与定位,有了如下感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每一个发展成熟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的威力是无穷的,是任何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长期以来人们把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看作是社会主义。其实这是马克思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出发对旧式社会主义提出的质疑,从而开启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探索和研究。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更是对当代社会主义价值的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如果不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我们当代的社会现状与我国建国初期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矛盾已经转移。在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中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诱惑和精神情操,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摆正这些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面临的现实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需要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只关注自己的东方文化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面对世界,研究东方特色和西方特色相结合的方法,让社会公民自发认同的价值观才是长久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吸收西方社会合理的价值观,比如富强、自由、民主、法治、人权、公平、公正、正义、效率等,当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也包含中国五千年历史中造就的中华名族特有的价值观,比如仁爱、勤劳、善良、谦逊等等,而新中国六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是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土壤,它将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时俱进、发展完善。对健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议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后,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时代的变迁,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能不能确立一个超越、统领多元价值,让各阶层的民众共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走向和谐强国的关键所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扬弃各种思潮,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对如火如荼的全社会关于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讨论、大学习,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思考,提出一些小建议:1.完善“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创造,而要走好这条道路还要很长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目前,我们对“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缺乏认识,把好话都往“和谐社会”装,而恰恰没有认识到“和谐”作为社会核心理念的作用。“和谐”是目标。追求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和谐”是一种动态中的协调、前进中的平衡、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对立中的统一。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只有在“和谐”中实现。同样,人类只有接受“和谐”的理念,实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才能持续。“和谐”是人类新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只有明确“和谐”概念,不断丰满“和谐”的内涵,才能实现“和谐”的目标。2.加强对法律制度对道德体系建设的引导社会法制建设离不开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法律强制手段的引导。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本国的法制,但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称为法治化国家的,法治化国家就是人民群众自觉依法办事,是各国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法律鼓励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惩罚违反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光有社会舆论并不能形成对公民行为的长久约束,只有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面对社会全体公民始终以一个标准执行,才能让民众逐渐在法律导向中深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形成长期的正确社会主义价值观。3.杜绝“破窗效应”的产生制度化建设在政府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长此以往,社会的发展将会陷入尴尬。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就如古训所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同样的道理,全社会都按一个标准执行,只有杜绝时不时被被曝光的“特例”,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导致全社会价值体系的崩溃。常看到电视上国内运动品牌的宣传的广告口号:安踏,永不止步;匹克,tobeNo.1;发现在我们生活中其实也不乏积极向上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隐约体现。每一个品牌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每一份刊物应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每一个学府应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每一个企业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每一个社会更要有自己核心的价值体系做支撑。诚如马克思.韦伯所说的那样,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其实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寻找出这些指导我们正确行为的道理,进行提炼、宣传与有效执行,并作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保留下来。作者:夏登宇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其实质在于构建社会理想和共同的价值标准。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不但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的要求,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和国情,而且还应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内心最真实和最强烈的愿望。本文将针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如何看待价值观的多样性、九三学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等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利益格局的多变、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与交汇、计算机网络和现代媒体的广泛使用,已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影响还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个人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社会价值观多层次的特征也越来越突出。所以,要形成社会理想和共同的道德标准,即社会核心价值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不良的社会现象呈泛滥之势,具体表现在:处处讲人情而不顾社会应共同遵守的规则和规范;热衷关系网而藐视良性竞争;将道德失范视为新潮开放;以假乱真、扬恶抑善、以丑为美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们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底线不断受到挑战。领导干部的腐败堕落,尤其是近年来一个接一个高官的落马,更对人民群众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在教育、医疗、住房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缺陷,也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上述种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而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并没有相应提高。这不能不说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无形的浪费。事实上,身处当今的中国社会环境,人们的内心都向往一片蓝天,都渴望有一个宁静的港湾。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享有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从更深层次和更长远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中国的标志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而且也是精神层面的。没有社会理想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无从谈起。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提出,符合人民群众对社会理想和共同道德标准的追求和愿望,也符合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需求。当一个国家目标的提出能牵动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最朴素、最真切的情感时,这个目标便有了实现的可能和基础。二、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只有认清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才可能回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科学的分析需要科学的方法。这里借用“统计热力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就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做一类比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社会规律远比自然规律复杂多变,因此本文的观点仅供参考。统计热力学是采用求统计平均值的方法研究大量微粒(以气体分子为例)的集合体的宏观性质。统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微观的方法,它根据统计单位的力学性质(例如速度、动量、位置、振动、转动等),用统计的方法来推求体系的宏观热力学性质(如压力、热容、熵等热力学函数)。每个气体分子的运动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力学性质也在不断变化(是时间的函数),即具有随机性。但对大量分子的集合体而言,只要“宏观约束条件”(如温度、体积)一定,那么这个集合体呈现出来的宏观热力学性质具有确定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客观现象?这是因为尽管每个气体分子的能量状态是随机的,微观状态的分布极为广泛,但却存在一种微观状态最多的分布方式,称之为“最概然分布”。这种最概然分布对应的状态数在分布曲线上表现为“尖锐的极大”;最概然分布的微观状态数可以近似代替总的微观状态数。假设上述自然规律可以推广到有关价值取向的社会规律中,那么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对照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单个气体分子()大量分子集合体()单个分子的性质()气体宏观约束条件()最概然分布()气体宏观热力学性质(多种)()社会成员个体()社会整体()个人价值观()社会环境()最概然价值观分布(?)社会核心价值观(多层次)(?)上表打“”所对应的各项为无可争议的客观存在。“社会核心价值观”能否存在,取决于“最概然价值分布”是否客观存在。作者认为,当今的中国社会中,尽管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而且个人价值观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中,但对社会整体而言,“最概然价值观分布”依然存在,其所对应的价值观应该是“爱国主义”和“公平正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本质的体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是以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公平正义”则是深植于大部分人内心最强烈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愿望。因此,作者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中国社会依然客观存在。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