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15.“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16.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17、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1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1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2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2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性收缩。22、强直收缩:是指每次刺激是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肌肉是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完全舒张,称为强直收缩。23、呼吸: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24、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25、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人体主要的呼吸肌为膈肌和肋间外肌。当膈肌收缩时腹部随之起伏,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壁随之起伏。因此以膈肌运动为主的呼吸型式称腹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运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胸式呼吸。成人的呼吸一般都是混合式的。26、吸气过程:吸气肌收缩时,胸廓扩大,由于胸膜脏层与壁层间存在少量浆液,使两层胸膜紧密粘着在一起(且有胸膜腔负压加强了这种粘着),故肺必然随着胸廓的扩大而扩大,于是肺容积增大,肺内压降到低于大气压,这时外界空气经呼吸道入肺,这就是吸气过程。27、呼气过程:吸气末,胸廓不再扩张,肺内压与大气压达到平衡,气体不再入肺。随后吸气肌舒张,胸廓和肺回位,肺容积减少,肺内压升高超过大气压,于是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这就是呼气过程。28、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500-2000ml。29、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为补呼气量,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ml。30、余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为余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31、肺容量:肺容量是肺的基本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32、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它是衡量最大通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胸廓的形态和吸气肌的发达程度是影响深吸气量的重要因素。33、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最大气量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34、功能余气量:在平静呼气末,肺内所余留的气体量为功能余气量,它是余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00ml。35、时间肺活量:时间肺活量的测定,即在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2、3s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成人第1、2、3s的时间肺活量分别为83%、96%、99%,其中以第1s的时间肺活量意义最大。时间肺活量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的通气速度。36、最大通气量: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为最大通气量。我国成年男性最大通气量可达100-120L/min,女性为70-80L/min,有训练的运动员可达180L/min。最大通气量是单位时间内肺的全部通气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时的通气量,是检查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37、呼吸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38、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气体交换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O2和CO2的交换。前者称为肺换气,后者称组织换气。两种换气都通过扩散(Diffusion)方式来实现。39、氧通气当量: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VE/VO2)。40、解剖无效腔: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的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空间称为解剖无效腔,70Kg的男性其容积约为150ml。41、氧扩散容量:氧扩散容量是指呼吸膜两侧的氧分压差为0.13KPa(1mmHg)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此值大说明肺换气效率高。42、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为0.84(4.2/5),此时通气量与血流量匹配最合适,气体交换效率最高。43、分压:所谓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它可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乘以各组成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来求得。44、呼吸膜:肺换气是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间进行,气体所穿过的膜称呼吸膜(肺泡-肺毛细血管膜),呼吸膜的通透性及面积都会影响气体交换效率。45、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是指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呼吸肌同其它骨骼肌一样,本体感受器是肌梭,其适宜剌激是牵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称为呼吸中枢。46、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它能感受血液中PCO2、PO2、H+的变化。47、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是指接受血液和脑脊液中化学物质剌激的感受器,因其所在部位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它能感受血液中PCO2、PO2、H+的变化;另一是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直接与脑脊液接触,能感受H+和CO2变化的剌激,但对低氧剌激很不敏感。48、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直接与脑脊液接触,能感受H+和CO2变化的剌激,但对低氧剌激很不敏感。49、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的CO2、O2、H+,这些成分的变化都会剌激化学感受器,从而调节呼吸运动。50、体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60%。51、细胞内液:人体细胞内外含有大量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52、内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称为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内环境。它包括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组织液和血液中的血浆等,分别占体重的15%和5%。53、循环血量:人体血量的大部分是在心血管中迅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54、贮存血量:还有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等处,流动缓慢,血浆量较少,称为贮存血量,在机体运动时,被动员加入循环血量中。55、非蛋白氮:非蛋白氮是指血浆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多肽等。56、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比容为40-50%,女子为37-48%。57、血型:红细胞膜上还含有多种抗原物质。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称血型。58、白细胞分类计数:健康成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在(4-10)×109个·L-1范围内,其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百分比最多,为50-70%,淋巴细胞次之,占20-40%,单核细胞占2-8%。每一类白细胞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称白细胞分类计数。59、渗透:如果半透膜两侧为不同浓度的溶液,水分将从溶质少的稀溶液向溶质多的浓溶液渗入,这种现象称为渗透。60、渗透压:在渗透现象中,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称为渗透压。61、渗透单位: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通常以溶质浓度1mol/L作为渗透压的单位,称为渗透单位(Osm),或取此单位的千分之一,毫渗单位(mOsm)。62、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1(相当于7个大气压或708.9KPa),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称为晶体渗透压,约为300mOsm·L-1。另一部分来自于血浆蛋白,称为胶体渗透压。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13呼吸商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