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6页钾肥资源对有着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意义何其重大,不言而喻。但反观国内该行业之现状及作为,不能不让人痛感国内对该行业战略定位的缺失,不得不让人感慨为什么我们总缺乏具有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的企业家,却不乏目光短浅和唯利是图的小商人。从铁矿石谈判到钾肥价格谈判,为什么失败的总是中国?几篇小文,献给关心此事的相关人士,愿你也一同思考。愿下一次失败的不是我们。统计显示我国钾肥缺乏成农业发展瓶颈日期:2008-03-21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我国耕地却普遍缺钾,南方尤为严重,以贵州为例,全省有1/2的土地缺钾,导致粮食产量增产困难、烤烟“无味”、玉米矮小。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农业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钾肥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瓶颈”。全国80%钾肥依赖进口据统计,我国的钾资源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2.6%,“但在察尔汗盐湖里,却聚集了1.45亿吨液相钾、3亿吨固体氯化钾,氯化钾资源占到了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但这个“能产多少就能卖多少”的行业却有着自己的危机:“氯化钾产品受制于进口,价格和量都是这样,去年俄罗斯涨40美元,进口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谈到去年8月份才谈下来,刚商定好只涨25美元,没几个月,今年又涨了。毕竟我们缺这个东西,市场上80%钾肥都依赖进口。”“市场上谈论说盐湖钾肥这几年发财了,这实际上并不是我们主动的,更不是我们故意要提高价格坑害农民。我们的产品定价目前是跟踪市场价格在走,但是由于大量进口,定价权并不在我们手中。”第2页共36页没有定价权,在市场上永远只能做追随者,所以扩大产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成为了盐湖人的梦想。在从格尔木市通往厂区的道路旁,盐湖人的这个梦想用一块硕大的标语牌展示着:“国家西部开发标志性工程——青海百万吨钾肥项目”。2000年,该项目作为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之一上马建设,到去年全部建成达产。新生产线的建成,使整个盐湖钾肥的钾肥生产能力占全国钾肥产量的80%,“盐桥”牌钾肥纯度(品位)达到95%—98%,与国际钾肥接轨,成本却比进口钾肥降低了1/3。“百万吨工程建成,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拥有百万吨钾肥生产能力的国家。”独一无二的生产工艺记者在盐湖钾肥的生产作业区看到,十几个长方形的盐池依次排开,小的一个3平方公里,大的一个有5平方公里多,正在作业的工人打趣道,“一个盐池等于一个西湖大,我们这里有十几个西湖呢”。由于水中所含氯化钾浓度不一,这些“西湖”或黄,或绿,或蓝,色彩纷呈。“西湖”岸边,则是一片片纯白的“盐”滩,在水不深的地方,时不时还长出一些像蘑菇一般的盐结晶。“察尔汗盐湖说是湖泊,其实是看不见湖水的,因为湖的表面结成一层厚厚的灰褐色的盐盖,盐盖下是卤水。工业上要大规模提取钾肥,就必须把这些卤水通过渠道抽取到眼前的这14个盐池中,然后通过采矿船抽吸。”技术人员介绍道。“卤水中含2%氯化钾,经过蒸发结晶,盐池底下会长出光卤石矿,含氯化钾达20%,等采盐船采出送到车间,再进行浮选、结晶,产品将达到95%纯度。”可记者却发现“池”多船少,“那没有船的盐池怎么办呢?”记者向工作人员询问。“把你站的路挖开就可以了,这些分割盐池的‘田埂'也都是盐结晶。”难怪人们要把察尔汗盐湖称为“盐的世界”了,这里连路都是用盐铺就。“国内现在只有察尔汗这么一个盐湖工业,生产工艺也非常特殊,和国外的技术也都不一样。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国就像我们国内采煤矿一样,取光卤石;而约旦和以色列是直接把死海的水抽上来进行分解;我们则是把地下的卤水抽上来,再摊晒,形成光卤石矿后再分解。”对于公司独家的技术工艺,郑长山十分自豪。“中国最优秀的盐湖专家和钾肥生产技术工人就在我们盐湖钾肥”,盐湖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安平绥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盐湖钾肥及其前身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各类技术人才在无条件引进的情况下,通过师带徒、父带子等传统的培养形式和一大批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把企业相当一部分优秀员工培养成了钾肥生产领域内具有顶尖技术才能的高级技师和盐湖专家。”有了人才保证,技术创新才有可能。盐湖钾肥氯化钾生产工艺主要经历了土法制造、冷分解—浮选法和冷结晶—反浮选三个阶段,目前使用的冷结晶—反浮选工艺是多次与国外先进企业寻求技术合作无果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盐湖专家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该项技术在2000年获得国家技术专利金奖。综合开发VS单一经营第3页共36页察尔汗盐湖除了钾,还蕴藏着钠、镁、锂、硼、溴、碘、铯、铷等多种宝贵资源,其中钠的储量达500多亿吨,可供全世界人口食用2000多年;镁的储量为16.5亿吨,是全国最大的镁资源地;锂的储量有800多万吨,占全世界锂资源储量的60%。据专家估测,察尔汗盐湖各类矿藏资源可供开发的经济价值高达12万亿元。面对这个聚宝盆,是单一发展钾肥业务,尽快做大做强;还是多元并举,综合开发各种资源?在盐湖钾肥内部,这曾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钾肥资源的独特性、盐湖产业的独特性和国内市场的独特性,这三个独特性本身就限制了盐湖钾肥的发展方向,它必须朝尽快做大做强钾肥业务的道路上发展!”郑长山斩钉截铁地说。除了继续加大察尔汗盐湖钾资源开发力度,盐湖钾肥也正在积极接触境外的钾资源,“盐湖钾肥的远景规划是要利用境外资源来开发氯化钾。今后利用察尔汗满足国内三分之一需求,利用国外资源再满足三分之一需求,从而逐步降低纯进口比例。这等于再造了一个盐湖钾肥。”从五年前开始,盐湖钾肥就开始与老挝、泰国、越南等国的钾资源储地联系,因为东南亚地区钾肥是以固体形式存在于地下,与察尔汗盐湖的情况很不一样,因为技术问题,国外开发项目一直还没有实施。走出去客观条件是成熟的,方向也是明确的,现在要解决的一个是技术问题,另外一个是要协调相关各方的分歧、矛盾。面对察尔汗盐湖丰富的资源,盐湖钾肥的大股东盐湖集团则在通过“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积极发展非钾肥产业。该项目一共分三期,工期将横跨整个“十一五”和“十二五”前三年,包括甲醇、氯乙烯、PVC、合成氨、尿素、金属镁,无水氯化镁等各种子项目。虽然有极高的技术难度,但这一庞大项目完全实施后,盐湖集团将以石油天然气、盐湖无机盐为原料,充分利用柴达木盆地良好的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太阳能、风能等)、盐湖无机盐资源配置,建成中国第一个盐湖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结合的新型石油天然气盐化工基地。“中国不缺钾资源提高钾肥行业转入门槛很重要时间:2009-11-0413:23来源:中国化工报责任编辑:小招“中国并不缺乏钾资源,钾肥实现自给已为期不远。在钾肥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提前建立预警机制,提高钾肥行业准入门槛,适度控制产业无序过度增长,不能盲目跟风,进口钾肥要适度。”上月底在西安举办的2009年中国化肥行业峰会上,上海钾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魏成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如上表示。第4页共36页魏成广介绍,中国钾盐资源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罗布泊盐湖地区,氯化钾储量7.91亿吨,再加上四川、贵州、陕西、西藏、云南、甘肃、湖北等钾盐板块,估算钾盐资源可供开采量10.21亿吨。钾肥短缺一直是中国化肥工业之痛,土壤大面积缺钾,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调。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钾肥工业发展滞后,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基于钾肥需求的强势拉动,我国钾肥工业自上世纪90年代加快了发展步伐,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钾肥工业的投入,陆续开工建设了三大钾肥工程,产能不断扩张。到2009年我国钾肥产能快速增至530万吨,而年消费量不过600万吨,钾肥实现自给已为期不远。不仅如此,我国还加大了海外寻找钾盐的步伐,通过与国外合作,增加国内钾肥供应量和产量。目前在老挝的钾肥生产基地已初露轮廓,预计年底将投产10万吨产能,5~10年内钾肥产能有望发展到300万吨以上。加上其他在境外建设的钾肥项目,累计产能将达800万吨。这些项目将在10年内建成投产。“按照目前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项目,预计到2017年中国钾肥产能可达到2000万吨(含境外投资项目),届时产能过剩将成为必然,一举从钾肥进口国演变成为出口国。”魏成广说,“在目前解决中国钾盐供给短缺的矛盾之时,就应当未雨绸缪,适当提高钾肥行业准入门槛,控制项目建设无序发展,不然等产能过剩时就难以挽回了。氮肥、磷肥等行业目前的窘境就是前车之鉴”。适当进口钾肥以补充需求缺口,甚至停止大量进口,保护国内钾肥产业,是魏成广提出的另一个预警机制。“目前国内钾肥库存量仍然很高,仅青海察尔汗地区生产企业就库存200多万吨,山东临沂地区库存量达100多万吨,估计今年全国剩余库存量高达800多万吨(包括2008年剩余结转量680万吨和2009年预计进口量200万吨)。但今年农业、工业领域实际消费量预计不超过600万吨,明年的钾肥价格若居高不下的话,预计其消费量增长幅度也不大,也就700万吨左右。今年这么多的剩余库存量若转到2010年度使用的话,消化不掉仍有富余,甚至要转到2011年使用,国内钾肥可供资源量非常充足。因此说不但今年后几个月不能进口,而且明年也没必要大量进口钾肥。国内钾肥价格也将进一步理性回归,预测在1800~2100元/吨之间运行。”2007年,国内一些企业在判断市场趋势时不冷静、不理智,全年进口的钾肥900多万吨没有完全消费掉,2008年又进口500多万吨,给国际上造成一种错觉:中国钾肥需求量很大,结果是国际价格直线上升,随后又骤然下降,导致许多企业因进口钾肥而损失惨重。“中国与国外钾肥贸易商谈判尚未进行。我们应该取得参与国际钾肥行业竞争的话语权,减少国际钾肥寡头抱有继续垄断中国钾肥市场的幻想。”魏成广建议,未来几年内当国际价格达到中国消费者接受的价格时,可以适当进口一部分,以减少国内钾盐资源开采,保护现有资源;而当钾肥价格较高时立即减少进口,让国内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国内钾肥生产量、进口量以及在海外基地的生产量的比例要把握好,保持在1∶1∶1比较合适;生产者和经营者不要盲目跟风,要尊重市场变化和供需关系,按实际需求安排钾肥进口量,警惕国际钾肥经销商的炒作,以维护国内钾肥市场稳定,促使钾肥民族工业健康发展。国内企业联合将是提高钾肥话语权重要途径第5页共36页在氮肥、磷复肥行业陷入产能实质性过剩的时候,本来供应一直偏紧的钾肥行业在今年也遭遇了供应过剩,销售价格持续低迷。但是相对于氮肥、磷复肥行业来说,钾肥行业的过剩只是特殊时期的现象,价格的下滑只是一个回归理性的过程,整个行业将在短暂的调整之后步入理性轨道。通过对国内最大的钾肥生产企业——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长山的采访,我们了解到钾肥行业仍有巨大的市场机遇,国内企业的联合将是提高国内钾肥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途径。钾肥价格下滑促使需求理性回归郑长山分析认为,2008年钾肥价格的快速上升和需求的大幅下降是一种市场偏激行为,属于短期的恶性现象,就像中东石油一样,会炒到148美元/桶,也会跌到40美元/桶。所以目前价格的下跌是价格回归价值的过程,属于正常的市场调整。2008年国内出现钾肥价格过高,在于国内钾肥供应有限,而有定价权的国际钾肥供应商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提升价格,使价格偏离价值较多。作为民族工业,国内钾盐生产企业也不愿意看到钾肥价格的过快增长,但是由于国内的产能有限,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非常有限,只能跟随进口钾肥进行定价。虽然国内钾肥生产企业也在尽力控制价格,但在之前对市场的影响比较有限。当进口钾肥价格达到5000元/吨的时候,盐湖钾肥同质的产品销售价格为4500元/吨,由于国内生产企业第6页共36页的供应量在市场的占有率并不能占绝对地位,在价格制定方面就显得非常被动。但是国内农业对钾肥价格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在2008年高价钾肥严重破坏了农民的需求,使得在年底的时候有500万吨左右的库存转移到了2009年。2009年以来价格不断下降,其实是一个正常的价格调整过程,价格逐步回归理性将促使需求也回归理性,但需求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所以2009年的需求将维持在700万吨左右,而正常年份我国每年的钾肥需求在800-900万吨。现在国内钾肥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