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大赛获奖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让我们走进《孟子》,领会一下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劝学登高见远假舆马以致千里,君子日日学则终成大业;顺风闻彰借舟楫而绝江河,吾辈时时思则日臻妙境。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他的《劝学》中,为我们论述的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正如培根说过的,知识就是力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感悟荀子“为学之贵”的劝导。*过秦论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黯然失色,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秦王朝到底怎么了?楚汉战争后诞生的汉朝是否会像秦朝那样短暂易逝?怎样才能保持着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许多有志之士在苦苦思索着,探索着,总结着,终于,《过秦论》以其卓绝的见解横空出世。*师说从师勤学为圣,且圣益圣;耻师懒学为愚,将愚愈愚。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到了唐朝,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招来路人的讥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顾流俗的韩愈出现了,他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华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8寡人之于国也,[学生用书P45])诗海拾贝孟子[宋]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篇一读想风标。不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赏析】诗人在推行“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过程中,遭到了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元老重臣的反对,被人说成“背儒崇法”,被人视为“迂阔”,其情形就与当年孟子相似。本首诗写出了古人和自己的理想抱负彼此相同,但遭遇相似,有共同的孤独感。最后一句“故有斯人慰寂寞”,古人(孟子)视我为朋友,安慰我,温暖我,感动我,使我寂寞的心灵充满活力,故才能始终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的气魄,不屈不挠,奋斗不懈,唱出了心中最深沉的音符。【思考】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写了哪些内容?【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一、文本名句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孟子名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离娄下》)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学生用书P45])1.字音王好.战(hào)弃甲曳.兵(yè)衣.帛(yì)数罟..(cù)(gǔ)洿.池(wū)庠.序(xiáng)养生丧.死(sāng)鸡豚.(tún)狗彘.(zhì)饿莩.(piǎo)2.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斑白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_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重要实词①尽心..焉耳矣费尽心思②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③察.邻国之政考察④请以战喻.打比方,做比喻⑤不违.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⑥申之以孝悌之义.道理4.一词多义(1)数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形容词,几、若干②数.罟不入洿池形容词,密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副词,屡次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名词,数目、数量(2)胜①谷不可胜.食也副词,完、尽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动词,打败对方③日出江花红胜.火动词,超过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3)兵①非我也,兵.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名词,武力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名词,士兵(4)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5.词类活用①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敲鼓②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上④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⑤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称王6.古今异义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②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如此),却。今义:转折连词,然而。④王无罪..岁古义:不要归咎。今义:常用义是没有犯罪。7.特殊句式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宾语前置句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句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⑦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⑧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8.成语积累①五十步笑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弃甲曳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②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作者卡片]姓名孟轲生卒年前372-前289字号称谓字子舆籍贯邹国(今山东邹城市)相关材料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他的主张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背景呈现]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不断地同他探讨有关治国的道理。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知识链接]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此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1.本文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劝梁惠王施行仁政。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学生用书P46])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表现出梁惠王什么心理?这与后文有何联系?[名师指津]抓住“寡人之民不加多”,概括出梁惠王的想法。从孟子谈话的艺术中,找出这样写的意图。[我的理解]表现出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于自己的心理。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2.孟子为什么说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名师指津]指出梁惠王实行的措施的实质,点出他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自己扩张土地,从这个角度分析即可。[我的理解]梁惠王“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扩张土地、敛取资财的需要罢了,这和其他诸侯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推行“仁政”,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3.这篇文章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名师指津]在文中,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意在强调梁惠王的治国与其他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霸道,而非王道,这种方法必然适得其反,造成恶果。[我的理解]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孟子认为“王道”可以分两个阶段实现,这两个阶段是什么?各自的标志是什么?[名师指津]对两个阶段的概括要结合文本内容,要抓住文中的“王道之始”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两点进行梳理。[我的理解]①重民时、节物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②制恒产、行教化——实现温饱,尊老养老——王道之成。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名师指津]先指出这三组排比所要表达的内容,再指出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我的理解]①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②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6.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名师指津]这篇文章通过写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王道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后三个自然段中,作答时,要认真梳理。[我的理解]孟子在宣扬他的政治主张时,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以仁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说的仁政,是用仁义之心来爱民。在本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仁政反对兼并战争民为国本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农、林、渔业保障民生,使百姓富足注重教育,使百姓知礼仪国君自省,反对暴政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你是怎样认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请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谈一下你的观点。[名师指津]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分析时,既要结合文本,指出其具体做法,又要联系现实,解读其实质和价值。[我的理解](观点一)孟子所说的“王道之始”首先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是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他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观点二)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一致,以便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状况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观点三)孟子强调“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推崇孝敬老人,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是有着重大启示的。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问政:民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