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项目内容教材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高一政治必修Ⅰ第七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在第二单元已经分析了“谁来生产”这个问题,接下来第七课就要介绍财富如何分配,也就是说要解决了“为谁生产”的问题。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题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与第二框题“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相联系。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学习我国的分配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平时也比较少接触,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所以在学习本课知识时,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以自主探索和质疑讨论为主要的学习方法,逐步认识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其必然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含义及其他分配方式。理解:说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必然性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2、能力目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能够分析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热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科学,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项目内容项目内容依据教学重点难点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1、根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重难点。2、运用教学案例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营造由浅入深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分析各种分配方式及其意义,总结知识点,并结合练习题加以巩固。项目内容依据教法分析1、案例分析法2、小组讨论法3、多媒体展示法4、讲授法1、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角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先行组织者”的角色。2、选用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设计不同的情景分析不同的分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3、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项目内容依据学法分析1、自主探究法2、质疑讨论法3、朗读法1、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按照“了解案例---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练习巩固”的模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2、运用朗读法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理清课本的知识点与思路。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旧知识回顾(3分钟)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2、按性质分,我国的企业分为哪几种?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1、巩固旧知识,寻找本节课新的知识点。2、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通过复习能够给学生找到一种轻松自信的感觉,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二、导入新课(4分钟)【案例导读一】:在一家国有企业的车间里①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受伤请假,月工资2000元;②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月工资3000元。③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月工资2500元。思考:1、他们的收入来源有什么共同点?2、他们的工资为什么高低不一?(备注:学生自由发言)1、让学生初步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为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做铺垫。2、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流程内容设计意图三、教学过程(30分钟)【知识归纳一】“按劳分配”的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思考:①按劳分配的范围?(公有制经济)②按劳分配的尺度?(劳动)③分配的对象?(个人消费品)1、把“按劳分配”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理解,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全面理解这个含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能够紧扣刚才案例分析中的两个思考题。项目内容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在我国现阶段,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有(A)A.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B.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C.三资企业工人的工资D.企业承包经营者的年薪通过做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强化对“按劳分配”的理解与记忆,进一步明确“按劳分配”必须在公有制经济范围之内。项目内容设计意图案例导读【案例导读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①小李:我干得少,平均分配,我可能多得些。②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③小张:我可没少出力,可不能少了我的。思考1:这笔奖金该如何分配?思考2:在该企业如果不按劳分配会有什么后果?(★备注:小组讨论)1、学生先思考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疑问与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2、利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探索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包括哪些情况。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项目内容设计意图链接“不按劳分配”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1)按需分配A、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度发达B、劳动产品极大丰富(2)平均分配A、抑制劳动积极性B、难以体现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通过递进式提问,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生产力角度和思想的角度,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内容设计意图知识归纳【知识归纳二】1、实行“按劳分配”的必要性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②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谋生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③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引导学生思考:“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方式”有什么联系,回顾生产关系三要素来解决这个问题,突破教学难点。项目内容设计意图知识归纳【知识归纳三】2、“按劳分配”的意义:①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的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与旧社会的剥削和两极分化有了质的分别。让学生回顾生产力三要素,明确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对生产力的影响,有助于突破学习难点。A、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生产关系B、产品如何分配C、人们在劳动中的关系和地位如何劳动者(最活跃)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1、公有制经济(企业):按劳分配我国的分配原则2、个体经济:按_____分配3、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按____分配项目内容设计意图案例导读【案例导读三】①小李说:“最近我家开了个小商店,收入比我的工资还高。”②老王说:“我利用双利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报酬很丰厚。”③小张说:“我买了一只股票,现在每股升了两元。”思考:他们工资外的这些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1、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出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2、理论与实际具体例子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经济学原理。项目内容设计意图知识归纳【知识归纳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个体劳动者运用自已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个人收入。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在归纳总结中让学生理清知识点,使教与学共同发展。项目内容设计意图知识归纳【知识归纳四】(补充知识)生产要素含义:所谓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适当拓展课本知识点,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为熟练使用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基础。项目内容设计意图知识归纳(全班朗读)思考: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知识归纳五】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1、教师启发,学生归纳这种学习方式促进了师生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2、运用朗读法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理清课本的知识点与思路。项目内容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巩固练习2】(2007全国Ⅱ,单选)某“80后”业余作家发表一部小说,获得稿酬1万元。此作家的稿酬属于()A、按劳分配所得的收入B、个体劳动经营所得的收入C、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所得的收入D、知识创新的奖励收入例题分析后,设计了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作为对知识应用的实时检测,给学生提供进一步比较、归纳的机会,为熟练使用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基础。项目内容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巩固练习3】(2007广东文科基础)某国有独资企业技术骨干的年收入,由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等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B、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C、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奖金、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D、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项目内容设计意图巩固练习【巩固练习4】小吴一家的收入来源情况如下:爸爸是国企的工程师,一年的工资和奖金收入为12万元;妈妈在外企做会计,年收入为5万元;小吴自己开了一间服装厂,年收入为36万;姑姑在学校开了一家小商店,年收入为6万;叔叔是农民,在乡下耕种责任田为生,年收入3万。思考:1、小吴一家人的收入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2、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分配方式的什么特点?(★备注:小组讨论,2分钟)1、这道题完整地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和目标要求。2、通过小组讨论,活跃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项目内容设计意图(四)课堂小结(附:板书设计)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公有制经济)1、(是什么?)按劳分配的含义2、(为什么?)按劳分配必要性、意义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是什么?)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②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私营、外资经济)2、(为什么?)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板书设计简洁,能够理清思路,突出重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项目内容设计意图(五)自主探究在课后分小组完成该调查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我国分配方式的理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家庭收入构成来源属于何种分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