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微专题1等高线地形图微专题2地图与“3S”技术微专题3地方时、区时计算与日期变更微专题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计算微专题5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微专题6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微专题7热力环流与风微专题8气压带与风带微专题9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判断微专题10锋面与气压系统微专题11水循环与河流补给微专题12洋流微专题13地质作用微专题1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微专题15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微专题16人口数量变化与人口迁移微专题17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微专题18城市化微专题19农业区位及其变化微专题20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微专题21工业区位及其变化微专题22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微专题23区域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微专题24产业转移微专题25世界主要区域微专题26中国主要区域微专题1等高线地形图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但有时也出现重合,只有在陡崖处呈现重合状态。3.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表示坡陡,否则表示坡缓。4.等高线向高值处弯曲的部分为山谷,可能有河流发育。5.根据等高线判断气温和气压:海拔越高,气压和气温越低。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风向判断降水:高大山脉的迎风坡多地形雨。7.水库坝址应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8.一般山区聚落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9.如果M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最大值,d为等高距,则陡崖顶部的绝对高度H的计算公式为:M≤H<(M+d)。10.如x条重合等高线间的等高距为d,那么陡崖的相对高度ΔH的计算公式为:(x-1)d≤ΔH<(x+d)。近年来,漂流逐渐受到人们尤其是热衷户外运动的年轻人的青睐。下图是“安徽南部某地皮筏漂流河段示意图”,该段漂流全程大约需要1小时。读图回答1~2题。1.皮筏漂流()A.方向为先向东南后向东北B.速度约为6千米/小时C.落差约为150米D.起点到甲附近河段水位逐渐降低2.据图分析该河段适合发展漂流的有利条件有()A.河流水量大,水流平缓B.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C.结冰期短,大多数时间可漂流D.位于山区,没有洪涝灾害答案1.D2.A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皮筏漂流方向为先向西南后向西北;速度约为3千米/小时;落差小于100米;起点到甲附近河段水位逐渐降低。第2题,据题干信息知,该河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量较大;河段落差较小,水流平稳。(2016·陕西质检)某地理学习小组对我国江南某区域进行野外考察。读下图完成3~5题。3.学习小组绘制由图中的a到d处的地形剖面图,以下4幅正确的是()4.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A.371米B.420米C.380米D.500米5.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从方便生活,利于发展角度考虑,最合适的地点是()A.④B.②C.③D.①答案3.B4.B5.A解析第3题,结合a-d剖面线主要控制点判断地势起伏状况,并结合此级控制点主要高程判断具体答案。第4题,读图知,该等高线图中等高距为20米,即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420米。第5题,结合图示比较四地可知,④地地势低平、开阔,有利于聚落的建设和发展。微专题2地图与“3S”技术1.地图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2.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除以实地距离。若用分数表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3.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有经纬网的地图,纬线定东西,经线定南北。4.遥感具有精度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的特点;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5.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可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6.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专门处理。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及时评估,还可应用于城市管理。下图为“某城市Y灾害分析模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X地理信息技术是指()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C.空间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2.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Y灾害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可能是()A.年降水量增大B.地面硬化面积扩大C.热岛效应增强D.绿地面积增加答案1.A2.B解析第1题,结合X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模型中的功能主要是对获取的模块进行分析,可知该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第2题,结合材料分析知,该城市灾害为城市内涝,地面硬化面积扩大是该灾害加剧的主要人为原因。下图为“某中等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是()A.商业用地B.住宅用地C.工业用地D.市政用地4.为及时获取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像,应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A.RSB.GISC.BDSD.GPS答案3.C4.A解析第3题,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为工业用地。第4题,结合各地理信息技术特点,为及时获取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像,应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RS)。微专题3地方时、区时计算与日期变更1.影响地球上某地自转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和海拔。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3.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近日点时间为每年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5.地球表面有两条日期分界线:一条是0时或24时所在经线(设为A),另一条是180°经线(设为B)。从A线向东至B线为今天(新的一天),其他部分为昨天(过去的一天)。1.当地时间1月28日20时(西五区区时),一艘运油船舶从威廉斯塔德出发前往巴拿马运河,4小时30分后抵达甲水域,抵达时甲地地方时为()A.1月29日0时10分B.1月29日0时24分C.1月29日0时36分D.1月29日0时50分答案D解析结合图示知,西五区区时即75°W的地方时为1月28日20时时,甲地的地方时为1月28日20时20分,从而可计算出4小时30分后,其地方时为1月29日0时50分。2.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A.1/2B.1/3C.1/6D.1/9答案D解析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该地地方时6点日出,即120°E地方时为6点,160°E地方时为8:40,则东半球处于白昼的范围是120°E向东到160°E,跨度为40°,占全球的1/9。微专题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计算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某地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2.决定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3.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达一年中最大值。4.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90°-|α-β|,其中α为太阳直射点纬度,β为所求地纬度(北纬取正值,南纬取负值)。图1为“①②③三地等高旗杆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图2为“A、B、C、D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1.图2中四条曲线能够反映③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A.AB.BC.CD.D答案D解析图1中③地12月22日正午影长为0米,说明太阳高度为90°,且该地一年中其他时间影子的朝向都为南,因此③地位于南回归线。图2中D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因此D地位于南回归线。读“110°E经线上M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内变化图”,该地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0°,回答2~3题。2.M地的纬度位置为()A.23°26′NB.20°NC.23°26′SD.20°S3.M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A.46°34′B.43°26′C.86°34′D.83°26′答案2.B3.A解析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知,夏至过后某日M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附近。然后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列方程后即可求得其纬度为20°N。第3题,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据此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即可求得冬至日M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6°34′。微专题5昼夜长短的变化及计算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以内有极昼;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以内有极夜;南半球相反。3.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白昼达到一年中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为极昼;南半球相反。4.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5.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等。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下图表示一年中某段时间,全球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昼长的变化规律。读图回答1~2题。1.假如地点④位于北半球,图中M点代表的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2.假如地点②位于北半球,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的排列顺序,正好纬度从高到低B.地点①可能位于80°NC.图示期间地点③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D.地点④在一年之中,有极昼极夜现象答案1.D2.C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④到M点昼长经历了由昼夜平分到最短的变化过程,据此判断M点代表冬至日。第2题,结合题干与图示信息,③应在赤道上,纬度最低,M日期时,③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然后逐渐增大;①出现极昼的时间很短,应该在极圈附近;④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存在极昼极夜现象。下图是“北半球极昼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示节气判断正确的是()A.甲——春分B.乙——夏至C.丙——秋分D.丁——冬至4.图示日期中当北半球极昼面积逐渐消失接近于0的时候江苏各地()A.昼短夜长B.昼长夜短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答案3.A4.B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从甲—丙—戊时段,北半球极昼经历了由无到有然后增大再减小直到消失的过程。据此判断甲为春分、丙为夏至、戊为秋分。第4题,当图示日期北半球极昼面积逐渐消失接近于0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接近赤道,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江苏各地昼长夜短。微专题6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1.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2.时间变化(1)气温日变化:一天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2)气温年变化: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气温陆地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都要比大陆向后推迟一个月。3.空间变化:对流层中,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6℃。全球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北半球一月份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冷,七月份相反。暖流经过的海域比同纬度其他海域水温高,寒流相反。4.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对流运动,阻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低,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但逆温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利于高空飞行。读“冷空气影响下的海南岛气温分布示意图”(单位:℃),回答1~2题。1.本次冷空气为()A.东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2.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D.洋流答案1.B2.C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同一纬度海南岛东西两侧气温西部低,东部高,说明西部受冷空气影响大。据此判断本次冷空气为西北风。第2题,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乙地受冷空气影响大,气温偏低;甲地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温较高。读“陕西省年平均地温和气温分布图”,完成3~4题。3.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年均地温的比较分析,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地温较低是因为海拔最高B.乙处是汉水谷地,其地温高于山区C.丙处是渭河谷地,地温较高D.丁处地温最高,其主导因素是纬度和地形4.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