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全面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一、夏朝的建立:(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禹是夏朝的建立者。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定都阳城。(2)夏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原因: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夏朝统治者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武装、官职、监狱、刑法)。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3)夏朝的灭亡:夏桀的暴政,在约公元前1600年,被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汤灭亡。二、商朝的兴衰:1、商朝的建立:商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以亳为都城。2、盘庚迁都: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原因是政局动乱),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为殷朝。3、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人牲”和“殉葬”:4、商朝的灭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三、西周的政治和经济:1、武王伐纣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战争。过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了讨伐商纣的战争,牧野之战,商纣武装阵前倒戈,商朝灭亡。周朝把都城建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取胜原因:(1)商纣王的残暴统治(2)周部落的强盛。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1、国人暴动——(1)时间:公元前841年。(2)爆发的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3)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为共和。2、西周的灭亡——(1)原因: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经常不来朝贡。(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五、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1、井田制(1)性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2)内容: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耕地阡陌纵横,像井字形状,因此称为井田。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就是产品分配形式。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2)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和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3)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4)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5)作用: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考点二、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一、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1、春秋诸侯争霸——①原因: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②目的:各诸侯国。③性质:为取得更多的。④代表事件:齐桓公称霸(城濮之战)、“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称霸中原)、“吴越争霸”。2、战国兼并战争——①性质:由争夺土地和人民的争霸战争到封建兼并战争以后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②“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形成:三家分晋(前403年)、田氏代齐。③代表事件: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齐国大败魏国。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大败赵国,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战役。二、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除中原的华夏族外,四周还生活着其他民族,北方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考点三、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1)农业:①生产力水平:战国时铁农具普遍使用,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显著提高。②技术:牛耕的推广,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③水利灌溉:桔槔普遍用来灌溉农田。著名水利工程:“春秋:芍陂(楚);战国:都江堰(秦)、郑国渠(秦)。(2)手工业:①冶铸业:铸铁柔化技术,早欧洲二千年以上;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品;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的发展,使青铜器皿更为精致美观。②制漆业:战国的夹纻技术;③煮盐业及酿酒业(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用曲造酒,是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④“考工记”:战国时手工业专著(齐国官营),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技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3)商业、城市和交通:①中原市场商品繁多;②都城大多成为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2、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的改革——齐: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2)战国时期的改革——①魏:李悝变法;②楚:吴起变法;(3)秦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A、变法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B、变法的主要内容:“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和军功,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分封,建立县制。C、目的:建立封建地主阶级专政。D、历史作用:经过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此后,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嬴政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也有消极影响。考点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战国经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二、思想(1)道家:①老子(春秋):A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B著有《道德经》一书,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对立的东西是互相转化的。②庄子(战国):A发展了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2)儒家:①孔子(春秋):A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对“仁”有许多解释,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在政治上他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C但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D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E编订和整理儒家“五经”,——《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保存了古代文化。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②孟子(战国):A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思想。B他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C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D主张“性本善”论,在封建社会里,被统治者尊为“亚圣”。③荀子(战国):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3)墨家:墨子(战国),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平民利益。(4)法家:韩非子(战国)①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不遵循古法,不墨守成规,要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②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这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具有进步意义。③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三、文学:①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内容分为“风、雅、颂”。《诗经》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②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离骚》。③诸子散文:孟子:以辩论见长,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庄子:文字优美,想象丰富,代表作《秋水》、《逍遥游》。韩非子:善用寓言比喻现实,《五蠹》。四、艺术——⑴绘画:春秋时期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青铜器“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壶身上的“水陆攻战图”,说明青铜器的装饰已由以前的图案发展为完整的画像。⑵音乐: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整套青铜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五、科技①天文地理:前613年,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录;历法已形成固定的系统,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②物理:《墨经》: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光学八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③医学:扁鹊“脉学之宗”、“四诊法”是我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考点一、秦朝的统治一、秦的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秦的统一⑴统一的条件: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长期的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了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嬴政掌权后,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⑵过程:灭六国;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开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形成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⑶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⑷、疆域:秦的疆域最大时,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国。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①政治:第一,确立皇权至高无上,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至清末,延续了2100多年。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央设“三公”及“九卿”。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分掌政要。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以及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制订很有影响。②经济: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封建国家保护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加重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第二,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第三,统一货币便利了商品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