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成员:梁清华、邱凌玉废名小说的艺术特点与精神世界一、废名生平及简介二、废名小说的艺术特点三、废名小说的精神世界一、废名生平及简介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生在湖北黄梅,家境殷实,自幼多病,童年受传统私塾教育,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接触新文学,立志“想把毕生的精力放在文学事业上面”。毕业后留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期间开始与周作人交往。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张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组京师大学堂,废名愤而退学,卜居西山,后任教成达中学。1929年,废名在重新改组的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次年和冯至等创办《骆驼草》文学周刊并主持编务,共出刊26期。此后教书,写作,研究学问,抗日战争期间回黄梅县教小学,写就《阿赖耶识论》。1946年由俞平伯推荐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国文系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后被选为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废名被认为是周作人的弟子,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代表作家。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人称“废名风”,对沈从文、汪曾祺等作家产生过影响。废名名气虽大,但因为晦涩难懂,读者却很少。二、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1.诗话的语言(1)废名的诗化小说,文章优美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他那诗意语言。(2)小说的语言诗化体现在跳跃性上。(3)废名小说中直接化用古典诗词,为诗化语言添色。(4)从六朝人的文章中学得了语言的简约、凝炼。2.片段化的结构独特的“风景画集成”式的结构方式营造意境传达情绪描绘画面“菱叶差池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菱荡》既有魏晋山水诗的神韵,又有唐朝王维诗的意境。所描写的一切显得过于宁静、悠远,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切都凝固在一个深绿的“圆”点上。然而,仍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中涵纳着那“现代”喧哗的历史骚扰和作家那颗急于休憩的疲倦的心及其纤细脆的情感。3.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废名常以理想中的人物形象来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对人物给以梦的反映,使之具有梦一般的朦胧缥缈似幻似真之美。他小说文本中的人物个个显得非常完美,人人显得十分单纯、自然、可爱。如三姑娘、阿毛、史琴子、细竹、陈老爹、李妈废名虽然处在一个社会动荡、人心叵测的时代,但他却不侧重写民间疾苦和社会矛盾,而着重写民间古朴之风及亲和之气,张扬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4.幽静平和的意境(1)清远幽静的自然之美(2)冲淡平和的人情之美两种营造意境的方法一是用“写境”的方法,把古今诗句的意境融化在场面描写中。例如:醒来听不见桨声,从篷里伸头一望,原来东方已经发白,四五株杨柳包围两间茅舍的船埠立在眼前了。(《鹧鸪》)二是用“造境”的方法,仿照唐人绝句的特点,选择小桥流水、竹林旭日、古塔菱荡、青草衰坟等典型乡村意象,来虚构朦胧缥缈的意境。三、废名小说的精神世界1.田园牧歌废名田园风味的小说很难从创作方法上归入何种流派。它既不是鲁迅小说那样对生活进行剔骨见髓的如实刻画,又不是郁达夫小说那样对心灵进行激昂峻急的真诚抒发。它描写乡间平凡的翁姐男女,似是写实的家数,但它又追求罕见的和谐完美,带有几分浪漫的气息。这是一种非写实、非浪漫,似写实、似浪漫的田园牧歌。《菱荡》很能说明废名小说反映生活的态度小说由陶家村的翠竹绿水,写到小桥孤塔,贯彻着一种统一、宁静与和谐的节奏,对生活抱着一种欣羡而又富有诗意的态度,敏锐地从平常景物中展示出一种美的感受来。景物和谐,人的心境也同样和谐。长工的聋而勤敏,主人的和气宽容,洗衣妇的轻松打趣,还夹杂着一则穷人得道成仙的故事,形成一幅如水一般澄澈的画面。废名的这些小说以温馨的人情味、清新的自然景致、优美的牧歌情调,引发人们的某种雅兴和审美感受。在旧中国政治黑暗和社会黑暗的环境中,他的小说的田园风味显得与时代不甚协调,却也体现了小生产者的某种空幻然而美好的理想。后起的沈从文、艾芜、肖红、孙犁等人的抒情小说,成就皆超过废名,并且逐渐排除田园风味中的空幻之处,向现实主义靠拢,但是废名的开路者的华路蓝褛的业绩也是应予肯定的。2.禅佛精神(1)故乡的记忆与儒禅文化精神首先,在黄梅,千年积淀传承的儒家文化“健康的、美好的、人道的”深深渗透到乡民的深层心理、情感和思想中,从而形成了他们倾向于各安其位、内向克制、追求和谐的性格特征。其次,黄梅与禅宗的历史渊源及作者家族“信佛”的文化气息,则是废名内心固有的以“超然空灵”特色的退隐、出世精神赖以产生的客观背景。最后,故乡黄梅山青水秀、如诗如梦的自然环境也深深影响了废名,使他形成超然物外的审美心胸及审美眼光和超拔的人格境界废名的创作受禅宗艺术精神影响的再一个方面是“万法尽在自心”,把时空主观化。废名的文体非常简洁,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充满弹性语言充满机趣,简洁得不能再简洁,但正因此留下了大量能使人尽情展开联想的空白。《参考文献》刘晴《废名代表作》编选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华夏出版社田广《废名小说研究》王泽龙《废名小说的诗与禅》《江汉期论坛》1993年06杨义《废名小说的田园风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1982年第1期戴国庆《论废名小说的诗意禅趣美》《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陈振国《冯文炳小传》《新文学史料》1983年03期杨剑龙《论废名小说的诗意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陈国恩《废名小说与禅佛精神》《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1期王萍《论废名诗化小说体式的创新》《河南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