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2016/12/4读书笔记迟迟不能下笔,虽脑海中有些许思路,但终不能成形,恐今日之所写,来日之所非。然玉不琢不成器,成长是个过程。对于读书笔记的内容如何表达,我将采取主观角度,客观表达的方式。其一,如果单纯客观写《政治学》的字面理解,我无法深刻体现个人想法,而是局限于解释和注释且未必确准文意。其二,深入读懂课文是必须的,但对于研究生来说,举一反三和思维拓展是必要的,因此我将大量主观想法体现在读书笔记中。其三,每一个哲学家都是在自己生活的维度里思考问题,哲学家们极力反思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国家制度时,却没有人比他们更爱生活、更爱国。亚里士多德也是如此。而我就自己的生活维度为背景,主观性的解读《政治学》与现实生活的反思,从中获取感悟并书写于此,其中不乏误解和偏见,随着不断的学习和深入思考,我还将继续完善读书笔记。2016/12/4第一卷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1第一卷中主要论家庭。由分析和溯源的研究方法,分别叙述家庭、村坊的依次发展而成为城邦。政治团体(城邦)存在的根源和目的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实现善业,具有最高尚的目的(理想城邦)。而我们至今不可能否认的是,社会团体生活能够使人类获得更广泛的经济自给,过上更优良的生活(现实城邦)。我们可以外观亚里士多德的“善”是凝聚城邦的原始力量,也是城邦人民生活的追求,即是优良道德生活。又因“善”的天赋存在,按照原始力量推论,“善”也应该是家庭、村坊凝聚的原始力量,又因城邦“善”的最广泛、高尚,所以城邦必先于家庭,先于个人。如此,人类的存在必然形成社会团体(城邦)是自然意旨,人类在本质上也必为政治动物。如若不然呢?因此,我认为对于“善”的探讨是理解本书的首要。前文已经知晓“善”是整本《政治学》的理论源头也是城邦的目的。如果其论证不准确1本书根据纽曼校订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希腊文原文吴寿彭译出,商务印书馆出版。或错误,将导致城邦存在的目的和发展被质疑,那么也将影响家庭治理、城邦政治和人民生活的论述,至少理想城邦就不成立。那么亚里士多德的“善”是否有问题呢?首先“善”贯穿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在实践科学里,“善”也分研究个人的善和城邦的善,即伦理学和政治学,但本质并无多大区别。其次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也有类似章一的叙述:每一技艺和研究,以及类似地每一行为和选择,看来都指向某种善。因此善可适当地看作是万物的目的2。我不太认同以上的观点。因为即使不存在所有行为都指向的同一的目的,说所有行为都指向某种善仍然有可能是对的,而且无法充分论证。如性善论、性恶论。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善”只是其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那么抽离之我们能否用其它概念来构造《政治学》理论?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在此我给出了我自己的观点。就当今时代而言,“善”明显不是那么适合解释社会发展,社会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状态更多地指向物质极大丰富,而非人类思想极大丰富,进入全民高素质社会。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精神和身体的关系中,精神服从于身体者,天生自然为奴;身体服从精神者,富有理智的人则为主。这一主奴关系虽然不存在于现代社会,但这一划分却天然存在,至今犹存。正是因此,人类不可能实现精神上的“共产主义”(理想城邦),不可能实现所有人统一而至善至美(假如存在至善至美)的人生价值观。至此,我们已经明了,现实社会不具备实现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优良的道德生活”的条件。而古希腊公民是有实现道德生活的可能的,因为其已把卑劣低下的奴隶排除在公民生活外,好比贵族圈内部的盛会一般。现代社会虽提倡民主,制度上、法律上已经没有奴隶了,形式上、思想上,奴隶依然存在于社会。“奴隶”已经和“主人”夹杂其中,表面上人无区别,也无奴隶,实则败絮其中,大多皆为奴隶。在社会形态和政治理念中,我们诸多地方不如古希腊城邦。我们可以试着探究一下,前文已述“善”非现代社会发展根源和目的,那会不会是物质形态,如利益。我们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原话试着叙述下:我们见到的每一个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利益——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利益。既然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利益为目的,那么我们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一也可说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追求的利益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国家”,即政治社团3。这段话就像揭开了遮羞布,令人惊愕而又惶恐。我们不妨试着进一步论证。首先利益与家庭的关系。现代社会中一个家庭的组合往往是建立在爱情上,且不论爱情的发展如何,其组成家庭的动机明显比利益使然更高级、更优良得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所迫,利益的因素或多或少都不同程度存在于家庭,表现出“门当户对”、“高攀”、“下嫁”,甚至是“以物易妻”。然而没有一个时期像当今社会公众那样赤裸裸的婚姻交易。婚姻的变化择偶从择人品到择家庭财产,特别是女性。人们的婚姻观扭曲得如同卖肉的屠夫,在这种观念下诞生的家庭,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长久的婚姻,而男士也极易从婚姻中道德沦丧。久而久之,女人将沦为男人的财产。当然,不乏幸福的家庭也小部分存在着,这里不多赘言。亚里士多德的爱情观注重实际。“最初,相互依存的两个生物必须结合,雌雄(男女)不能单独延续其种类,这就得先成为配偶”、“家庭就是成为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基本形式”。对于家庭的成立,其目的是生存与繁衍后代,当然这是家庭最基本的功能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将“道德”“优良生活”赋予单个家庭,对妇女地位也并不认可。妇女的存在与奴隶的存在本质上相似,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夫妻之间并不存在爱情,男女之间的爱也没有登上“道德”的大雅之堂。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似乎圣人都是排斥或者回避男女的爱情的,或许爱情与情欲向来模糊不清,圣人守礼而鄙弃之。伟大的思想家婚姻都是不和谐的,而和谐的婚姻并不阻碍一个人的伟大。有些人常常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走得太远,而忘了自己妻子,哲学家就是如此。爱情是家庭的血液,维系家庭的和睦昌盛;爱情不需要相敬如宾,只要平等对待,爱情平凡而伟大。其次,利益与村坊的关系。中国村坊的原始形成状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群居”和“部落”,其形成显然跟“善”没有任何关系,当时人类思维还未进入到伦理道德层面思考,思想还处于幼稚阶段,主要为使用工具、维持生存和繁衍后代等简单生活思维,甚至是伏羲创立先天八卦的智慧也仅是对自然世界的探索。村坊的形成跟个人利益是有直接关系的。人类最初依靠群居而逃避天敌、抵御猛兽和合作狩猎,其目的是为了个人生存,进而群体的生存,虽然不存在物质利益,但有生存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村坊是由家庭所组成的,显然是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一1252a错的,恰恰相反家庭是由群居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开始注重伦理关系产生的。村坊是群居状态的一个演变,因而,村坊的出现早于家庭。家庭的产生已经不单单是群居状态下的维系生存,而包含了更高级的情感,就是爱情。我们再谈谈“群居”在当今社会的形态。首先群居在社会中表现为村庄、乡镇,进而发展为城市,经过意识形态建设形成国家。村坊的本质属性在当今社会中并无多大变化,而今在城市中有一个特殊的村坊值得探讨——小区。小区的居民大多非原著,其因为共同使用生活设施、基础设施而聚集在一起,居民互不相识甚为常见。小区居民的生活代表着城市群体生活的基本状态,而农村生活也在向此发展:生活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用品和食物丰富、生产运作便利,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然而群体之间社交逐渐衰落、交往礼仪丧失、社会人属性慢慢退化。以上现象在今日已初步显现,而任其长远的发展下去人类最终必将失去道德,人会变得孤立、无情、机械地生存。政治生活将失去人的基础,变为单纯的为物质发展服务。最后,利益与国家的关系。就我国而言,国家的最高利益是人民大众的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就是享受优质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因而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追求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大众。在此,古希腊的政治和当今的政治、古希腊城邦与当今国家差异已经很明显了。当今政治最大的特点是内部权利的划分与制约,外部经济发展为主题,显然民众的政治参与途径有限,且积极度不高。中国政治指导思想如同金字塔般层层传递,直至底层民众,而民众意愿和诉求传递至塔尖,几乎不可能,因无法参与顶层政治沉重打击了民众政治热情。国家政治话题敏感而复杂,若想得到政治自由还得先实现个人思想自由,故不赘述。亚里士多德城邦政体论我们在卷三的笔记中会详细叙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各家用来治理家务的工具或有生命或无生命,奴隶属于有生命的工具,用供役使。而奴隶是否合乎道义,亚里士多德并不在法定和社会积习上论述,而是转向“身心论”,从身心优劣上区分主奴,“凡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别人的理智的,就可以成为而且确实成为别人的财产,这种人天然就是奴隶4”。这种主奴的划分虽然巧妙有力,但也带来诸多问题,如“智慧善良的奴隶”“丑陋的主人”“卑劣的主人”等等,显然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主人都配做主人。亚里士多德做出了解释,“世上有些人天赋有自由的本性,另一些人则自然地成为奴隶”,这个观点实际上是有悖于其“身心论”,否定了奴隶成为主人的可能性,同时向奴隶关上了道德的大门,其剥削阶级的立场鲜明。无论如何,亚里士多德的身体和灵魂的观点向我们开启了道德之门,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追求灵魂的生活、高尚的生活。反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一1254b20观当下社会,追求利益的奴隶比比皆是,有些人成为了金钱的奴隶而自认为成为金钱的主人。亚里士多德对家庭财产的观点论述值得所有人学习,这是一种真正的财富观。在能够满足家庭所需的情况下,金钱财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便是如此。但是如果没有货币产生,社会也将无法进步,只是我们不能将创造财富做为目的,世人在此往往犯错:首先对人生目的的错误定位,以为人生而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再而享受糜烂的物质生活。其次,个人欲望无限放大,追求财富而满足欲求。最后,在获取财富的技术上失去人的本质,沦为奴隶。当下我们时常所见所闻一些自认为聪明之人,所说之话无非是在获取钱财上无所不用其极,而不明白人之本意,实为奴隶之技。如果将财产问题与现代家庭结合,又是社会上一大家庭难题。亚里士多德对于致富技术的实际运用,即行业的叙述,过于简单浅显并且与“道德”挂钩定论行业优劣经不住考验。“凡是对人体最有损害的一定是最鄙贱的行业”在公众道德层面上就无法成立,如:警察、消防员、人民教师等。在家务管理上,亚里士多德注重培养善德,目的在于全家人都达成善德。主从的道德标准相异,为主为夫为父同为奴为妻为子女各有其所善。其同圣人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5”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孔子注重纲常礼仪。亚里士多德在治家管理的思想中有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家教问题,作为家长应教育培养子女品德,以子女学业出息为荣;又如夫妻问题,丈夫应传导优良品德给予妻子,妻子应对丈夫持有尊重之情。在第一卷的读书笔记中,我将利益作为引子来叙述诸多想法,无非指向一个问题:人类如何才能更好的生活?揭丑现实无非希望它更好。人类作为有理性的动物存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的幸福生活是天性使然。但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共同的协作,社会的安定和谐需要集体的理性,社会的精神文明依靠大公无私的奉献,即使利益真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原因,那也绝不是目的,在此,“善”有其强大的存在理论理由。第二卷本卷为论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的体制存在形式。开篇亚里士多德便直指主题说到:这里,我们打算阐明,政治团体在具备了相当的物质条件以后,什么形式才5《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是最好而又可能实现人们所设想的优良生活的体制6。章一至章五主要是对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质疑和反驳,章六至章八对现存各城邦中业已实施有效的典型法制进行评述。章九至章十二对现存的各城邦中大家所公认治理良好的政治体制进行评述。下面按以上概括分类以书写读书笔记。政治团体的形成运作前提是必有所事物属于公共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