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的光芒——品质[英]高尔斯华绥作者简介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牛津大学毕业。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情节概括:情节线索:“我”去靴匠店里定做靴子。主人公:格斯拉叙述了一个技艺高超的鞋匠“格斯拉”能做非常好的靴子,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生意越来越来清淡,以致最后饿死。《品质》用第一人称的方式,通过对“我”和鞋匠格斯拉为定做鞋子而打了若干年交道的过程的叙述,塑造了一位老实、诚恳、热爱自己技艺和工作的老手艺人的感人形象。小说题为《品质》,显然是要歌颂、赞美这位普通劳动者的高贵品质。整体感知走近人物格斯拉,一个________的鞋匠。•技艺高超忠于职业坚持原则•诚实守信认真踏实朴实严肃•正直善良敬业执著追求完美•不偷工减料不马虎了事不损人利己问题探讨•一个用生命坚守着社会良知的高尚的普通劳动者,有如此高超的手艺,怎么会饿死呢?文中有交代原因吗?•1,“他们把一切都垄断了”•2,“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大公司的工业垄断是使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3,“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4,“顾客不愿意等呀”•——社会风气变坏人们由追求品质经久而变得喜新厌旧大公司采用机器生产,产品丰富,式样时髦;大公司利用广告吸引顾客、拉拢客源。“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外在的原因自身原因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经常断炊。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亲自做。工作废寝忘食,资金全用在制靴这件事上。社会原因“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顾客不愿意等呀”——社会风气变坏人们由追求品质经久而变得喜新厌旧《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金钱和利益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合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时代因素(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改变,生产效率飞速提高,众多小手工业主纷纷破产,被社会的进步所淘汰,机器化大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作坊;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的思想不断侵蚀人们的头脑,社会风气每况愈下。这么好的鞋匠,最终却是饿死了,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外在原因性格因素垄断竞争执著保守从世俗的观念看,鞋匠格斯拉属于“底层”人物,说说作者对人物倾注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尊重、同情、赞颂“品质”的有哪两重含义?•做鞋的品质——鞋品•做人的品质——人品•鞋品源于人品•人品决定鞋品问题探讨•做鞋应如做人,做人应如做鞋,都应该具有朴实严肃,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品质。•高尔斯华绥对这种品质明显持赞同的态度,借这篇小说表现了对小手工业者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怀念,也揭示了某些大工业者违背道德的做法所带来的诚信危机.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手艺的精湛的和人品的高尚的?⑴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1-2)⑵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3-5)⑶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8-21)⑷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22-27)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43-53)为人物的死作铺垫。格斯拉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作为一个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他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文中还写了“我”的多次出现,作者有何用意?•回忆当时店铺的摆设•初次做靴(开端)•多次做靴(发展)•最后做靴(高潮)•谈论靴匠(结局)•生意忙•生意差哥哥死•生意淡店铺让•人饿死1--2节3--11节12--42节43--53节54—67节明线暗线线索人物写作特点:(1)人物形象塑造的鲜明、生动。(2)叙事线索清晰,材料多而不显零乱。“我”让老鞋匠做靴子为线索明线店铺的兴衰历程暗线人物形象分析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肖像描写性格特征:理想:老实执著、严肃认真、不擅交际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运用自己的手艺不断地为人们做出结实、漂亮、舒适、耐穿的靴子。这些对衣着、神态、眼神的描写,突出是刚从聚精会神的工作中醒来,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出格斯拉兄弟在工作时的那种忘我投入的精神状态。3.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儿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体面”原指外表和面子,在这里指为人真诚的处世原则。格斯拉先生对大公司这种只顾赚钱,而以次充好,为追求时髦而做出坑害顾客利益的行为予以抨击,同时,其实在无形中也反衬出了格斯拉兄弟从不损人利已的高尚品质。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作者连用两个“惨痛”,体现出格斯拉先生支撑店铺的劳累与艰难。精湛的手艺,诚实的品质,也挽救不了他店铺的生意。这句从侧面反映出资产阶级社会中竞争的残酷。小结:以“我”让老鞋匠做靴子为线索,表现了店铺的兴衰历程,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问题探讨问题探讨•文章以品质为题,能否换成“鞋匠之死”?•品质既指深得靴子本质的格斯拉注重靴子的品质,更指格斯拉恪守的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以此为题,赞扬了劳动者高尚的劳动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而鞋匠之死重在突出故事情节,不能突出格斯拉的高尚品格!问题探讨•文章以品质为题,能否换成“鞋匠之死”?•以“鞋匠之死”既可以吸引读者注意力,促使读者读下去弄清楚鞋匠是谁,他是怎么死的,一个“死”字,鲜明地突出了矛盾,同时也突出了在大工业垄断时期背景下的遭遇,更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品质为题太普通平常,更像散文标题,没有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