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国内外绿色金融研究综述作者:姚秋池任申浩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10期摘要:自20世纪末“绿色金融”的概念出现以来,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私人机构和学术界对绿色金融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获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绿色金融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成果较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总结国外现有成果局限性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可能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加强对绿色金融的定量研究、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细则和建立合理的绿色金融监管体系。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一、国外绿色金融研究综述纵观国外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绿色金融是一个先有实践探索、再发展出理论体系的领域。虽然该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末,但在此之前的70年代,国外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便已开始。(一)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资源能耗消耗俱增、气候变化日趋频繁,人们开始意识到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国际性环保组织、金融机构相继成立,专门为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项目提供融资。这便构成了“绿色金融”最初的含义,即“为绿色发展提供融资的途径和方法”。(二)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随着90年代末《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以及21世纪初绿色消费的兴起,绿色金融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其研究也从概念界定外延到工具定价、效力影响、规范政策等方面,并取得了重要进展。1.概念界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绿色发展受到私人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融资来源也从公共资金拓展至社会资金。针对绿色金融的概念,研究重心从原来的“实践总结”开始转向对其内涵实质(Salazar,1998;Cowand,1999)、参与主体(Cowan,1999;Jeucken,2006)、融资渠道(Cowan,1999)的系统讨论。《美国传统词典》(2000)将“绿色金融”定义为:政府部门和私人机构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是“环境经济”和“自然保护行动”的一部分。龙源期刊网工具定价、效力影响与规范政策。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绿色观念的普及与增强,绿色生活观开始深入人心。因此,在对“绿色金融”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国外学者也开始关注绿色金融工具的定价、效力影响、规范政策等方面。他们基于不同的视角,结合各种因素的影响,提出了绿色金融工具的定价理论,如企业投资于环保技术的最佳时机的实物期权模型(Schwartz,1998)、债券定价中的环境指标(Graham,2000)等。这些绿色金融工具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提高其声望(Scholtens,2007),还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企业风险管理和持续性发展(Chami,2002)。(三)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西方学者对绿色金融的概念界定、工具定价、效力影响、规范政策等方面的研究继续深化,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全球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低迷,使政府部门、私人机构和学者开始关注绿色金融的发展质量与效率。一些金融机构制定了初步可行的评估体系和计算方法以判断本国的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如道琼斯可持续性群组指数(1999)、日本的MS-SRI指标体系(2001)等。二、国内绿色金融研究综述相比国外,国内对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问题日趋严重。1994年,我国政府确立了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发挥金融业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绿色金融理念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3年“十八大”以后,我国学者赋予了“绿色金融”新的时代内涵,开始关注绿色金融工具开发、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等问题。(一)关于绿色金融的内涵关于绿色金融的内涵,我国学者始于对其进行概念性的探讨。有些学者从绿色金融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出发,如熊学萍(2004)通过对比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认为绿色金融的内涵应包含两层含义:金融机构要帮助和促使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金融业应注重人类的长远利益,密切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无眼前利益”产业的发展。邓翔(2012)将绿色金融归纳为:通过最优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组合解决全球环境污染和气候变迁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手段。(二)关于推行绿色金融的必要性发展绿色金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国内学者在研究绿色金融内涵的同时,探讨在我国推行绿色金融的必要性。安伟(2008)认为,“绿色金融”能强化私人部门的社会责任,具有促进其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约束作用。李中(2011)认为,绿色金融可以培育大众绿色观念,带领大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国务院发龙源期刊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2016)认为,绿色金融可以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三)关于绿色金融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相比国外,国内的绿色金融工具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品种较少,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研究。在绿色保险方面,国内学者主要是研究国外开展绿色保险的基础上,对我国建立绿色保险制度进行探讨(严湘桃,2009;游春,2009)。在绿色信贷方面,龙卫洋等(2013)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法律政策框架对绿色信贷利益相关方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绿色信贷风险规避机制不健全以及未建立杜绝“非绿色”融资的机制,我国应完善商业银行制度安排,循序渐进地推进“绿色银行”建设。在绿色债券方面,王遥等(2016)认为,绿色债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实践,可缓解节能环保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助于拓展金融机构业务空间以及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四)关于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中亟待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刘力(2008)认为,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不仅要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主力军作用,也要依靠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作用和提高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马骏(2015)从机构建设、政策支持、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基础设施四个角度提出了构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具体建议。曹明弟(2016)认为,应该成立国家层面的绿色金融领导小组或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并强化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融合作用。三、研究述评及启示当前,绿色金融已成为人们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国外关于绿色金融的研究呈现“散射状”,即先关注于其内涵的研究,再增加了关于绿色金融工具的开发、定价、风控、影响与绿色金融评价指标和体系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但在一些方面依然存在局限:第一,“绿色金融”的范围与边界否明确直接关系到其政策、规则、标准和激励能否得么有效运用。然而,迄今为止,关于“绿色金融”的范围与边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得到认同的定义,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第二,虽然“绿色金融”的研究在形式上呈现“散射状”,但实质上仍缺乏完整的研究框架或体系和理论基础,因而无法形成一门单独的学科。龙源期刊网国内关于绿色金融的研究路径与国外相似,且已形成大量有益的认识。但由于起步较晚,一些研究结论只是借鉴国外理论成果或实践经验,甚至有些研究领域尚未涉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绿色金融的定量研究。目前,我国关于绿色金融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定性层面,对其量化研究相对较少,包括环境影响的测度、绿色金融工具的定价与风险度量、绿色评价体系的应用,企业环保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等。第二,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细则。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明确构建和发展绿色金融体系的系统性文件。然而,针对其覆盖领域、实施方法等方面的细则尚未出台,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仍需完善。第三,建立合理的绿色金融监管体系。随着绿色金融参与者与产品工具日益增多,金融市场运行日趋复杂,针对绿色金融的监管已经不容忽视。为了保障绿色金融的良好发展,关于其市场运行的制度安排、法律政策、评判体系、监管机制,监管部门的人员配置、责任定位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1]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2]翁智雄,葛察忠,段显明等.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6).[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绿化中国金融体系”课题组.发展中国绿色金融的逻辑与框架[J].金融论坛,2016(2).[4]王遥,徐楠.中国绿色债券发展及中外标准比较研究[J].金融论坛,2016(2).[5]曹明弟.中国绿色金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J].环境保护,2016(19).[6]兴业研究.绿色金融的涵义及相关概念辨析[R].2016-9-1.作者简介:姚秋池,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任申浩,男,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