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实验中学刘霞、王慧、王守亮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作文教学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这就是说,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认知力就是通过思维活动对事物进行认识、分析、辨识的能力,即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也可理解为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力。认知能力在写作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客观物质思想资料(文章)的认知,二是对客观事物(经历或看到的真人真事)的认知。客观的物质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对资料的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的具体认识究竟怎样,是全面、细致、深刻还是片面、肤浅,尤其是对要旨的领会正确与否,常常会关系到读后作文的成败。另一方面,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也经常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如果对事物的理解认识深,则所谈事理也通达、透彻,反映他的认识能力是高的,反之失于肤浅,所谈事理也不会深刻。现在中学作文写作认知能力低下,在课本素材的运用方面主要表现为没有深度、缺少广度、素材的运用不够灵活巧妙。下面我将针对以上问题,从三个方面谈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一、课本素材的深入挖掘因为课业负担重,学生无暇广泛阅读、积累素材,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课本素材,就显得格外重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教材价值有很大的误解:教材作文是教师教学的范本,与己无太大关系;考试中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于考试无直接作用。老师也缺乏对教材中所包涵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的深入挖掘,更谈不上指导。这导致学生很少在写作中运用到教材中丰富的写作素材,不少有效的写作素材大量流失。现在各地使用的新教材是经过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但遗憾的是,这一丰厚的素材往往成了师生共同遗忘的角落,老师更多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解剖范文,而很少从写的角度去加以指导,学生也因此对这些优秀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其实,从初一到初三共6本教材中,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包括行文思路),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创作选材的需要。2012年广东高考中,满分作文《各有千秋》就取材于鲁迅的《阿Q正传》,《生不必逢时》则取材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司马迁《报任安书》等,而《我想生活在唐朝》中作者更是大量引用或化了李白、陈子昂、王勃、王维、杜甫等诗句。可见,只要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汲取作文的养料,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我们绝对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例如下面这篇考场优秀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被人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一百年前生活的社会我们也许已经无法感知,但我们都知道这位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是在怎样清贫艰苦的环境中奋斗的故事,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当我们探寻他们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的动力时,居里夫人的那句话仿佛又响起在我的耳旁,她说“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是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活在哪个时期或什么样的环境中,要想过的“有趣而且有用”在于我们个人的内心世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我不知道屈原是否抱怨过他生活的时代,当楚怀王不再相信他的时候,当他的祖国抛弃他的时候,走到汨罗江边的诗人的心中已经对未来没有了期许,但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今天还回荡在时代的天空,屈原让未来记住了他。比屈原稍早一些时期,在泗水的岸边埋葬着一个中国乃至于世界伟大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个曾经是管理仓廪和放牛羊的小官,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十五即“志于学”,周游列国,推行“仁爱”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今在全世界有一百多所以他名字名命的学院,他就是孔子,“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和沟通着世界与中国的桥梁。这个早年丧父,家境衰落的没落贵族子弟孔子不知是否也曾抱怨过生活和时代对他的不公!,但孔子让未来记住了他,这位对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吧!——但丁余秋雨先生曾所说他最想生活在魏晋时代,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人物,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陶渊明。发现一片“世外桃源”,那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座寺院敲响的晚钟,在山中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一汩汩清澈的流水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暮霭中天边的飞鸟依恋着旧林,回归的浣女在竹喧中隐约可见,相信你你一定能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需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留下我们的足迹——拿破伦一世我们不能挽留昨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定未来,但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今天。每个时代里,都有那么一些守候自己信仰的人,从而留下了他们坚韧的足迹。这些被称为“孤独的舞者”的舞姿也成了无数后人所敬仰的姿态。史铁生不能走路了。于是他与北京地坛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读书,看日出日落,他说:“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地坛公园弥漫着沉静的光芒,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了这样一处安静的地方,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的身影,对这位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的青年,时代没有特别眷顾这位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的伟大作家,读罢他的作品你会从他睿智的言辞中感到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史铁生走了,然而他的足迹是那样的鲜明,史铁生也让未来记住了他。正如一位哲思的人物说过“时代不是从青天上叮当一响掉下来的,是无数的我的呼吸与湮灭铸成的”,如果有人问我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会说我愿意生活在“我的时代”里,在一个时代里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今天,让未来记住今天。这篇考场佳作材料丰富,内涵深厚,这与作者对教材中写作素材的有效搜集和深入挖掘密切相关。作者在文中取材了屈原的《离骚》、孔子的《论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材料来源便捷,运用恰到好处。可见,对教材中写作资源的深入挖掘利用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是我们积淀和丰富写作素材的最快捷的一种渠道。总之,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留心体会何愁作文无“米”可“炊”。二、课本素材的整合与拓展。当我们开始思考课本素材的利用之时,如果还能对零零散散的课本素材进行有意识的整合与拓展,那么我们的写作认知能力将又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的机会。例如,中学课本中刘禹锡的作品曾多次出现,我们经由《秋词》看到了诗人的积极乐观,透过《陋室铭》看到了作者的淡泊自守,通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感受到了诗人在消沉后的振作,还在《竹枝词》里品味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整合这些作品可以为我们多角度、立体地了解这位作家提供机会。另外如果我们能在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整合作家课本素材的同时,又能对其生平、阅历、成就做进一步的拓展性了解,那么对于人物的认知水平自然可超越于同龄人,从而形成较为深刻且独到的见解。例如,在“友谊伴我行”这一话题作文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话题里兜圈时,便有人标新立异,选择了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谊作为切入点,带给了阅卷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资料链接】刘禹锡、柳宗元因为共同参加“永贞革新”而成为朋友。革新失败后,他们一起被贬,分别在郎州和永州。十年后,他们又一起被召回京城。随后,两人又因为同时得罪朝中大臣,再次被贬。刘禹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做刺史,而那里根本不适宜人居住,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高龄,若是同去,定要吃尽苦头。念及此,已经确定被贬到柳州的柳宗元立即“请于朝,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于是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两人从京城出发,在衡阳分别,情景颇为凄凉。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也是同样悲苦,却对柳宗元进行宽慰。获知柳宗元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顷刻间泪如雨下。此后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的一个遗子。【素材点拨】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发自内心的理解,是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素材运用】何为莫逆之交?共赴难,不抛弃,同遭苦,永相随。柳宗元的“以柳易播”,刘禹锡的抚养遗子,共同诠释了比高山流水更珍贵的友情。再如,在一次以《勇气》为题的习作讲评中,我曾以七年级下册整本书为例进行了一次素材整合。翻开课本目录,就会发现素材俯拾皆是:我们看到了《爸爸的花儿落了》里英子告别童年、告别母校、永别父亲时平静背后的勇气,看到了丑小鸭一次次地选择离开,不知疲倦地奔向理想生活的勇气,看到了普希金在面对生活的欺骗时依然相信未来的勇气,感受到了佛罗斯特在面对永无后悔药可吃的人生抉择时的勇气,感受到了面对沦丧的国土、敌国的威胁时喊麦尔先生喊出那句“法兰西万岁”时的勇气,感受到了男权社会里闺中女儿花木兰毅然决定替父从军时的勇气,感受到了邓稼先离开科研环境生活环境都无比优越的美国依然决定回到积贫积弱的祖国时的勇气,感受到了李大钊、端木蕻良、闻一多冒着生命危险为唤醒国民沉睡在心底的爱国热情而激扬文字、振臂疾呼时的勇气,看到了贝多芬在生命的坎坷中坚持创作的勇气,看到了吕蒙坦然面对自己作为一介武夫缺少文化修养的缺点并积极改正的勇气,感受到了《伟大的悲剧》里斯科特等人在面对无法面对的失败结局时坦诚地为阿蒙森一行人作证,并在知道死亡已经无可避免时坚持记日记到生命最后一刻来为整个民族的英勇证明的勇气,看到了《在沙漠中心》里主人公坚持的勇气,看到了《登上地球之巅》里王富州等人在无氧气瓶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做最后冲击时以及刘连满顾全大局毅然将最后救命的氧气留给队友的勇气,看到了《真正的英雄》里面对航天灾难整个美利坚民族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还看到了《童年》里阿廖沙在艰难的环境里坚强成长的勇气……如此一整合,我们会发现自己写作的素材原来如此丰富。如果我们能再抓住其中一点(例如,《真正的英雄》里的女教师麦考利芙,《伟大的悲剧》里的奥茨等人)做拓展性了解,想来可以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视角。而我们的认知就可以在这样对于课本素材的一次次整合和拓展中得到提升。三、课本素材的巧妙运用巧妙运用课本素材,寻找其与命题的契合点,以及适当的表达方式,同样有利于我们认知能力的提升。我将试从以下个方面探究课本素材的巧妙运用。1、立足课本,选用经典。语文课本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我们若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同样可以出奇制胜。例如,在一篇作文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经典素材的运用就很成功。“闻过则喜”,齐威王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面对邹忌的讽谏,齐威王没有因自己身为国君而发怒拒谏,反而大开纳谏之门,一时间举国上下谏言不断,数月之后,齐民想要赏赐也提不出意见了。齐国得以“战胜于朝廷”,齐威王也兑现了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诺言。如邹忌所言,那些所谓因“私”、因“畏”,因有求于人而来的赞美,虽然悦耳,却无异于成功之路上的绊脚石;而惟有那些指出我们过失的人才是我们前进的最好助力。邹忌讽齐王是课本中的经典素材,作者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化腐朽为神奇,全得益于平时对于课本的深入理解和考场上的合理联想与阐发。2、变换视角,化用经典。一则好的素材是立体的,是可以多维解读的。虽说“干花不如鲜花美”,但如果在临考时仓促之间想不起好的素材,就不妨对一些熟人旧事或人们经常用的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变换角度、多维解读,从而翻出新意,让作文赢得好评。例如,以下这段文字就很具有代表性。坚守自我源于对生命价值的认可,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是对人生坎坷的一种坦然,是身处逆境而追求不止的一种执着。如果没有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对于自我事业的坚守,后人就看不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如果没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国历史上哪有这样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