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与统计分析高崇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人教版)统计与概率教材分析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在新课标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将会涉及解决问题、计算、推理,以及整数、分数、比值等知识。在现代信息社会,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涉及大量的数据,面对这些数据,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将越来越重要。统计与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理”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因此,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不仅如此,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将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核心素养。一、理论部分1.小学数学教学中统计学的教育价值(1)统计与概率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统计与概率”为孩子提供了一种不确定的(随机的)思维方式。因为孩子没有学统计概率这个部分的时候,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时,所积淀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一种确定性的思维。通过统计概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来形成一种统计的观念和随机的思想,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3)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统计与概率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使学生体会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实践能力,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的作用。归结起来,统计与概率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养成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建立随机的概念;学习如何去判断事情的主要因素,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培养科学精神,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它的核心就是:培养统计观念。2.什么是统计观念《标准》认为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简单地说,统计观念是统计意识、统计技能和统计评判质疑能力的统一体。统计意识,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行为的主动性或者说自觉性。统计意识是统计活动的起点,是统计教学的最为核心的内容。统计技能就是完成统计活动所必须的、在统计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和技能的总和,是统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3.各学段总体目标(1)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目标(课标)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2)学段目标第一学段: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在教学中,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应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第二学段: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并进行交流;应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可能性的体验;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二、单元编排1.单元目录册数单元具体内容一上多处渗透数据的收集、统计图表一下第三单元P27分类与整理:例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例2自选标准分类计数,会用简单统计表呈现结果。二下第一单元P1数据收集整理:例1学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例2学习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三下第三单元P36复式统计表四上第七单元P94条形统计图:例11格代表1个单位;例21格代表2个单位;例31格代表5个及多个单位。四下第八单元P91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例1平均数;例2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比较成绩好坏;例3复试条形统计图。五上第四单元P44可能性掷一掷:例1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例2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例3根据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推测。五下第七单元P105折线统计图:例1单式折线统计图;例2复式折线统计图。2.详细说明一下(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内容素材例1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计数的方法,并会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例2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分类,并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切统计的起点。目标设定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解读分类知识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的结果(收集到的数据),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使学生有信息意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策略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义。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分类活动,如分学具、设计柜台、整理书包等。提供充分“分”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体验分类,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首先,在引入时,应注意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突出分类的实际需要。其次,可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组织分类活动。如整理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使生活变得整洁、方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分类的思想。最后,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情境强调分类结果正确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分类结果的呈现方式由实物图逐步过渡到图和表。3.对学生不同的分法,可以肯定但要有引导,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首先,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会二下(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内容素材例1,学习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调查法。教材以选校服颜色的情境入手,促使学生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并确定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例2,重点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从实际情境入手,呈现了以投票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由此产生了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的需要。目标设定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使学生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学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使学生初步体会调查所得的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解读例1、例2和练习都注重了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较好地体现了数据分析的现实意义,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千差万别。体现在对于物品的分类上,选择的标准往往不同。对于学生所选标准所作出的解释,合理的应当肯定。其次,在结合生活实际分类时,要注意突出分类的实际意义。在分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理解分类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材多处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如例1中除了呈现一个学生说在班里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的方法外,还呈现了另一个学生说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调查,以开放的方式体现了对学生其他调查方法的尊重,并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适当对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策略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价值。教材提出了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完整过程,进而利用数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从而在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问题制定收集数据的方案,再去实施,进而解决问题。除教材上提供的素材外,教师还可以挖掘本校、本班中的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或事件中用统计去解决问题,从而体会统计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实用价值。2.设计合适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统计数据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只有经过分析读懂这些信息,才能实现统计的最终目的。为此,在收集、整理并呈现信息之后,教师要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获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使学生体验到数据的力量。3.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握教学重点。可充分利用一年级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呈现数据,再通过交流完善一年级已经接触过的非正式的统计表,正式认识从基表。在练习中也应注意给学生提供自己设计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机会。三下(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内容素材本单元选取的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例。例1是统计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做一做”是统计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练习八中安排了统计体育成绩、学生喜欢图书的种类、完成作业的时间等。目标设定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解读本单元的内容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且都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尤其是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将《标准(2011)》所明确的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统计分析的全过程,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并体会其必要性,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自主学习,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教学策略1.让学生经历复式统计表产生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尽管一、二年级时,学生已有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经历,但是,统计方法和意义的体验、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多次的经历中不断积淀,逐步内化。因此,本单元教学时,切不可单纯地将复式统计表的认识和填写作为唯一目标,而应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与设计教学的过程。在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发现单式统计表存在的局限性,自主“创造”出功能更强的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体验数据整理方法的多样性。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表的多角度解读,获得对数据分析方法的切身体验,体会数据中包含的丰富信息。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方法和意义。2.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解读能力。统计数据的解读能力是新时代公民需要具备的一种重要素养。这种素养,应该从小就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小学数学教学自然是一个主要的载体。教材例题和习题所选择的情景和设计的问题,都反映了这样的价值取向。所谓统计数据解读能力,是指识别、理解、揭示统计数据内涵并作出统计分析、判断和选择路径的能力。教学时,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读出数据背后的“信息”,逐步达到基于数据却又跳出数据,引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数据解读能力。四上(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内容素材例1让学生把给出的某个月的天气情况清楚地表示出来。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如果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