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东方智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讲东方智慧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东方传统智慧第二部分东方治国谋略第三部分信息时代的领导艺术第一部分东方传统智慧一、国学概念二、国学体系三、国学智慧第二部分东方治国谋略一、经世济民:管仲的治国谋略二、仁者爱人:孔子的德政理念第三部分信息时代的领导艺术一、工业化与信息时代二、组织的心智结构三、今天如何做领导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第一部分传统智慧一、国学概念二、国学体系三、国学智慧一、国学概念(1)国学作为旧学(2)国学作为中学(3)国学作为国故学(4)国学作为汉学“国学”乃是外来语,并非国产。日本人原有“支那学”、“汉学”这样的名词,因此,十九世纪后期,留学日本归来的学人,译之为“国学”,也就是“中国学术”之意。……在我国古代,“国学”即“国子学”,也称“太学”,便是今日的国立大学,不可混为一谈。——曹聚仁《国故学之意义和价值》(1)国学作为旧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统称西学东渐,中西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为了与“西学”对峙,有人提出“旧学”或“中学”概念。张之洞主张:“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张之洞《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2)国学作为中学:是区分于西学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相对于新学,国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国学指中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张之洞名言。(3)国学作为国故学:“以保国粹为主义”(国粹、国故)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发行《国粹学报》,出版《国故论衡》。1902年秋,梁启超写信给黄遵宪提议创办《国学报》,使用了“国学”一词,“以保国粹为主义”。“国学”便有了“国粹”和“国故”的新称谓。“‘国学’……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胡适)(4)国学作为汉学:是广义的中国学研究外国学者称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为“汉学”(sinology)或“支那学”。至于“中国学”的称谓,则是海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和现当代学术的合称。欧美学术界还有“东亚学”的称谓,其范围包括对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研究。二、国学体系(1)国学的研究对象(2)国学的学术结构(3)国学的基础读物(4)国学的研习方法(5)研习国学的态度(1)、国学的研究对象国学作为一门系统而专门的学问,是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经、史、子、集不仅是目录学上的典籍分类,而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流别。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章太炎《国学概论》)(2)国学的学术结构国学自成一个完备的学术体系,其主要学科有:(一)考据之学(求真:文字、书籍、文物)(二)义理之学(达善:人理和天理,思想理论、内涵精神)(三)经世之学(实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四)辞章之学(唯美:文学、艺术)国学的四大功用(一)国学:考据之学1.文字研究:包括研究字形结构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研究字义的训诂学。2.书籍研究: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等。3.文物研究:包括调查、发掘、整理研究古迹、文物的考古学,研究钟鼎彝器、碑铭刻石的金石学、研究龟甲兽骨刻写记号的甲骨学,研究出土竹简、帛书的简帛学,研究西域文献的西域学,研究敦煌文献的敦煌学,研究清宫内阁大库档案的档库学等。(二)国学:义理之学研究国学的思想理论和内涵精神,可细分为:1.经学2.诸子学3.魏晋玄学4.道教神仙之学5.六朝隋唐佛学6.宋明理学7.清代汉学与宋学8.现代新儒家(三)国学:经世之学1.自然科学2.社会科学3.应用科学(四)国学:辞章之学1.文学研究:在秦代以前,文学是文字著于竹帛之学的总称,两汉以后,文学逐渐自觉独立。有研究文章体制作法的“文章学”,研究文法结构的“文法学”,研究文采修辞的“修辞学”。研究诗、词、曲、赋、戏剧、小说的分别称作“诗学”、“词学”、“曲学”、“赋学”、“戏剧学”、“小说学”等。2.艺术研究:包括音乐学、书法学、绘画学、舞蹈学、雕塑学等。(3)国学的基础读物(一)国学启蒙读物1、《国学入门》章太炎著,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收录其《国学概论》,该书1923年版。2、《国学讲义》梁启超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收录其《国学入门书要目及读法》,该书成于1923年,最早发表于《清华周刊》。3、《春秋大义》辜鸿铭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原文为英文,1915年出版,又译《中国人的精神》。4、《中国人》林语堂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原文为英文,1935年出版,又译《吾国吾民》。(二)钱穆推荐七种国学入门经典1、儒学:《论语》、《孟子》。2、道学:《老子》、《庄子》。3、佛学:《六祖坛经》(慧能)。4、理学:《近思录》(朱熹)。5、心学:《传习录》(王阳明)。(三)梁启超推荐国学书目:1、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2、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3、诸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4、纪事:《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5、辞章:《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4)国学的研习方法(一)章太炎研习国学的方法1、辨书记之真伪。2、通小学。3、明地理。4、知古今人情之变迁。5、辨文学应用。(章太炎《国学概论》)(二)梁启超研习国学的方法1、文献的学问(理论学习),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2、德性的学问(实践行动),用内省的、躬行的方法去研究。(5)研习国学的态度(一)梁启超研习国学的态度诸君对于中国旧书,不可因“无用”或“难读”这两个观念,便废止不读。有用、无用的标准本来很难确定。何以见得横文书都有用,线装书都无用?依我看,著书有带时代性的,有不带时代性的。不带时代性的书,无论何时都有用。旧书里头属于此类者确不少。(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读法》)(二)章太炎研习国学的态度我们若不故步自封,欲自成一家言,非但守着古人所发明的于我未足,即依律引申,也非我愿,必须别创新律,高出古人才满足心愿。(章太炎《国学概论》)(三)毛泽东研习国学的态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批判总结,继承发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三、国学智慧1)阴阳之辨(周易)2)道法自然(老子)3)以法治国(管子)4)仁者爱人(孔子)5)物我两忘(庄子)6)色即是空(慧能)7)天理人欲(朱熹)8)心性之辨(王阳明)第一轴心时代与国学智慧第一轴心时代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是在北纬30度上下,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第一轴心时代是人类的原初立法时代,产生了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犹太教先知,古印度释迦牟尼和中国诸子百家。先哲们创立的古典智慧是人基于对世界基本结构和运行方式的猜想或认识,借助于某些方法或途径来达成人自身的目标而发展起来的。智慧图式第一轴心时代的智慧结构第一轴心时代的核心贡献探索宇宙的起源和边界,探讨存在和虚无的关系,拟定世界运行基本框架,猜测天地人神生命规律,确立人伦社会基本法则。先哲们先区分了自然界(natureworld)和人类社会(humansociety),然后在人类社会中区分私人领域(privatespheres)和公共领域(publicspheres)。自然领域、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遵循着不同的法则,理清其相互关系是人类面对的一大任务。第一轴心时代智慧的核心贡献者国学智慧的核心贡献:秩序、规范和界限的确立。(1)《周易》智慧确立以天地为基础的宇宙秩序“易”的由来1、《易》卦始于伏羲。2、“古者包牺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下)“易”的释义1、“日月为易。”(《参同契》)2、“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说文》)《易》的主旨1、“《易》以道阴阳。”(《庄子》)2、“《易》者,阴阳之象,天地之所变化,政教之所从生。”(郑玄《六艺论》)《易》的作用1、“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易·系辞上》)2、“易道周普,无所不被。”(郑玄《周易注》)3、“《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同上)4、“《易》弥纶天地之道。”(同上)5、“《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同上)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的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易经》)《易》的意义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不学《易》,不可以为将相。4、《论语》二十篇,乃全《易》注脚,而可以无大过一语,足以括《易》之全。(清·焦循)《易》:宏观秩序的确立为天地立法,为世事立法,为人伦立法。《易》确立了一种根本的秩序观,确立了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2)儒家智慧确立以“礼”为基础的人伦秩序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涉及做人做事的细节,确立了一种明确的秩序感和距离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上》)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3)法家智慧确立“以人为本”和“以法治国”的公共秩序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业》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法者,民之父母也。法者,天下之仪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管子·明法》)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制)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管子·明法》)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措。(《韩非子·有度》)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韩非子·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凡治国之道

1 / 18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