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100029)XXX: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是从复杂的体质现象中提炼出有关规律,最终建成体质分类系统。在既往体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体质分类系统,将人体体质分为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并对其分类依据、命名依据、体质特征的表述原则与方法以及各体质类型的内涵和文献依据进行了阐述,旨在推动和深化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中医体质学;体质分类研究;诊断依据:R241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的差异现象是先天因素与多种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人类体质间的共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研究体质的分类,就必须对复杂的体质现象进行广泛的比较分析,然后甄别分类,把握个体的体质差异规律及体质特征,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提出7种(正常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中医体质类型以来,得到广泛认同与应用,许多医家还从不同的角度先后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方法与研究思路,不断丰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笔者经过近20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完善原有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观察以及古代和现代体质分类的有关认识,对原有7分法进行了增补,从而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以臻更为合理、全面地反映体质类型。195内经6是医学史上最早论述人类体质现象的重要著作,其对体质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五行归属法、阴阳含量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等方法,其分类方法是建立在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等方面观察的基础上,将人体放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去分析、归纳,主要从生理角度对体质进行分类。后世医家则在5内经6体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临床上常见的体质病理状态及其表现类型做了分类,如张景岳从禀赋的阴阳、脏气的强弱盛衰、饮食的好恶、用药的宜忌、气血的虚衰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脏、阳脏、平脏3型。华岫云在叶天士5临证指南医案6中根据叶氏辨证,从形态特征、肌肉坚实与柔软及面色、面型和肤色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阳2型。清代医家章楠以阴阳量的盛、旺、虚、弱为分类方法,将体质分为阳旺阴虚、阴阳俱盛、阴盛阳虚、阴阳两弱4种类型。近代医家陆晋生依据病邪的从化规律,将体质划分为湿热、燥热、寒湿、寒燥4种类型。清末医家金子久根据个体的形态特征、肤色及嗜好等方面的差异,将虚弱性体质划分为阳虚、阴虚2型等。从5内经6及明清时期各医家对体质类型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内容来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体现在临床应用性:从临床需要出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使体质分型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密切相联,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性。其二体现了整体性:体质类型的划分方法,贯穿了中医学/形神合一0、/天人合一0的整体观,不仅考虑了个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而且还考虑到了个体的心理特征以及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和反应性等方面的特点。这对今天的体质分类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诚然,由于受时代认识的局限,古代医家对体质#1#第28卷第4期2005年7月Vol.28No.4July.2005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XXX国家/十五0/211工程0建设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0项目(No12005CB52350)王琦,男,62岁,教授,医学博士生导师类型尚未形成概念系统,难以推广应用。现代临床对体质类型的分类研究,在历代各医家对体质类型的阐述和分类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现代研究者对体质类型的分类所采用的大多是一种融合了5内经6、明清时期的某些分类方法的综合性方法,即采取的是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的分类方法。与明清各家的体质分类内容相似,现代研究者对体质类型的划分,大多是建立在临床观察基础之上的分类方法,同样是以临床应用为目的,分类的理论依据也大都是依据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目前临床对体质类型的划分,根据对王琦、匡调元、母国成、何裕民、秦德平、杨常青、赵志付、庞万敏、林齐鸣、和嘉芳等10位专家论著中对体质分类的表述,发现常见的类型主要有:正常质(阴阳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阳盛质、气虚质、气滞血瘀质、阴盛质、气血两虚质、湿热质、阴阳两虚质、血虚质、气滞质等14类。其中,各种体质类型出现的频次分别是:正常质9次,阴虚质10次,阳虚质10次,阴盛质4次,阳盛质6次,阴阳两虚质3次,气虚质5次,气郁质2次,血虚质3次,瘀血质8次,气血两虚质4次,痰湿质9次,湿热质5次,气滞血瘀质5次。由上述数据可知,各体质类型在10位学者体质分型方法中出现频率达5次以上的有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阳盛质、气虚质、气滞血瘀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呈现相同趋向。我们继承了古代及现代体质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性原则以及现代学者以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的分类方法,在原来体质7分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体质9分法,即在上述出现频率较多的体质类型中保留了正常质(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去掉了阳盛质、气滞血瘀质,增加了气郁质、特禀质。原因有以下几点:¹按阴阳平衡的理论有阴虚质就应该有阳盛质,实际上也存在阳盛体质,但这种体质对健康并没有什么影响,故未被列为基本体质类型。º气滞血瘀质可以作为瘀血质和气郁质的兼夹体质,故也未被列为基本体质类型。»增加了气郁质。古人已经认识到这一体质类型的存在,加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许多人存在心理障碍,临床上经常可见气郁体质之人,这种体质又容易导致诸多心身疾病,所以增加了气郁质。¼特禀质这一体质类型虽然古代及现代中医学者并没有提出,但已有禀赋遗传的认识。这一体质类型确实常见,如过敏体质就属于特禀质,中医药改善过敏体质有较好的效果,本着临床实用性的原则出发,增加了特禀质。将人体体质划分为9种基本体质类型,以臻更为合理、全面地反映体质类型,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29体质命名应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体质命名多有不一,如阴虚质又称/盗热质0、/燥红质0等。根据专家论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医体质分类命名应与中医学基本名词保持一致,使之在理论内涵上相互贯通,便于临床应用,并避免一名多义。目前临床对体质类型的命名多数都按照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为命名原则,如阴虚质、阳虚质、阳盛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等。本文所列9种体质分类的命名,即采取的是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为主的分类方法。分类命名的理论依据也大都是依据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便于理解和应用。393119¹体质特征的表述必须符合体质的定义,即从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反映体质特征。º以体质医学的临床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从指导临床和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的目的出发,为个体化诊疗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途径。3129¹表述内容。按照定义、体质特征、成因进行体质类型表述,其特征表述以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5个方面进行。其中常见表现主要从面色、眼目、口鼻、精神状态、饮食、二便、舌脉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表述。为了体现不同特征对体质诊断的贡献度,我们利用统计方法将特征分为主项和副项。º表述的文献依据。根据古代文献检索和现代文献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数据统计进行表述。为了客观地对体质分类及特征进行表述,共检索了5内经6至民国期间重要古代文献108种及现代文献60余种。其中,古代文献按照命名、体质特征、发病倾向、形成因素4个方面对有关体质的内容进行全面检索。现代文献按照其记录的体质分类及特征表琐的统计分析,对11位现代#2#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8卷中医体质研究学者有关体质分类及特征的表述[1~7]进行了出现频率的统计。其中,古代文献计109个体质特征描述,现代文献计408个特征描述,以此作为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参考。»表述的流调依据:近代医家[8~14]分别进行了1000例以上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调总数达12471例。4941141111内涵(1)定义。强健壮实的体质状态,表现为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状态。(2)体质特征。¹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º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口和,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¼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½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3)成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41112文献依据(1)古代文献依据。¹命名依据。5内经6中称/阴阳和平之人0、/平人0。º特征表述依据。5素问#调经论6曰:/夫阳与阴,皆有俞会。,,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05灵枢#天年6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广行,六府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0»形成因素依据。5灵枢#通天6云:/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0(2)现代文献依据(每一项特征后面的数字表示该特征出现的频率,下同)。肥瘦匀称、健壮5;精力充沛3;发盛长色黑2;毛发润泽1;面色红润4;面色润泽4;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2;有些人稍白、稍黑为个体特征差异1;目光有神2;精采内含2;鼻色明润,嗅觉通利2;口和,唇红润2;轻劲有力,耐受寒热4;性格多平和,开朗2;气质从容大度,无惧无欣,尊重谦谨,行缓心安,喜怒有节1;胃纳佳5;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润泽、披薄苔,脉象从容和缓,节律一致3;多患外感暴病,证多实热2;多见于青春期健康者2;平素少病,得病多为外感实热证1;对四时寒暑燥湿及多种地理环境能适应或能耐受1;身心舒畅,抗病力强,病变无特殊1。41241211内涵(1)定义。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2)体质特征。¹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º常见表现:主项: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副项:面色偏黄或白,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有便秘但不结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¼发病倾向:平素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患感冒;或病后抗病能力弱易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虚劳等病。½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3)成因。先天本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如家族成员多数较弱、孕育时父母体弱、早产、人工喂养不当、偏食、厌食,或因年老气衰等。41212文献依据(1)古代文献依据。¹命名依据。古人多称/气弱0、/气衰0、/气虚之人0,5灵枢#寿夭刚柔6云:/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0º特征表述依据。明#张景岳5景岳全书#杂证谟6云:/何以肥人多气虚,盖人之形体,骨为君,且肉以血成,总属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0清#石寿棠5医原6曰:/诊其人之病,须先辨其人,气质阴阳,金水之质,其人肥白,多属气虚。0»发病倾向依据。5灵枢#论勇6称/薄皮弱肉0之瘦弱之人易于感触风邪,清#陈梦雷5医部全录6注云:/薄皮弱肉,则赃真气虚矣。05灵枢#逆顺肥瘦6篇:/,,瘦人者,皮薄肉少,肉廉廉然,薄君轻言,其血清气滑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