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老城区俯瞰合肥,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中文名称:合肥外文名称:Hefei别名:庐州、庐阳、合淝行政区类别:省会所属地区:安徽省下辖地区:4个市辖区,3个县政府驻地:安徽省合肥市东流路100号电话区号:0551邮政区码:230000地理位置:安徽省中部,巢湖北岸面积:7029.48平方公里人口:486.74万(2008年)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合肥小片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逍遥津、包公祠、三河古镇、明教寺等机场:合肥骆岗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火车站:合肥站、合肥西站等车牌代码:皖A市树:广玉兰市花:桂花、石榴花市鸟:喜鹊高校:安徽大学,中科大,合工大等目录基本概况城市荣誉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城市排名对外交通城市历史城市由来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建置沿革行政区划市辖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开发区城市交通轨道交通BRT公交城市环境自然气候绿色城市合肥经济合肥“大建设”经济增长速度合肥速度合肥都市圈“141”到“1419”战略“十二五”发展目标滨湖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科教之城科教资源科技创新合肥科学岛科教城市合肥职教城合肥大学城科研设施公办本科(9所)民办本科(4所)独立学院(4所)军事院校(3所)高职(大专)文化艺术特色文化地方戏剧民俗风情名人掠览旅游景点古刹寺庙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游乐场所购物合肥合肥特色合肥饮食合肥特产历史典故友好城市市名合肥市(英文简称:Hefei汉语拼音:HéFéiShì)别称:“庐州”、“庐阳”,简称:合肥市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合”、“肥”。经纬度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RepublicofChina)所在行政区(省)安徽省(AnhuiProvince)政府合肥市政府位于政务文化新区东流路100号面积与区划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233.4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合肥市景(17张),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2.93平方公里,新增南岗镇面积91.95平方公里,新增烟墩乡面积106.7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320平方公里(2010年),5年间建成区扩大约100平方公里。人口户籍人口为491.43万人(含四区三县),全市常住人口510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08.58万人,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非农业人口310万。(数据来源:2009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时间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合肥天鹅湖(9张)民族全市除汉族外,4.6万名少数民族人口,有1个民族乡,12个民族村,1个民族街道居委会,1所民族医院,11所民族中小学,少数民族经营户800多家。城市荣誉全国首批园林城市、全国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建设中的铁路交通枢纽合肥市内建筑、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全国20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全国四大科教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25强城市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全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首个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2009-2010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荣膺“全球最佳案例城市”“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绿色合肥(13张)“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国三大家电产业基地之一”“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淡水龙虾之都”、“2009全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全国坚果炒货之都”、“中国显谷”等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科研教育基地、全国性交通枢纽,中国特大中心城市之一。城市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合肥夜景(13张)(2)全国科研教育基地(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4)全国性交通枢纽(5)国际旅游会展、商贸物流和金融中心城市排名在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居全国第22位,位列全国10个最具潜力的二线城市行列。综合开发研究院6月17日公开发布:合肥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第十位。中国社科院面向全球发布《2009-2010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合肥荣膺“全球最佳案例城市”。对外交通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公路:拥有206国道,312国道,合肥绕城高速(G4001),京台高速(G3),沪陕高速(G40),沪蓉高速(G42),合芜高速(G5011),是全国重要的公路枢纽之一。铁路:拥有合武高铁,合宁高铁,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宁西铁路。正在建设的京福高铁合肥至蚌埠段比照京沪高铁建设,将于京沪高铁同步通车,届时合肥到北京将4小时内到达;合肥铁路南环线及合肥高铁南站将使合肥铁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并成为全国高铁枢纽之一,合肥铁路南站将建设立体换乘枢纽,规模列华东第二位,仅次于上海虹桥站。规划建设的合庐铜铁路,商杭高铁合肥段,合安城际高铁等将使合肥铁路交通更加便利。另外合肥是长三角4大铁路枢纽城市,新的长三角城际铁路规划将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为中心,覆盖长三角地区地级城市及主要城镇,实现主要城市间和相邻城市间“1-2小时交通圈”,区域内其他城市间3小时内到达。便捷的高铁建设使合肥一跃成为全国性铁路枢纽,未来将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杭州,3小时到武汉、郑州,4小时到北京、福州。民航:拥有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开通了60多条国内外航线,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际航线;另外正在建设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将于2011年正式建成,建成后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将成为继北京首都、上海虹桥、上海浦东、广州白云、深圳宝安、厦门高崎等机场之后具备国内目前最高飞行区等级的机场,可供世界上目前已投入商务运营的所有飞机起降。水运:合肥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安徽省九大内河港口之一,位于省会合肥南淝河畔,是皖中地区最大的水路货运集散地,年吞吐量为500多万吨,航道等级为三、四级,可常年通航千吨级船舶。即将建成的合肥新港一期工程设计年吞吐能力杂货100万吨、集装箱7万标箱。建成后将结束合肥港没有集装箱码头的历史。届时船舶上达武汉、宜昌、重庆等港,下至苏、浙、皖、沪等省(市)的腹地港口,并且通过江海联运由芜湖、南京、张家港、南通、上海等港进行进、出口中转至合肥或宁波、厦门、广州等东南沿海各大港口及世界各地。规划建设的江淮大运河将使合肥的水运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编辑本段城市历史城市由来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一说因古时庐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素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三国旧地、包拯故里”闻名于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历史沿革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合肥数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清咸丰年间,合肥曾为安徽省省会,1945年国民政府安徽省省会迁入合肥,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同年2月合肥建市。1952年,新中国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城址变迁合肥城址屡有变迁。《太平寰宇记》记载:汉代合肥县城“在今县(城)北”。东汉末年,战乱不息,合肥成为废墟。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单骑赴任,重建合肥城。魏青龙元年(公元233年),魏将满宠在旧城西鸡鸣山麓另筑“合肥新城”,以与旧城相犄角。西晋统一后,废三国时所筑新城,迁回旧址。合肥旧城,地势低洼,南北朝时梁将韦睿因此堰水攻破合肥。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旧城东南高地重筑土城,史称唐城。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刺史路应求以古城皆土筑,特加甓焉”。由此,合肥始有砖砌城垣。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淮西帅郭振屯驻合肥,为防御金兵侵袭合肥,筑斗梁城。斗梁城“横截旧城之半”,地跨金斗河北,使金斗河横贯城中,基本形成今合肥古城的初貌。元朝末年,合肥古城多塌毁。佥事马世德提请宣让王及高昌公,发公私钱十万贯,将城作了整修。至明弘治年间,合肥古城因年久失修,多处废缺,由庐州知府马金度主持修葺。据嘉庆《合肥县志》载,此间合肥古城,周围长4706丈(26里);正西和西南面城墙皆缘冈地,高2.4丈;东、南、北三面城墙列平地,高2.8丈至3丈不等;底宽近4.8丈。城垛4578座,望台28座。城东壕深1.9丈,宽42丈;城西壕深2.5丈,宽29.5丈;城南壕深2.3丈,宽30丈;城北壕深0.8丈,宽35丈。河水环城通流。全城计七门二水关(后为七门三关)。东二门,左曰威武门,五楹,高二层;右曰时雍门,三楹,月城顶有石台。西二门,左曰西平门,五楹;右曰水西门(明正德七年,庐州知府徐钰塞西水关,导水为北濠,又塞水西门,使之为旱西门,另建水西门),三楹,月城顶皆石台。南二门,左曰南薰门,三楹;右曰德胜门,三楹,月城顶皆石台。北一门,曰拱辰门,三楹,月城顶有石台。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清政府“征用皖属三十四州县的人力、物力,耗白银十一万四千两”,重修庐州府城。此次重修,城墙全部用大青砖砌成,重开威武、时雍、南薰、德胜、西平、水西、拱辰七门,并增设许多谯楼,“楼橹高耸”,十里之外,就能看到高大的城楼。编辑本段建置沿革朝代时间名称辖县/地所属国所属郡/县性质先秦时前221合淝无诸侯寿春邑九二级行政区治期县国江郡所秦前221至前206合淝县无秦寿春邑九江郡二级行政区治所汉前203至220年合淝县无淮南国九江郡三级行政区治所三国时期220至265年合淝县无魏扬州一级行政区扬州州治241年合淝县无魏扬州淮南郡三级行政区治所两晋时期265—420年合淝县无西晋扬州九江郡三级行政区治所289年合淝县无淮南国九江郡三级行政区治所300年8月合淝县无西晋淮南郡三级行政区治所321年至330年合淝县无西晋司州桥郡一级行政区郡治330年合淝郡陈郡东晋无二级行政区治所345年合淝县汝阴后赵扬州淮南郡三级行政区治所350年合淝县汝阴东晋豫州汝阴郡二级行政区治所南北朝420年至479年合淝县汝阴县宋南豫州州治一级行政区郡治422年汝阴县无宋南汝阴郡治一级行政区郡治500年汝阴县无齐豫州北陈郡治一级行政区豫州州治500年汝阴县无北魏南汝阴郡一级行政区郡治526年11月汝阴县无梁豫州汝阴郡治一级行政区豫州州治547年7月合州汝阴县梁合州南顿郡一级行政区合州州治559年合州无北齐合州南顿郡一级行政区合州州治559年合州无陈合州南顿郡一级行政区合州州治隋朝583年庐州合淝县隋庐州郡一级行政区庐州州治607年4月合淝县无隋庐江郡二级行政区治所唐朝620年合淝县无唐庐州淮南道一级行政区庐州州治742年合淝县无唐庐江郡淮南道二级行政区757年庐州合淝县唐庐州淮南节镇二级行政区902年3月庐州合淝县吴国淮南节镇一级行政区节镇首府五代十国902年3月庐州合淝县吴国庐州节镇一级行政区节镇首府958年3月庐州合淝县后周保信军节度一级行政区节度首府两宋时期宋初庐州合淝县北宋庐州淮南道二级行政区997年庐州合肥等县北宋淮南路二级行政区1276年庐州合肥等县南宋淮南西路一级行政区淮南首府元朝1278年庐州路合肥等县元江淮省淮西道二级行政区总管府1366年庐州府合肥等县元江南行省一级行政区江南省会明朝1368年8月庐州府合肥等县明中书省一级行政区中书省会1403年庐州府合肥等县明庐州府隶六部一级行政区1644年庐州合肥等南明江北四镇一级行政区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