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向学生讲授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中国历史,除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外,还兼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中国近代历史的面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认清中国的国情及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重要的历史人物;领悟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过程”和“帝国主义反对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的论断;掌握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发展资本主义、实现中国近代化这一基本线索的主要内容及其两个方而的内在联系与不可分割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2将历史知识中的有益成分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镜鉴。教学内容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断限分期、基本线索、内容特点和目前的研究概况等基本问题,明确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认识。内容要点: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断限和社会属性1、断限:1840――1949年(1)上限:介绍史学争鸣国外学者的观点;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2)下限2、社会属性“近代”的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1、变化非常剧烈2、变化非常复杂三、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和发展线索1、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2、发展线索四、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现实意义五、中国近代史主要著作介绍第一讲近代史上帝国主义的侵华问题第一章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节鸦片战争(6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意义;林则徐禁烟抗英斗争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基本问题。内容要点:3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战前中国的衰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全面落后。战前中国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清王朝统治下的全面腐朽与落后的封建国家。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实行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吏治腐败,贿赂盛行,贪污成风。军备废弛,边防空虚,战斗力极弱。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对外政策落后,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战前的中国是一个古老的遍布社会危机的全面落后的封建帝国。清王朝的统治走向衰败。2、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正积极地扩大对外侵略,寻找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美国起点较晚但发展很快。俄国是一个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国家。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进行殖民扩张。沙俄不断侵吞我国西北和东北边疆领土。英国对发动侵华战争早有准备。战前英国的侵华政策和手段:制定以毒品鸦片打开中国商品市场大门的政策;利用中国邻国为侵略据点,企图用分裂、渗入方式掠夺中国领土;进行外交谈判,企图获取侵略权益,搜集中国情报,准备发动武装侵略。二、鸦片战争1、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输入中国的历史情况。鸦片走私给侵略者带来了无比的好处。英国资产阶级利用非法的鸦片走私贸易使中英之间的贸易逐渐发生了变化。鸦片泛滥。鸦片泛滥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使中国封建经济出现严重危机,清王朝的吏治更趋溃烂,军队更加丧失战斗力,同时摧残中国人的身体、思想、灵魂。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就鸦片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许乃济为首主张弛禁,而以黄爵滋、林则徐为首等主张严禁。林则徐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中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2、战争的经过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当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决定立即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战争过程中中国始终存在着抵抗派与妥协投降派的斗争,道光皇帝则动摇于两派之间,时而主战,时而主和,使战争三起三落,明显分为三个阶段。4第一个阶段,自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历时约7个月。英军北上,定海失陷,道光皇帝采取“羁縻”政策,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遭到打击和排挤,妥协派琦善、伊里布等逐渐取得了对英交涉的大权,义律向琦善提出割地赔款的所谓“穿鼻草约”。第二阶段,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始,至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为止,历时4个月。清政府对英宣战,但并无真正的抵抗决心。道光皇帝派往广州主持军事的奕山、杨芳等官僚昏庸无能,在对英作战中一触即溃,终于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其间关天培坚守虎门以身殉国,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第三阶段,自1841年8月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开始,至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一年。英军以进攻江浙地区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定海抗战,浙江定海、镇海、宁波三城失守,奕经仓促出战全面溃败,镇江失守,南京议和订立城下之盟,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结束。3、战败及其原因比较中英双方作战条件(战争的性质、人心民气、军事实力、国力、地理条件等),各有长短,中国有微弱取胜的可能。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经济科学技术的落后,在于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与妥协投降的政策。“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代史留给中国人民的永远忘记不了的惨痛教训。4、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及其《海关税则》、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及其其它国家也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和平等条约。(2)暴力掠夺商品倾销、鸦片半公开的贸易、掠夺华工、霸占港澳、强设租界(3)买办商人和无产阶级出现注意将“买办商人”与“行商”作一比较。4、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从政治上看,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清政府可以行使全部主权。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领土完整受到破坏,主权受到侵犯,清政府虽照旧进行统治,但要受外国的干涉和控制。从此,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变成了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半殖民地国家。从经济上看,战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同时又加紧掠夺中国的农副产品,这就使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从社会矛盾方面看,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5矛盾,战后这个矛盾依然存在,又增加了另一个主要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且随着外国侵略的加深,这个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意义;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的开始勾结,中国政权开始半殖民地化。内容要点: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修约讹诈。为扩大侵略的要求,列强1854、1856年两度提出修约要求,结果都被清政府拒绝。于是,它们决心抓住一个机会作为借口挑起战争。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进行诈索。二、战争概况:1、从1856年10月英军进犯广州,到1858年6月《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叶名琛被俘。英法联军北上大沽,炮轰大沽炮台,大沽失陷,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赴天津议和。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2、从大沽冲突到1860年11月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政府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大沽口保卫战痛击侵略者。英法联军扩大侵战争攻下塘沽、大沽,占领天津。英法侵略军抢掠焚毁圆明园,控制北京城,逼签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的联合侵华;清政府领导集团不能形成有影响的抵抗派,反而出现一大批投降派;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爆发。这次战败,从原则上说来,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大为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就是当时清朝在面临着外国侵略的同时,又面临着太平天国革命,而清朝是把后者作为心腹之害。为了镇压国内革命,它不惜出卖民族利益而和侵略者勾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促成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和联合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四、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1958年中俄《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6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改变了《尼布楚条约》规定并已维持将近170年的中俄边界。这不仅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且是一个非法的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又把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使沙俄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沙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的最大获利者。五、中外势力勾结的开始1、总理衙门设立2、清政府“借师助剿”方针的确立(1)侵略者的态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英法等国就明确表示要帮助清剿灭太平天国的意向。(2)清统治集团内部的态度:分为两种。(3)北京政变:又叫辛酉政变,也叫祺祥政变,清朝宫廷内部的一次政变。奕訢被任命为议政王,慈禧自此取得最高统治权。它既是清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也是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契机,所以也是清封建政权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步骤。(4)慈禧太后上谕。1862、2、8正式宣布。第三节中法战争(2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意义。内容要点:一、背景:1、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侵略扩张更加疯狂。列强对中国边疆和中国邻国加紧侵略,使地处我国四邻、唇齿相依的国家如琉球、缅甸、暹罗、越南、朝鲜等,先后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面对边疆、友邻纷纷告警,清政府十分被动。可以说,中法战争既是在我国边疆地区普遍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又是我国边疆危机出现的表现。2、清政府继续腐朽与腐败。虽出现了洋务派,但顽固派在中央占据主导。3、直接原因:法国对越南的侵略。自1873年开始十年之内,法国对越南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武装侵略,其情况和结局与中法战争的中国情况极其相似,越南“不败而败”。第一次是1873年的河内战役与1874年《西贡条约》;第二次是1883年纸桥战役与《顺化条约》。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争情况:此战是以清政府为了支援越南抵抗法国殖民侵略的战争而发展成为保7卫本国疆土的战争,因此,战争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12越南的山西之战到1884、6谅山冲突。小规模的战争在越南境内进行。刘永福和黑旗军的抗法战争:黑旗军原是反清武装,后因反清失败退入越南,成为抗击法国侵略的重要力量。后为清军招抚,战争后回国。第二阶段:从1884、8到1885、6,战争正面摆开,战火燃烧到中国本土。马江之战,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清政府的对策:“明交暗战”与“阳抗阴降”。清政府内部对法国扩张的态度:主战和主和之争。慈禧太后、李鸿章主和,和法国妥协;曾纪泽、张佩伦、陈宝琛、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主战。两派争论的主要问题是:(1)如何对待法国的侵略;(2)是否援助越南;(3)怎样对待刘永福与黑旗军。争论使清最高统治当局在和战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采取了“明交暗战”与“阳抗阴降”的策略。三、中国“不败而败”:辉煌的战役胜利换来了屈辱的和约。台湾、镇海战役;镇南关大捷。中法外交谈判及《中法简明条约》、《中法新约》的订立。二、法国发动侵华战争法国对越南的侵略刘永福与黑旗军“甲申易枢”谅山冲突马尾海战刘永福和黑旗军的抗法战争:黑旗军原是反清武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