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12英语教本一班胡绍聪4301120114摘要:语言迁移研究并不是新话题,但是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两条主线和四个主要内容都包含母语迁移的内容这样一个事实来看,它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Ellis甚至评论说“任何一个二语习得理论如果没有描写母语迁移都是不完整的”(Ellis,1994);从二语学习者在语音、词法、句法到语义各个语言层面频繁出现母语迁移现象的角度看,语言迁移是不能忽视、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语言迁移的研究的视野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母语迁移研究,比如语言迁移理论的反思和语言迁移研究范畴的拓展。基于这样的研究发展趋势,再次阅读已有的语言迁移研究文献发现,有两个方面值得深入思考和重新审视———语言迁移的定义和语言迁移的理论解读。关键词:语言迁移;对比分析假设;普遍语法;连接理论一、关于语言迁移的定义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会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James借此描述语言迁移的概念:“第一语言的学习将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James,1980)事实上,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存在各种不同的表述,如:Corder把迁移看成是一种借用(borrowing);Faerch和Kasper认为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其母语知识去使用中介语的一种语言心理过程;Schachter认为语言迁移是先前获得的知识对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制约(constraint)。在林林总总的表述中,Odlin的语言迁移定义得到最为广泛的认可:“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应该说,该定义明确了语言迁移不单指传统二语习得研究中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而且还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新语言知识习得的影响。至此,母语对于学习者第二语言学习、第三语言学习的影响,第二语言知识对于学习者第三语言学习的影响,学习者已有的第二语言知识对于后学的第二语言知识的影响都可以纳入语言迁移研究的范围,从而大大拓宽了语言迁移研究的视野。比如:中国大学生在学习了10年英语之后再选修法语,其英语知识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法语的学习;学习者在掌握了英语动词过去时的基本构成规则后,出现类似goedtoschool的过度使用(overuse)现象,都可以归入语言迁移研究的课题。然而,这一被许多研究者高频引用的语言迁移定义的完整性仍然值得探讨。虽说相比较而言,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可能更明显,可能在语言的不同层面更多的暴露出来;但是,大到长时间生活在外语环境下的移民孩子出现母语缺失(at2trition)的现象,小到中国学生汉语表达和英汉翻译中出现的各种“英式”表达的实例可以说明,第二语言对于母语的影响是的确存在的,这些现象也应该成为语言迁移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迁移的分类其次,广义的语言迁移具有动态的特征,即语言迁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在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阶段呈现不同的迁移特征,可能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而变化。Gass曾经指出“我们需要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动态研究”(Gasss,1992);Taylor分析了不同水平的西班牙学生所犯的英语语法错误,发现水平低的学生所犯的错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受母语的影响,而水平高的学生所犯的错误中受母语影响的明显减少。我们认为,语言迁移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其中已有知识包括学习者的母语以及学习者已经习得的其它任何语言知识;语言迁移随着学习者第二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动态变化。关于对比分析假设、普遍语法和连接理论学习语言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尽管各种理论和假设的学派背景不同,他们都力争从各自的观点出发,试图寻找两个问题的答案: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迁移了什么?为什么会迁移?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假设———对比分析假设、普遍语法、连接理论———在不同时期都被用于解释语言迁移现象。(一)对比分析假设(ContrastiveAnalysisHypothesis)Lado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出发,发展了Fries先期的研究,提出“对比分析假设”。这种假设就是对不同语言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比较,根据比较分析出的差异,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的难点及输出和输入中的错误(Lado,1957)。换言之,比较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异同可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母语与目的语相似的内容将促进目的语的学习,而母语中与目的语差异将导致目的语学习困难。不可否认,对比分析假设对语言迁移早期研究的解释、对外语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语言学研究做出过贡献;但是站在今天的角度回过头看,对比分析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力,典型的反例来自于二语习得过程的实例:语间差异不一定必然导致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而语间相似之处也可能在二语习得中出现错误。除此之外,对于以下现象解释乏力暴露了对比分析假设本身的局限性:不同母语者(如汉语母语者和俄语母语者)习得同样一种第二语言(如英语)时会犯类似的错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是固定的,而母语英语者学习汉语和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所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错误却是不一样的。(二)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行为主义认识论发起了挑战,提出心智主义认识论的普遍语法。以普遍语法为理论框架的语言迁移研究也经历了完全否认母语迁移作用到寻求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关系的过程。支持普遍语法的Dulay和Burt报告自己的研究发现:汉语母语儿童、西班牙母语儿童与英语母语美国儿童在习得11个英语语素的顺序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由此推论: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一样,都遵循大脑中的普遍语法规律,进行一个创造性的建构过程,这就是名噪一时的L1=L2假设。然而,这种观点有妄下结论之嫌,轻率地完全否定了母语迁移的作用。后来,迁移研究的争论焦点转到二语初始状态,研究者不再简单地把母语迁移与普遍语法看作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转向探讨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以此揭示母语迁移的作用,并形成了关于中介语初始表征中的迁移问题的三个有代表性的假设:完全迁移/完全可及假设、最简树假设、特征值缺省假设。但是,普遍语法最早是针对儿童母语习得提出来的,它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解释力和有效性一直存在争议;而且普遍语法对于语言习得与语言迁移的假设存在概括性强、实证性差的不足。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大脑和神经科学为基础的连接理论被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为语言迁移问题的研究打开了另一种新的思路。(三)连接理论(Connectionism)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语言习得的研究强调人的内在认识过程,对语言迁移的成因、迁移条件的研究跳出语言本体的视野,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和语言加工能力被纳入研究的视角、被用于解释语言迁移的现象,其中有代表性的认知理论当推连接理论,其代表是“平行分布加工模型”(Paral2lelDistributedProcessingModel)(王薇,2004)。该理论认为,人在出生的时候大脑就有寻求和建立事物之间关系的倾向,它可以从视觉、听觉、知觉、触觉等渠道获取信息并可以把这些信息储存在由形似神经元的大量节点织成的神经网络,这些节点之间的连接力度或因被激活而加强,或因被抑制而减弱。连接理论从大脑的神经科学出发解释语言习得的过程,也被用于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的现象: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大脑已经贮存了大量的母语知识,可能成为习得第二语言时可供利用的“语料库”,同时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根源。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新知识时,大脑很自然的会去寻求业已存储的母语的相似点,通过不断的搜索和对比,一旦两种语言知识实现连接,母语知识和特征可以被激活从而进入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由此说明迁移的成因和迁移的途径,说明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回答了为什么会发生顺向迁移的问题。可见,与普遍语法不同,连接理论认为语言迁移的产生是建立在对先前知识(包括母语和已有二语知识)的对比和整合的机制上,不必用人脑与生俱来的能力去解释迁移现象。结语语言迁移定义本身存在的缺陷,是造成相关研究混乱和片面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免继续影响将来的迁移研究,思考和提出一个更加完整和严谨的语言迁移的定义是迫切的任务,它比具体的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更有意义。而且,新知识向已有知识的逆向迁移,母语知识、已有二语知识如何相互作用影响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成效,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比如Cook提出多语能力(Multi2competence)假设以揭示大脑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相互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机制维度、多层面的复杂现象,单个语言学理论或者认知理论可能难以解释各种各样的语言迁移现象。上述三个理论假设从各自的角度和观点出发,为解释顺向迁移———已有知识(或母语知识)对新知识(或者第二语言知识)的影;Kecskes认为“共同概念基础”(CommonUnderlyingConceptualBase)是所有双语语言活动的基础和源泉,通过共同的概念基础两种语言发生着独特的共生作用。所以,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迁移研究还将继续。参考文献:[1]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2]James.ContrastiveAnalysis[M].London:Longman,1980.[3]Gasss,Selinkrl.LanguageTransfer-inLanguageLearning(revisededition)[M].Amsterdam:JohnBenja2mins,1992.[4]Lardor.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M].AnnArbor,MI: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7.[5]王薇.一个基于连通主义的二语习得认知过程模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5):16224.(责任编辑陈静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