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综述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内容提要: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交通需求管理作为一种新型交通管理理念,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一种重要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交通需求管理理念以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应用均取得了较大成就。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交通需求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过程、思路与成果,以期为未来理论研究及政策制定指明方向。首先,从内涵、理论基础、层次、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总结我国学者对交通需求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然后,以广州以及上海世博会为例,从实证角度评述我国的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在此基础上,剖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交通需求管理立法、城市规划中交通需求管理思想的体现、交通需求管理效果评价以及汽车产业的合理发展将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2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需求管理研究综述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研究综述随着经济和社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加,汽车数量也以很快的速度上升。城市交通需求的急速提高,很多城市试图通过增加交通供给来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但是由于财政、土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的去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只有从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两个方向同时着力,特别对于一些已经建设的比较成熟的城市,从交通发生的源头出发,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总量进行管理与控制,就成了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关键。1、我国交通需求管理的理论研究综述1.1有关交通需求管理内涵的研究交通需求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经过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我国的一些大城市还仍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挤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研究者们开始引入交通需求管理的理论,从这个时期,我国真正开始了交通需求管理研究。对交通需求管理,在我国的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界定。一派是以黄永根1(1998)为代表的研究者,他们认为交通需求管理下就是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引导,促进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选择行为的变更,以减少机动车出行量,减轻或消除交通拥挤。以此作为其理论的指导,其研究的范畴在于TDM在具体技术和措施做法,重点在于在城市的已有道路上的各种限制或鼓励措施。与此不同的是以周鹤龙2(2003)、段进宇3(2006)为代表的学者,他们认为交通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整土地用地布局、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改变客货运输时空布局和改变市民出行观念与模式的方法来减轻城市交通拥挤、优化城市运输结构的目的。他们认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应当是一种政策,关注研究区域的合理或可持续的综合交通系统结构,并通过各类政策措施引导人们理智地使用优先的交通资源,从而使交通系统道道一种安全、高效的平衡。目前这两种对TDM的理解并存,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选择了第二种定义。它更加全面的概括了交通需求管理的内容,提高了交通需求管理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地位,也更加适合应用于我国交通供需极不平衡的现状。1.2交通需求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戴东昌、蔡建华4(2004)讨论了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关系。他们认为大城市产生交通拥堵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交通运输服务供不应求和管理技术水平的不足。从宏观角度来看,迅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导致交通拥堵的内在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交通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合理有效地疏导交通流是导致交通拥堵的直接原因。3毫无疑问,增加交通供给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但交通供给似乎永远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迅速增长的交通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必须采取增加交通供给与引导交通需求并举的措施,双管齐下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在交通供给不能满足交通需求的状况下,治理交通拥堵应运用先进的交通控制与管理技术,在有限的运输能力下疏导好已经产生的交通流量,从而减轻交通拥堵的程度。董俊武等5(2000)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交通总量的产生,认为交通的决定于交通总需求量,并界定了交通总需求量。交通总需求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或物的绝对数,而是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①交通的绝对需求(供给)量。②交通的相对需求(供给)量:这个数据也可看作为实际出“车”量,主要由共载率来体现。③运行时间(或距离):即实际运行的长短,时间上的或距离上的。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Sj=Dj=∑N·T其中:Sj——交通总需求量;Dj——交通总供给量;N——交通参与单位(台/次);T——运行时间。作者认为交通管理并不是要抑制人们的交通需求,而是在于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因此,针对交通总需求的三个因子,其主要的对象在后两个因子上:交通的相对需求量与交通的时间(或距离)。董俊武等提出了交通的相对需求量的控制策略:(1)优先采用共载率高的交通方式,所谓优先采用共载率高的交通方式在我国城市即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2)提高共载率及优化组合。在交通时间(或距离)的控制上,需要从城市用地模式、城市规划、交通系统管理入手。周鹤龙,徐吉谦6(2003)在《大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研究》中系统阐述了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7条原则。(1)公平合理原则,交通必须体现出对全体市民的公平原则;(2)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交通需求管理不能以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为代价,也不能以恶化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交通的改善,而要在保证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各得其利;(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增加个体交通收费,减少公共交通收费标准甚至提供补贴;(4)道路时空资源均衡使用的原则,现有的道路时空资源,使道路网无论在空间或时间方面均能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即尽可能使一天的车流量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各个时间段和全市道路网络上;(5)多方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措施与方案应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宏观分析制定需求管理的总体战略方案,并在宏观战略指导与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有效措施,两者应分工合作、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需求管理也要互相结合、协调发展,特别需要提高对静态交通的重视程度;(6)坚持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交通需求管理对不同的用地性质、街区环境、区位、路网结构、交通结构、车辆组成、管理体制等,要区别对待、具体分析、充分论证;(7)社会可接受原则,道路交通需求管理的政策措施涉及面很广,要取得成功、收到实效,必须获得各相关部门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特别是使用者的理解和支持。41.3有关交通需求管理层次的研究周鹤龙、徐吉谦还继续分析了交通需求管理的实施层次。他们认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所涉及的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城市性质、规模、结构与功能定位层次,此时需要确定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的战略方案,处理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2)城市总体规划层次,这个层次决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人口、就业岗位等分布,也就决定了交通发生、吸引、分布、集聚强度和城市交通的主要流向与流量;(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层次,这是关键层次,任务是落实城市道路网络、路网结构、交通枢纽、交通结构、站场、港口布局及对外交通干线等专业规划,从而确定了客货运与交通设施在城市空间范围的分布,这个层次对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交通监控,组织与管理层次,这一层次就是在现有既定布局的基础上作好车流、人流的组织调配,进行监控、指挥、引导与疏解,尽量做到人车分流、快慢分流、静动分流以改善交通秩序、提高交通运行质量与道路的通行能力。作者明确指出不少问题在高层次易于解决而在低层次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因此明智的交通需求管理应争取在高层次和源头上加以考虑,能于高层次解决的不要推延到低层次。周鹤龙、徐吉谦继续分析了交通需求管理在各个层次上的实施策略。在交通需求管理的第一、第二层次策略上,作者认为对于老城或已建城区来说,功能定位、土地利用、分区规划与生产力布局基本定局,交通需求管理难以实施。但是对于将要扩展的新区或拆旧翻新的小区,仍可采取以下策略:(1)在开发建设新区时应完善各种生活、市政配套设施,以减少不合理的非必要的出行。通过增强吸引老城中心区市民迁人、定居的力度,以减轻老城中心区人口和就业岗位的过分集中,为合理分散老城市中心区的拥挤发挥作用;(2)结合老区的拆迁更新,优化各小区居住就业等用地类型配比,使居住与上班就近,减少跨区长距离的通勤、通学出行,减少出行距离与总的交通运输量;(3)对某些敏感地区或地段,对土地使用功能和开发强度均应严格控制,防止交通吸引与发生过分集中,造成拥挤阻塞;(4)对于较大的城市新开发地区,在可能条件下建立城市副中心,避免中心区过分集中;(5)理顺道路网络结构功能。对于道路网络的功能、各类道路结构的组合与配比要加以分析诊断并进行优化。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应各司其责、配比合理。在第三、第四层次上,主要的策略有:(1)减少不必要与不合理的出行,特别指出合理选定客货运站场的重要性;(2)优化交通结构策略,控制或削减时空资源消耗大、公害严重、运效不高的交通方式,使交通方式结构趋于合理,主要措施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步行与自行车交通、合理控制自行车总量等;(3)空间均衡策略,尽量减少因交通流过分集中造成结点或某个路段的交通拥堵,尽量设法均衡分布、减少集中程度,发挥所有道路的运力,其主要措施有:区域限制法、调整工作岗位、组织单向交通、设置可变车道、变更线路等;(4)时间调控法,在时间分布上对交通流进行削峰填谷使之尽量均匀到达,具体措施有:错时上班或弹性上班、压缩工作日、分期度假等;(5)经济策略,引入市场机制或经济激励措施以改变出行者的方式选择行为,包括收费或税收策略、财政补贴或减税策略以及交通津贴策略等;(6)行政策略,比如限制车辆拥有或通行等,作者强调只有在5其它措施又难奏效时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因为行政措施在许多情况下不符合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诸原则。1.4有关交通需求管理实施和评价的研究隽志才等7(2007)梳理了主要的交通需求管理的实施措施,其中包括:(1)可变工作制,方式有弹性工作制、压缩周工作日、错时上下班;(2)道路收费;(3)鼓励居民合乘车;(4)电子办公。隽志才等认为在对交通需求管理实施效果的评估中,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居民意愿方面总结了此方面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认知性,衡量人们等对管理政策的认知程度;态度衡量人们支持交通管理政策的程度;参与性衡量人们参与交通管理政策的程度;满意度;适应性:为适应新的交通管理政策,人们改变以往交通行为的程度。(2)交通影响方面:衡量交通管理政策影响车辆出行、交通拥挤、道路停车收费、交通事故等的整体程度。具体指标包括,政策实施前后的流量、车速、延误;早晚高峰小时流量分布特征;交通方式分担率;交通安全性等。(3)社会经济方面:能耗节约、环境污染减少、税收增加、政策实施或项目的建设的投资情况等。郭继孚、毛保华、刘迁、马林8(2009)等合著的《交通需求管理——一体化的交通政策及实践研究》系统总结了交通需求管理方法,将交通需求管理从属性上分为四大类即政策类措施、收费类措施、制度类措施、辅助技术与管理措施。政策类措施,是指政府通过目的明确的规划或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来推行需求管理、引导需求消费的各类方法和途径。包括有:停车-换乘设计,鼓励车辆多人共有,电话叫车等。收费类措施,包括封闭线收费、基于时间的道路收费、基于距离的道路收费、基于拥挤的道路收费、停车收费措施、公交价格调整措施等。制度类措施旨在抑制小汽车的使用并鼓励使用其他交通方式。主要有出入控制措施、停车管理措施、交通镇静措施、行人和非机动车措施、公共交通优先措施。辅助技术与管理措施主要有高利用率车辆优先措施、可变信息信号措施、匝道控制措施。对于收费措施的使用,作者主要从外部性理论阐述了收费的理论依据和收费标准、收取方法。作者认为交通系统的外部性主要由环境外部成本、事故外部成本、交通拥挤外部成本三部分带来,交通需求管理的收费类措施的定价必须进行外部成本评估。作者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效果评价方法做了更系统全面的研究。在措施实施之前,对实施TDM措施的公众态度调查与分析现在越来越受到重视,还要进行措施效果的模拟与分析,一般实施前的分析与预测可以通过交通模拟软件来进行。TDM实施效果的内容主要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