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大二轮复习(18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语文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2文言虚词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01题型突破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浙江卷一直以来都坚持对文言虚词进行单独考查。对虚词的考查同样应联系语境,主要有以下方法:文言虚词推断四法1.分析语法结构与实词相比,虚词主要表达一定的语法功能,因此从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可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秉精气,义而介者焉。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客鸡义勇超乎.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思路导引】“乎”常用在动词之后,事物名词之前。在“动词+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乎+事物名词”通常作补语,“乎”作介词,可译为“于”。上例中“超乎.群”即属“动词+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乎”用在“超”和“群”之间,带有比较的意味,可翻译成“于”。另一种情况,“乎”和“焉”等虚词,常在重叠的形容词的后面,充当形容词词缀,表示对某种状态的描摹,可翻译成“……的样子”。上例中“恢恢乎.其于……”即属“形容词+词缀”的语法结构,“乎”翻译成“……的样子”。“焉”也有类似的例子,如“盘盘焉,囷囷焉”。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联系语境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思路导引】理解“其”的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A项,“所忧者其实也”,是一个判断句,“其”位于判断句的后半部分,作判断陈述部分的定语,“他(老师)的”。C项,“仆幸非其人”,“其”用在名词“人”前面,作指示代词,译为“那样”。D项,“而不敢当其礼者也”,“礼者”为名词,“其”位于“礼者”之前,也作指示代词,与C情况一样。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一句,首先,从语境来分析,“吾子”暗示是第二人称,如果“其”也作代词,翻译成“他”,势必与“吾子”的称呼相矛盾;其次,从整个句子表达的语气来看,该句是一个祈使句,而“其”在这个位置,恰恰起到表示祈使语气的作用。“其”在这里表示“可要”“应当”的意思。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3.厘清句式标志文言虚词常常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它在句中的位置大多是固定的,记住了这些标志,我们也就能够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宾语前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惟……之……(惟弈秋之为听)”“孰(孰与君少长)”“焉(且焉置土石)”等。定语后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者(求人可使报秦者)”“……之(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再如“所”字结构,即“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所”是助词。只要我们记住了这些标志,就很容易确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了。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鸡,禽于家者.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思路导引】“……,……者也”这一句式表判断。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是判断句的标志。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9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4.单复区分法所谓“单复”,即看加点词是单个的虚词,还是和其他词构成的复音虚词。常见的复音虚词有:何以(即“以何”,拿什么、凭什么)、所以(用来……的方法、……的原因)、为……所(表被动)、有(无)所[有(没有)用来……的]、……之谓也(说的就是……啊)、以……为(把……当作、看作)、是以(因此)、于是(对此、从此)、见……于……(被)、孰与(跟……比较,哪一个……)等,此外,还要注意,该虚词后是否有省略,如“以”后常省略“之”。在试题中,加点的虚词如是复音虚词中的一个,它一定和单个的虚词用法不同。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10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咏引前事为.言为.乡里所称【思路导引】后者“为……所……”构成被动,而前者将“为”译为“被”显然不通,由此可知二者用法不同。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11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巩固练习]1.(2019·高考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B.夫以于鳞之.材夫人之.相与C.以.与物境会不赂者以.赂者丧D.规摹为.一方冠君为.我呼入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A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然而”。B项,结构助词,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介词,凭借/连词,因为。D项,动词,成为,是/介词,替。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12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臣生与.人无争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①以田畜为.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①布衣草履而.牧羊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①愚以为贤者.宜死节②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13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解析:选C。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A项中的“与”,①为介词,可译为“和、同、跟”,②可组词“参与”,“与”应读yù,是动词,当“参加”讲,“与师”是参加了军队,两个“与”,一个是介词,一个是动词,不仅意义不同,而且词性也不同。B项,①是动词,与“以”构成“以……为”固定格式,可译为“把……当作”;②是介词,当“替、给”讲,所以二者用法不同。D项,①是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这里指代人,相当于“……的人”;②为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即“河南上助贫民的富人”。二者词性与意义均不同。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14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爽籁发而.清风生B.孔明移军且.至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不觉其言之发也.翳桑之饿人也.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15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解析:选B。B项,两个“且”均当“将要”讲。A项,前者的“而”,句子前肯后否,明显表转折;后者连接了两个主谓词组,用法显然不同。C项,后者句中无动词,明显表判断,而前者表陈述语气。D项,前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而后者是前置的宾语,所以两个“之”字用法不同。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16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4.比较下列各句中的“所”,对其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③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⑤某所.,而母立于兹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⑦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⑧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17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B.①④/②⑤/③⑦/⑥⑧C.①③/②⑤/④⑥/⑦⑧D.①③/②⑥/④⑤/⑦⑧解析:选B。①与④为复音虚词“所以”,它们应为一类,答案圈定在A、B中;③与⑦“为……所……”构成被动,应为一组,所以答案为B。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18返回导航下一页上一页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