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惠州学院HUIZHOUUNIVERSITY毕业论文中文题目:苏轼岭海逆境中的生存智慧英文题目:Sushi’ssurvivalwisdominadversecircumstance姓名黄瑞煜学号04011326专业班级汉语言04级3班指导教师杨子怡教授提交日期2008.4.19教务处制2苏轼岭海逆境中的生存智慧(惠州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3班)(指导教师:杨子怡教授)摘要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才华横溢、性情豁达,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在逆境中的奋斗精神更是中国文化的一笔丰富遗产。本文着重对苏轼身处岭海逆境的生活进行分析,认为其生存智慧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小心避祸,谨慎为义;培养志趣,追求美好;同时,通过研究进一步揭示出岭海时期苏轼的心境,以对苏轼有一个全新的、合乎其实际的认识。关键词苏轼岭海逆境生存智慧Sushi’ssurvivalwisdominadversecircumstance(Class3Grade2004,ChineseDepartment,HuizhouUniversity)(facultyadviser:Yangziyi)AbstractSushiisaoutstandingwriterwithextensiveartistictalentandout-goingtemper,andheispopularofthepublic!ThefighterspiritwhichheactedindifficultiesisreallyawealthyinheritanceofChineseCulture.ThechiefpointofthisarticleisanalysingthedifficultiesSushifacedinLinhai.TheauthorthoughtSushi’ssurvivalwisdommainlyshowsthreeaspects,keepsawayfromfameandfortune,feelsateasewhateveristhecircumstances,atthesametime,theresearchresultsafurtherpostofSushi’sframeofmind.Sothatwecanhaveabrand-newandpracticalrecognizeforSushi.KeywordsSushithedifficultiesinLinhaithesurvivalwisdom3目录绪论……………………………………………………………………………………1本论……………………………………………………………………………………1一、身处岭海逆境中的苏轼…………………………………………………………11.1苏轼在惠州………………………………………………………………………11.2苏轼在儋州………………………………………………………………………2二、苏轼在逆境中的生存智慧………………………………………………………32.1淡泊名利,随遇而安……………………………………………………………32.2小心避祸,谨慎为义……………………………………………………………42.3培养志趣,追求美好……………………………………………………………6三、苏轼生存智慧产生的原动力……………………………………………………73.1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否定…………………………………………………73.2陶渊明人格精神给予了他力量…………………………………………………73.3儒、释、道思想给予了苏轼精神营养…………………………………………8结论……………………………………………………………………………………9致谢……………………………………………………………………………………9参考文献……………………………………………………………………………104苏轼岭海逆境中的生存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多若繁星。而在群星之中,尤为璀璨的一颗当属苏轼无疑。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现存二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此外还有大量的散文、书画等。他才华横溢、英年得志,却又一生颠沛流离、阅尽人世艰辛。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章惇任相,再度推行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因反对新法便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贬之英州(今广东英德)。当年八月,苏轼还未到达英州,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宋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这次海南之贬,是苏轼生命史上最后一次放逐,也是遭受打击最严重的一次。直到元符三年(1100)五月,苏轼才得以获赦北归。在这一时期,他的生存状态、人生思想、文学创作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他曾经在《题自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其中,谪惠期间苏轼创作了作品587首(篇、幅),居琼期间写了诗一百七十四首,散文一百二十九篇,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岭海时期的苏轼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而本文主要对他在岭海时期的逆境生活进行叙述,揭示苏轼在逆境中的生存智慧及其生存智慧产生的原动力。一、身处岭海逆境中的苏轼岭南,古时被人称为“蛮貊之邦,瘴疠之地”。在宋代的时候,岭南地区经济还不发达,交通也不方便,是流放罪臣之所。从1094年9月苏轼翻过大庾岭进入岭南,到1101后正月过岭北归,诗人辗转岭海计有七年之久。七年中,苏轼从粤北的南雄到粤西的徐闻,从粤东的惠州到广西的梧州、藤州、廉州,再到儋州,他的足迹遍布岭南大地。苏轼这段人生经历通常被人称为岭海时期。在岭海时期,苏轼的物质生活极端的贫乏。1苏轼在惠州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六月,苏轼初到贬所还“囊有余资”。但他是一个轻财好义、关心民瘼的人,寓惠时出钱“收葬暴骨、助修两桥、施药造屋”(《与南华辩老八5首》),很快把积蓄花尽,以致“手中索然、仅存朝暮”。他在给王定国信中谈到当时的境况时说:“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物粗遣、住一个小村院子、煮糙米饭吃、便过一生也得”(《与参寮子》)他在自己的诗中也一再写到:“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和陶归田园居》)“未敢扣门求夜话,时叨送米续晨炊。知君清傣难多辍,且觅黄精与疗饥”(《答问循州》)“可怜邓道士,摄衣问呻吟”(《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他的生活完全靠地方官员、朋友、门生、方外之人遗赠接济。其困顿艰辛一如他在《和陶贫士七首》引言中所说的:“余迁惠州一年,衣食渐窘,重九伊迩,蹲俎萧然”。绍圣三年十二月除夜前二日(二十七日),苏轼甚至深夜和前来探访他的潮州名士吴复古煨芋救饥,他在《记惠州土芋》一文中记此事:“丙子除夜前两日,夜饥甚,远游煨芋两枚见啖,美甚,乃为书此贴”。在同年写的《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并引》中他描述了自己好客但又酒尽米竭的情景:“十二月二十五日,酒尽,取米欲酿,米亦竭。时吴远游、陆道士皆客于余,因读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诗,亦以无酒为叹,乃用其韵赠二子。”除了物质生活的窘困,诗人在精神上也十分孤寂。由于是被贬,很多地方官员都不敢亲近他。他在《与方子容》一信中所说的:“厄困途穷,众所鄙弃,公独收恤有加,不可一一致谢。”这告诉我们,寓惠时只有方南圭敢于“收恤”他。另据《惠州西湖志》转引《福建通志》的记载,惠守詹范也是少数敢于照顾他的人:“詹范当东坡贬惠时,同僚畏章势力莫敢顾,独范待之甚厚,时携具相就唱和。”在章惇的胁威之下,苏轼的交际受到了极大的局限。2苏轼在儋州苏轼再贬海南儋州,境遇则更加险恶。当时的海南可谓蛮夷之地,人烟稀少,黎汉杂居,文化落后。《宋史·苏轼传》说当时“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临过海时苏轼就作了一去不返的思想准备。他在致王仲敏的信中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当首作棺、次作墓、乃留手疏于诸子、死则葬身海外。”(《与王敏仲八首之一》)初到儋州贬所,昌化军使张中对他很好,设法“赁官舍数间”让他住下。但他的政敌章惇却有意为难,派董必带着数名官员前来查办。董必的随员中有一名叫彭子民者,劝董必说:“人人家都有子孙。”董必良心发现,只派一小吏过海清查。但结果仍将苏6轼父子逐出官舍、暂居城南污池之侧林下。幸亏有黎族青年黎子云、符林、王介石等人出力帮忙才就地造得三间房子居住。据其《墓志铭》载:“安置昌化,初就官舍以避风雨。有司犹以为不可、则买地筑屋数间”。他在《致郑靖老》的信中也说:“初赁官舍数间居之、既不允住,又不欲与官员相交涉,近买地起屋数间一龟头,在城南污池之侧。小客王介石等,有士君子之趣、起屋一行、介石躬身劳辱,然无丝发之求也二”。苏轼辗转奔波四十余年,到年老之时仍被贬至远在天涯的海南,而且还是在众人的帮助之下才得以有一间遮风避雨的空房子。当时苏轼在海南生活的穷困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在一篇《菜羹赋》中有记叙:“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无有。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著、芦菔而食之。”没有了粮食,苏轼只能是采摘野外可以食用的植物来充饥。他在给程天侔的信中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天室、出无友、冬无炭、暑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与程秀才三首》)海南生活物质的匮乏使得他生活极端困苦。加之“海南连岁不熟、衣食百物艰难。又广、泉二州船舶绝不至,药物酢酱等皆无,厄穷至此,委命而已。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耳。”(《与元老侄孙四首(之二)》)海南生活环境恶劣,苏轼连基本的物质生活都不能保证了。苏轼还在《闻子由瘦》诗中记叙了当时的生活窘况:“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见黄鸡粥。土人顿顿吃诸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帽宽带落惊童仆,还乡定可骑黄鹄”又说:“某到此数卧病、今幸可闻。久逃空谷,日就稿灰而已”(《与张朝请五首(之四)》)。困苦的生活加上时来的疾病,无疑是让苏轼雪上加霜。谪居儋州期间,苏轼在物质生活陷入了困境,精神生活也不容乐观。如果说苏轼在惠州的时候还有有学识之士同与倾谈,那么他在海南就真的是孤寂了。在儋州,非但没有饱学之士可以交谈,就连可读的书都找不到。因此他说:“流转海外,如逃空谷。既无与唔语者,又书籍举无有。惟陶渊明一集、柳子厚诗文数策,常置左右、目为二友”(《与程全父书十二首》其十一)。为研究的方便,他甚至托广东的朋友郑嘉会通过船舶,海运一些书籍到儋州。谪居海南时期,他在精神上粮食的枯竭竟至于此。二、苏轼在逆境中的生存智慧1淡泊名利,随遇而安苏轼对人生的看法有其自己的解释,他曾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西东”(《和子由渑池怀旧》)其意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7定犹如雪泥、鸿爪。他已了悟人生行迹之偶然、无定,对人世之间的名利有一种淡泊之态。在惠州,苏轼为他的白鹤峰住所题写了“思无邪斋”的匾额,并在《和陶移居》其二中写道:“葺为无邪斋,思我无所思”。“思无邪”原是孔子解《诗》的一句简单的话,苏轼借用了“思无邪”的文字形式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他在《续养生论》中说:“凡有思皆邪也,而无思则土木也。孰能使有思而非邪,无思而非土木乎?盖必有无思之思焉。夫无思之思,端正壮栗,如临君师,未尝一念放逸,然卒无所思。”人非土木,孰能无思?人既活在大千世界上,就必然要有所思虑。但只要有所思虑,便必然要陷入功利的忧患和价值的困惑之中。苏轼敞开心灵,尽情地感受完备的万物,“思”无“邪”,不去追求功利。他就是这样任性逍遥、随缘旷放、但尽凡心、别无胜解。苏轼常用变换角度的方法来看待人生,随遇而安。前朝也多有士大夫贬谪岭南。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苏轼却在《定风波》中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自古以来士大夫就害怕贬谪岭南,苏轼却坦然面对,把岭南当作自己家乡。来到了惠州之后,他说:“某谪居已愈年,诸况粗遣……今北归无日,因遂自谓惠人,渐作久居计。正使终焉,亦有何不可?”(《与孙志康》)他知道北归之日遥不可及,打算长久定居在惠州了。《食荔枝二首》中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