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党校系统“优化黑龙江省发展环境”理论研讨会论文题目: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依靠人才兴区作者:王来福职务、职称:教师、讲师联系电话(手机):13846567569单位:呼中区委党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依靠人才兴区王来福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放眼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主要依靠物力资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转变,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竞争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竞争。面对激烈的省内外竞争,加快人才发展是我区赢得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2010年以来,地委、行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主题,以促进发展为目的,以扩大总量和优化结构为主线,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统筹推进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人才总量较快增长。全区各类人才已增长到44305人,人才队伍总体上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二是人才政策适时出台。地委、行署先后出台颁布了《大兴安岭地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服务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意见》(大发[2009]19号)、《关于科技支撑接续产业发展和大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方案》、《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教兴区战略实施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我区人才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通过计划选送、核销学费、上挂下派、办班培训、专家讲学、在职继续教育和在校培养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四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通过严把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进人学历关,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待业人员参加自考、成人高考、函授学习、在职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和素质,全区大学专科以上人员已增长到23074人。五是招才引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先后以“博士后科技行”、“博士后工作站”、“顾问办”和“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263人次,与全区50余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目前,全区各类人才总数44305人,其中党政人才7332人,约占人才总数的16.54%;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093人,约占人才总数的13.75%;专业技术人才20352人,约占人才总数的45.93%;高技能人才6345人,约占人才总数的14.32%;农村实用人才863人,约占人才总数的1.95%;社会工作人才3320人,约占人才总数的7.49%,人才结构逐渐趋于合理。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立足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和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发展需要,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紧扣林产工业、低碳旅游、绿色矿业等接续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面实施了产业人才开发工程,促进了接续产业快速发展,让林区走上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崛起之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重内培、促转型,为生态功能区建设“育才”。为适应主导产业由传统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型,解决各类新兴产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大兴安岭地区政府把人才培养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借助各种资源开展培训,培养了大批生态型本土人才。全区制定并实施了“12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111”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全区先后选送11个批次478名处科级干部和企业高层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到北京的高校进修;选送15个批次210名县处级干部和高层管理人才到国家有关部委、省直有关部门挂职锻炼;选派3个批次65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山东省新泰市干部培训基地实践锻炼;多次组织学习考察团分赴沪浙闽、川鲁豫、内蒙古等省(区、市)参观学习。当地先后举办生态保护、林产工业、低碳旅游等各类短期培训班69期,培养接续产业所需人才3500多人次,与接续产业企业签订了1000余人的培养订单。目前,全区已逐步形成以职业学院和技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培训机构为依托的中层次技术、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抓外引、解瓶颈,为生态功能区建设“招才”。黑龙江大兴安岭把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作为发展接续产业的有力推动,广泛吸引外来人才,变“人才荒地”为“人才洼地”。人事网站、大兴安岭政府网、大兴安岭信息港都分别开通了“网上人才市场”,组建了3个人才中介组织,设立了一站式人才引进服务窗口,举办了35场产业人才招聘会,发布人才供求信息5800余条,帮助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1680人。当地实施了百名大学生引进工程,引进本科以上毕业生293人、高校毕业生志愿者68人。他们还依托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引才聚才优势,吸引和聚集各类实用人才600多人。针对林区低碳旅游等产业人才稀缺的实际,黑龙江大兴安岭取消了人才引进审批制,实行人才引进准入和备案制,并放宽人才准入限制,不受身份、户籍、编制、专业技术职称数额限制,用人单位可自主确定引进人才的薪酬,并对高端人才给予特别待遇。目前,已有58名硕士研究生、35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来大兴安岭林区创业发展。同时,引进国外专家学者102人次,在营林、林产工业、科技、特色产业开发等多个领域开展定向课题研究和技术交流,建立了引智项目成果库和省级引智成果示范基地,并与国内外4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三是建机制、优环境,为生态功能区建设“留才”。为了减少人才外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黑龙江大兴安岭不断完善机制、优化人才创业发展环境。地区政府建立了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提高了各类专家的津贴、奖金和待遇。同时,出台了多项措施,为人才发展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全区先后有62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任职、挂职包扶和领办创办企业。地区政府设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每年财政支出中人员经费总量0.5%的比例,由地区财政专项拨款,为人才的培养、引进、表彰奖励及宣传、服务等重点人才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健全特聘专家制度,对于重点课题、重大项目给予重点经费支持。地委、行署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分布趋向合理,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形成有利于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局面。----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升。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54462人,增长22.92%;到2020年达到63495人,增长43.31%,基本满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环境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人才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人才素质显著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达到17%、20%以上,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分别达到20人年、4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分别达到28.5%、30%。高层次创新人才大幅度增加。----人才投入明显增加,投入增长机制不断完善。设立人才发展资金,确保人才发展资金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财务)收入增长幅度。2011年,地级财政投入人才发展资金不少于450万元(包括呼中区、新林区、松岭区各不少于50万元),其他县(区、局)投入人才发展资金不少于50万元;到2015年,地区人才发展资金增加到900万元以上,各县(区、局)增加到100万元以上;到2020年,地区人才发展资金增长到1800万元以上,各县(区、局)人才发展资金增长到200万元以上。----人才结构布局明显优化,人才的分布更趋合理。人才在产业中分布更趋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低碳旅游、绿色矿业、生物技术、优势能源、绿色食品、现代服务业、现代交通运输、国际商务、城镇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比重明显增加,企业研发人员比重明显提高,农村和基层人才队伍切实得到加强。同时,以推动五大功能区建设为核心,以促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和急需紧缺人才开发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发展能力、较大工作业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一是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为重点,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科技企业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到2015年,全区科技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000人左右,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00人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总量达到10人以上,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达到20人左右,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达到5支左右。到2020年,全区科技研发人员总量达到2000人左右,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0人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达到20人以上,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总量达到50人左右,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达到10支左右。二是大力开发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加大经济社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开发力度。到2015年,在生态环境保护、低碳旅游、绿色矿业、生物技术、优势能源、绿色食品、现代服务、现代交通运输、国际商务、城镇建设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4215人。在宣传思想文化、政法、教育、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1648人。到2020年,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9074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3328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大兴安岭地区人才发展的水平同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分布不尽合理,新兴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和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匮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业务理论水平亟待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保证上述目标得到落实,大兴安岭地区应该坚持以下政策和体制机制:一是人才投资优先保证财税政策。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建立人才发展资金投入逐年增长机制,确保人才发展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财务)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认真落实地委、行署关于人才发展资金的投入政策,注重提高人才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投入效益。进一步扩大人才发展资金的规模和使用范围,建立和完善人才发展资金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在重大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部分经费直接用于人才开发。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适当调整财税政策,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积极争取国家、省人才开发倾斜政策和项目。二是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创新创业启动经费资助办法,加大创新创业启动的政府投入。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要素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等措施,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服务。实施扶持创业风险投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发挥科技平台服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基础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中试基地、科技园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创建创业服务网络,探索多种组织形式,为人才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