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农业推广:(狭)农业创新的传播活动。(广)农业创新的传播、采用和扩散活动。2.相对经济效果:[新成果单位面积亩产量(产值)-对照单位面积亩产量(产值)]×单产(产值)增量缩值系数3.农业创新传播:指推广组织、科研院校及其科技人员通过宣传、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有意识地推广农业创新的过程。4.项目推广:以特定地区特定时间内,借助项目经费,从事以项目内容为课题的农业推广活动。5.农业创新集群传播:是推广人员把农民集中起来传播创新的方法。6.农业推广学:研究农业创新传播、采用、扩散规律及其方法的科学。7.推广上的农业创新:指应用于农业领域内的成果、技术、知识、信息等对推广对象而言是新事物的统称。8.农业推广示范:在推广过程中,以观看实物、讲座说明和动手操作,直接有效地此向农民展示科研成果,加深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兴趣和认识的一种活动。9.农业创新扩散:指一项创新被传播到农村之后,农民之间对创新的交流沟通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是农民的无意识推广活动。10.农业创新人际传播: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民单独接触,通过交流传播农业创新的过程。11、案例研究法:从若干典型案例中找出一般性规律的研究方法。12、经验效应:指人们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认识某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13、成果示范:把在当地试验成功的某项技术成果,在农业推广人员的指导下,由科技示范户采用,将其技术成果在大田生产的表现展示出来,引起周围农民的兴趣,鼓励他们效仿采用的一种推广方法。14、推广度和推广率:推广度:反映创新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推广率:16、先驱者农民:最早接受或采用具有创新性的知识或技术的农民。17、刻板效应: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将某一类人或事物的特征给予归类定型,然后将这种定型的特征匹配到某人或某事上面。18、现代农业: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19、半结构访谈:当访谈的框架是受控制的时候,在访谈的过程中融入参与式的方法,则会使访谈具有更多的对话式的、非正规的,访谈者和被访谈者就某一主题进行轻松交谈的特点,这就是半结构访谈。20、组织传播: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关创新的信息交流过程。21、农村发展:农村从经济不发达走向经济发达的历史过程。22、传播:广泛散布23、农业创新扩散:是指一项创新被传播到农村之后,农民之间对创新的交流沟通和模仿学习的过程,是农民的无意识推广活动。24、沟通: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彼此交流各种信息的过程。(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农业创新信息交流的过程)25、社会态度: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26、普及:大面积地传布27、创新的相对优越性:只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它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28、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29、田间插旗:推广人员在田间发现生产技术问题,未遇到当事人而将解决办法写到事先准备好的小纸旗上,插到农户易于发现的地方,传播技术的方法。30、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对象回答问题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31、意见领袖:是一个社会系统中在某一件事或大多数事情上对其他系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32、需要:人对必需而又缺乏事物的欲望或要求。33、经验效应:指人们凭借过去的经验来认识某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34、方法示范:在推广工作中,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演示某种技能的一种方法。35、农业创新传播:指推广组织、科研院校及其科技人员通过宣传、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有意识地推广农业创新的过程。36.接近性:指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在信仰、民族、外貌、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背景、价值观、距离等方面的相似程度。38.现场指导:推广人员在生产现场,指导农民认识生产问题、解决生产问题和正确采用新技术的传播方法。39.农业推广咨询:针对推广对象的需要和问题,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推广对象,并帮助其有效地运用这些信息,改善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服务过程。40.目标市场:指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所确定的为之服务的最佳细分市场,也就是准备开拓和占领的市场。41.随机误差:在严格控制非试验条件相对一致后,由于偶然原因或难以控制的因素引起的,没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误差.43.巡回指导:推广人员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的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的活动。44.大众传播:职业传播者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电影、书籍等媒介,按照一定制度,向人数众多、范围广泛的人们公开传递信息的过程。45.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46.主题访谈法:研究人员就某个事先预定的问题与调查对象面对面交谈,获取资料的方法48.集体指导法: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期内把条件相近和相似的农民组织起来,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集中进行指导和传递信心的交流方式。49.推广分摊系数:指推广单位在所取得的纯收益中应占的比例。50.动机:指一个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和想法。二、单项选择1.自己亲自选育水稻,并令下属示范推广的皇帝是(D)。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宗;D、清康熙。2.在二十世纪90年代,四川农民采用创新的第一信息来源是(C)。A、大众媒介;B、亲朋邻居;C、乡镇推广站;D、集市贸易3.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的发现是(B)。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4.以下哪项不是知识学习的过程(D)。A、获取知识;B、保持知识;C、应用知识;D、传播知识;5.动机不具备以下哪个作用(C)。A、始发;B、导向;C、认知;D、强化6.在农业创新传播工具中,环境管理属于(C)。A、身体动作,B、副语言;C、非语言;D、自我表现。7.实行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农业推广体制的国家是(A)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8.“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属于(A)推广方式。A.企业牵动;B、技物结合;C、项目推广;D、农业开发9.向农民推广和销售新品种的种子是(D)经营传播。A、产前;B、产中;C、产后;D、AC10.以下哪项不是影响农民采用行为的主要因素(D)。A、环境因素;B、生理心里因素;C、世界观;D、创新的技术原理11.十九世纪中叶,爱尔兰为防治(C)病害,开展了近代推广史上的一次重大活动。A、小麦;B、大豆;C、马铃薯;D、玉米12.一个作物新品种的配套技术是(D)。A、无形科技成果;B、有形科技成果;C、应用性成果;D、AC13.改变农民行为关键的一步是(B)。A、知识的改变;B、态度的改变;C、技术的改变;D、经济条件的改变14.在向农民人际传播前先(A)。A、认同;B、同化;C、内化;D、顺应15.农业普及所是(C)农业普及的主体和实施机构。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16.演讲稿的中心论点是(B)。A、标题;B、主题;C、内容;D、摘要17.根据操作条件理论,对人行为影响最大的是(D)。A、外因;B、内因;C、外部强化;D、AC18.“情人眼里出西施”是(D)效应。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移情效应19.在创新采用的感兴趣阶段,(B)的推广方法效果较好。A、大众传播;B、成果示范;C、技术指导;D、小组讨论20.大学最早进行校外教育的“推广教育”活动的国家是(C)。A、德国;B、美国;C、英国;D、日本21、十九世纪中叶,爱尔兰为防治(C)病害,开展了近代推广史上的一次重大活动。A、小麦;B、大豆;C、马铃薯;D、玉米22、一个作物新品种的配套技术是(D)。A、无形科技成果;B、有形科技成果;C、应用性成果;D、AC23、改变农民行为关键的一步是(B)。A、知识的改变;B、态度的改变;C、技术的改变;D、经济条件的改变24、与农民沟通之前先(A)。A、认同;B、同化;C、内化;D、顺应25、农业普及所是(C)农业普及的主体和实施机构。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26、演讲稿的中心论点是(B)。A、标题;B、主题;C、内容;D、摘要27、根据操作条件理论,对人行为影响最大的是(D)。A、外因;B、内因;C、外部强化;D、AC28、“情人眼里出西施”是(D)效应。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移情效应29、在创新采用的感兴趣阶段,(B)的推广方法效果较好。A、大众传播;B、成果示范;C、技术指导;D、小组讨论30、大学最早进行校外教育的“推广教育”活动的国家是(C)。A、德国;B、美国;C、英国;D、日本31、自己亲自选育水稻,并令下属示范推广的皇帝是(D)。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宗;D、清康熙。32、在二十世纪90年代,四川农民采用创新的第一信息来源是(C)。A、大众媒介;B、亲朋邻居;C、乡镇推广站;D、集市贸易33、作物杂种优势机理的发现是(C)。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34、推广者采用暗示法影响农民心理时,一般影响较大的是(C)。B、男性;B、女性;C、文化程度高的人;D、年龄大的人;35、农业推广沟通的客体是(C)。A、推广人员;B、农民;C、农业创新;D、AB36、“绿色证书“工程的重点是(D)。A、中专毕业生;B、乡村干部和技术推广员;C、有技术的农民;D、BC37、实行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农业推广体制的国家是(A)A、美国;B、英国;C、日本;D、中国38、“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属于(A)推广方式。A、企业牵动;B、技物结合;C、项目计划;D、农业开发39、向农民推广和销售新品种的种子是(D)服务。A、产前;B、产中;C、产后;D、AC40、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拨的语言阐述科学道理的文章一般是(C)。A、调查报告;B、论文;C、广告;D、科普文章41、最原始的农业推广活动是(C)。A、跳跃式;B、辐射式;C、父传子、师传徒;D、波浪式42、椐日本研究,从创新采用过程看落后者农民试行的时间(A)。A、最短;B、最长;C、比先驱者长;D、比早期多数长43、一个作物新品种的配套技术是(C)。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44、把蔬菜地膜栽培的方法借用到大田作物栽培上的思维方法是(B)。A、侧向思维;B、发散思维;C、逆向思维;D、动态思维45、根据平衡理论,当一个人的认知不平衡时,就会引起内心的(D)。B、高兴;B、紧张;C、不愉快;D、BC46、农民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C)。B、自学;B、听广播;C、相互学习;D、看电视47、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D)型农业推广组织。A、项目;B、行政;C、教育;D、自助48、我国水稻、玉米等杂交种子生产技术的推广属于(B)推广方式。A、一般;B、产品专业化;C、群众性;D、项目49、项目的可靠性和相对稳定性是项目(B)性的表现。A、需求;B、适应;C、先进;D、成熟50、一般由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几部分组成的文章属于(B)。A、论文;B、总结报告;C、科普宣传;D、演讲稿51、传统农业生产利用的动力主要是(A)。A、人畜力;B、电力;C、石油;D、煤52、美国学者罗杰斯包最后才接受创新和拒绝接受创新的人称为(A)。A、最后者;B、顽固者;C、胆小者;D、反对者53、一个作物新品种是(C)。A、开发性成果;B、基础性成果;C、应用性成果;D、理论性成果54、“公司+农户”是(C)A、初级群体;B、正式群体;C、联合群体;D、次级群体55、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D)。A、安全需要;B、尊重需要;C、社交需要;D、生理需要56、向农民发放小册子的沟通方式是(D)A、语言沟通;B、正式沟通;C、单向沟通;D、AC57、经验交流会属于(C)。A、示范教学法;B、鼓励教学法;C、集体教学法;D、现场教学法58、我国县级农业推广中心是(B)型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