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陈飞颖109119125归因: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主观评价,它是一种认知评估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1、理论设想2、实验证明•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外界环境),如别人帮助、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韦纳从以下三方面说明归因对情绪的影响:•对原因部位的知觉•对原因可控性的知觉•对原因稳定性的知觉与情绪的关系•对原因部位的知觉是指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于人的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内因,是指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如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征,称之为内归因。•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如果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被内归因。对他人的成败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以保护自我价值,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要求女性被试回想或想象自己曾经拒绝过的一次约会或邀请。给16种备选原因让她们选择作为拒绝约会(邀请)的理由。结果表明,更多被试倾向于选择跟对方无关的外部原因来拒绝约会或邀请,而且所选择的原因越是接近被试自身甚至内部越容易被评定为可能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给5~12岁的儿童被试虚设一种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情境,并给出八种假定原因,要求他们判断每种原因对被拒绝的小朋友的伤害程度。•结果显示,儿童认为内部原因比外部原因更可能伤害那些被拒绝的小朋友,并且在这一点上没有拜偶像出年龄差距。•研究表明,即便是儿童也已经觉察到对别人消极行为的内部归因比外部归因更可能伤害别人的自尊。有关情绪和归因关系的实验研究,证明了情绪不仅仅是简单地依赖于认知过程,而是随着认知过程的深入而呈动态变化和发展的。